总说明
1.本图集的参编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云南省设计院。
2.本图集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是关于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的结构布置、节点设计、构造连接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图集。
1)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分布沿高度按矩形分布考虑;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40%。
3.本图集的主要目的是使设计人员准确理解水平隔离缝和竖向防震缝的位置、做法和相关的节点做法,以保证地震发生时橡胶隔震支座能够不受阻碍地发生水平位移,从而达到隔离地震能量的目的。隔震层及其上、下部结构等还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分析设计。
2)隔震支座的设计主要内容是验算其竖向承载力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
3)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4.编制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3)《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CECS 126:2001
4)《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
5)《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2
5.需要减少地震作用的多层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类型的房屋,采用隔震设计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结构体型基本规则,不隔震时可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2条规定的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且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体型复杂结构采用隔震设计,宜通过模型试验后确定。
2)建筑场地宜为I、Ⅱ、II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6.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7.隔震结构的设计原则一般采用分步设计法,隔震体系的计算简图可采用剪切型结构模型(图1)。其要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