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带书签 20K517 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图集.pdf

附件大小:63.93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标准图集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彩色高清无水印、带书签、完整版20K517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20年12月1日,统一编号:GJBT-1565,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K517,20K517图集,中央空调设计图集,制冷系统图集,带书签,施工,空调施工图集,空调设计图集,蓄冷施工图集,蓄冷系统设计,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蓄冷设计图集,高清带书签 20K517 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图集.pdf 20K517,20K517图集,中央空调设计图集,制冷系统图集,带书签,施工,空调施工图集,空调设计图集,蓄冷施工图集,蓄冷系统设计,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蓄冷设计图集,高清带书签 20K517 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图集.pdf

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7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建质函〔2017255号)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JGJ158-2018
《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GB50365-2019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GB/T50155-2015
《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10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或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冰或水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
3主要内容
3.1蓄冷空调系统设计选用方法。
3.2蓄冷空调系统图、各种工况阀泵状态。
3.3蓄冷空调系统自控原理图、各种工况控制逻辑关系。
3.4钢盘管、塑料盘管、冰球、冰晶、水蓄冷等蓄冷装置性能及尺寸、冰厚传感器。
3.5制冷、换冷设备,水泵及冷却塔性能及尺寸。
3.6蓄冷系统的施工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管理。
4尺寸单位
本图集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


蓄冷空调设计选用说明

1设计选用的前提条件
以电力制冷的空调工程,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宜采用蓄冷空调系统:
1.1执行分时电价或有绿电供应的地区。
1.2非全日制空调工程或间歇使用且时间较短的空调工程。
1.3空调负荷峰谷悬殊且在电力低谷时段负荷较小的连续空调工程。
1.4无电力增容条件或限制增容的空调工程。
1.5某一时段限制空调制冷用电的空调工程。
1.6要求部分时段有备用冷量或有应急冷源要求的空调工程。
1.7要求供应较低温度的冷水或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2蓄冷介质的选用
2.1水:利用水温变化储存的显热量[4.184kJ/(kg·℃)]为显热式蓄冷。一般蓄冷温度为4~6℃,蓄冷温差为5~10℃,单位蓄冷能力低[5.9~11.2(kW·h)/m]。蓄冷设备体积大,制冷机蓄冷时效率衰减小,适宜现有工程的改造、有其可利用或有条件建造水池(箱、罐)的工程。
2.2冰:利用冰的相变潜热储存冷量(335kJ/kg)为潜热式蓄冷。单位蓄冷能力高[40~80(kW·h)/m3]。蓄冷设备体积小,可提供较低的空调供水温度,制冷机蓄冷时效率衰减大,适宜规模大及区域供冷的工程。
2.3共晶盐:无机盐与水的混合物,单位蓄冷能力约为20.8(kW·h)/m3。制冷机可按空调运行工况运行,效率高;运行费用低,初始投资高。
3蓄冷类型的选用
3.1全蓄冷: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全部的空调负荷。运行费用低,设备投资高,适宜短时段空调或限制制冷用电负荷的空调工程。
3.2部分蓄冷: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部分的空调负荷。设备投资低,能充分发挥所有设备能力,宜优先采用。
4蓄冰装置的选用
4.1盘管式蓄冰装置。
4.1.1蛇形盘管:钢制(碳钢、不锈钢),连续卷焊或无缝钢管焊接而成的立置蛇形盘管,碳钢外表面须热镀锌,管外径26.67mm,冰层厚度为25~30mm。可内融冰也可外融冰;取冷均匀,温度稳定。
4.1.2椭圆截面蛇形盘管:钢制(碳钢、不锈钢),连续卷焊而成的立置椭圆截面蛇形盘管,碳钢外表面须热镀锌,冰层厚度为25~30mm。可内融冰也可外融冰;取冷均匀,温度稳定。
4.1.3纳米导热盘管:由添加纳米导热和强度助剂的塑料管通过热熔焊接而成,管外径20mm,壁厚2mm,结冰厚度为19~21mm。耐腐蚀、重量轻,结冰均匀,释冷温度稳定,可用于内融冰系统,也可用于外融冰系统。
4.1.4圆形盘管:盘管为聚乙烯管,外径分别为16mm和19mm,冰层厚度为12.7mm。为内融冰方式,并做成整体式蓄冰筒。
4.1.5U形盘管:盘管由耐高温的石蜡脂喷射成型,每片盘管由200根外径为6.35mm的中空管组成。管两端与直径50mm的集管相联。冰层厚度为10mm,管径很细,载冷剂系统应加强过滤措施。
4.2封装式蓄冰装置:
将蓄冷介质封装在球形或板形小容器内,并将许多蓄冷小容器密集地放置在密封罐或开式槽体内。载冷剂在小容器外流动,将其中蓄冷介质冻结或融化。运行可靠,单位取冷率高,流动阻力小,载冷剂充注量大。
4.2.1冰球:硬质塑料制成空心球,壁厚1.5mm,直径98mm。封装球内充水(91%),水在其中冻结蓄冷。单位蓄冷量56
(kW·h)/m3,闭式系统膨胀量3%。
4.2.2凹面冰球:硬质塑料制成空心球,球体外径103mm,在表面压制16个凹坑,凹坑直径25mm。封装球内充水率高,水在其中冻结蓄冷,凹坑可变形,减少内压、增加换热。单位蓄冷量52~58(kW·h)/m3.
4.2.3冰板: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815mm×304mm(或90mm)x44.5mm中空冰板,板中充注去离子水。冰板有次序地放置在卧式圆形密封罐内,制冷剂在板外流动换热。
4.3动态蓄冰装置。
4.3.1冰晶式:将低浓度载冷剂冷却至0℃以下,产生细小(直径100μm)均匀的冰晶,与载冷剂形成泥浆状的物质,储存在蓄冷槽内。融冰速率高,供冷温度低(0~1℃),单位蓄冷量41.6~66.6(kW·h)/m3。制冷与供冷可同时进行。
4.3.2冰片滑落式:在制冷机的板式蒸发器上淋水,其表面不断冻结薄冰片,然后滑落至蓄冰槽内储存冷量。融冰速率高,供冷温度低(1~1.5℃),单位蓄冷量37.0~41.6(kW·h)/m3。制冷与供冷可同时进行。
5制冰设备的选用
双工况制冷主机——冰蓄冷系统的制冷机是在制冷工况和制冰工况下运行,应兼顾这两种工况都能达到高能效比的制冷机。
5.1除动态制冰机组外,双工况制冷机组性能系数(C0P)和制冰工况制冷量变化率(f)应符合表1的规定。
5.2双工况冷水机组空调与制冰工况参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5.3制冰衰减量:制冷机在制冰工况的产冷量小于空调工况制冷量。在其他参数不变时,一般蒸发温度每降低1℃,产生冷量会减少2%~3%;设计时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确定。
5.4冷凝温度:每降低1℃,产冷量可提高1.5%,风冷系统按当地逐时干球温度计算;水冷系统根据当地的实际气象统计参数计算冷却塔出水温度。
5.5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为开式系统,释冷温度1~3℃。双工况主机设两个蒸发器,夜间制冰为乙二醇蒸发器,白天制冷为冷水蒸发器;冷水不需换热直接进入冰槽融冰,白天可提高主机效率,减少一次冷水泵扬程。适于大型区域供冷空调工程。
6盘管式蓄冰装置融冰方式的选用
盘管式蓄冷设备是由浸在冰槽中的盘管构成换热表面。在蓄冷时,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吸收水的热量,在盘管外表面形成冰层。取冷方式有以下两种。
6.1外融冰:槽内水参与空调水循环或换热,冰层由外向内融冷量。在其他参数不变时,一般蒸发温度每降低1℃,产生冷量会减少2%~3%;设计时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确定。
5.4冷凝温度:每降低1℃,产冷量可提高1.5%,风冷系统按当地逐时干球温度计算;水冷系统根据当地的实际气象统计参数计算冷却塔出水温度。
5.5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为开式系统,释冷温度1~3℃。双工况主机设两个蒸发器,夜间制冰为乙二醇蒸发器,白天制冷为冷水蒸发器;冷水不需换热直接进入冰槽融冰,白天可提高主机效率,减少一次冷水泵扬程。适于大型区域供冷空调工程。
6盘管式蓄冰装置融冰方式的选用
盘管式蓄冷设备是由浸在冰槽中的盘管构成换热表面。在蓄冷时,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吸收水的热量,在盘管外表面形成冰层。取冷方式有以下两种。
6.1外融冰:槽内水参与空调水循环或换热,冰层由外向内融化。供水温度1~3℃,可采用压缩空气加强冰水换热。单位蓄冷量33.3~55.5(kW·h)/m3。适宜大型区域供冷或有较低供水温度要求的工程。
6.2内融冰:与空调水换热的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冰层由内向外融化,槽内水为静态。载冷剂供冷温度2~5℃。单位蓄冷量43.4~66.6(kW·h)/m3。适宜单体建筑的常温及一般低温供水要求的工程。
7蓄冷系统的确定
蓄冷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及设计日冷负荷曲线、空调系统规模及蓄冷装置特性等因素确定。
7.1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蓄冷水池或水罐的项目,应采用水蓄冷系统。
7.2蓄冷时段仍需供冷时,宜另设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的基载主机。
7.3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小于10%设计蓄冷量),也可不设基载主机,由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
7.4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小、工作压力较低时,可直接采用乙二醇循环,否则宜采用板式热交换器换热的间接循环,向空调系统供冷。
7.5并联与串联的确定。蓄冷系统可采用并联或串联两种形式。
7.5.1并联系统:双工况制冷机与蓄冷装置并联设置。
两个设备均处在高温(进口温度8~11℃)端,能独立发挥各自的效能。适宜全蓄冷系统和供水温差小(5~6℃)的部分蓄冷系统。
7.5.2串联系统:双工况主机与蓄冷装置串联布置,运行稳定,可提供较大温差(>7℃)供冷。
1)主机上游:制冷机处于高温端,制冷效率高,而蓄冷装置处于低温端,释冷效率低。适合蓄冰装置融冰温度较平缓的冰蓄冷、温差大于8℃的水蓄冷以及空调负荷变化平稳且供水温度要求严格稳定的工程。
2)主机下游:制冷机处于低温端,制冷效率低,而蓄冰装置处于高温端,融冰效率高。适合融冰温度变化较大的蓄冰装置、封装式蓄冰装置或空调负荷变幅较大的冰蓄冷。
8空调冷负荷的确定
应根据设计日逐时气象数据、建筑围护结构、人员、照明、内部设备以及工作制度,采用动态计算法逐时计算,绘制全日冷负荷曲线图,求出设计日空调总冷量。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系数法或平均法,根据峰值负荷估算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8.1系数法:利用常规制冷估算冷负荷方法计算设计日峰值负荷,乘以不同功能建筑逐时冷负荷系数求得逐时冷负荷。
8.2平均法:设计日总冷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设计日i时冷负荷(kW);
峰值冷负荷(kW);
—日平均冷负荷(kW);
—设计日空调运行小时数(h);
——平均负荷系数,设计日平均冷负荷与峰值冷负荷的比值,一般取0.75~0.85。
9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9.1全蓄冰系统:根据空调运行时数和蓄冰时数确定。
9.1.1蓄冰装置容量计算如下:
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系数法或平均法,根据峰值负荷估算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8.1系数法:利用常规制冷估算冷负荷方法计算设计日峰值负荷,乘以不同功能建筑逐时冷负荷系数求得逐时冷负荷。
8.2平均法:设计日总冷量应按下式计算:
—设计日i时冷负荷(kW);
峰值冷负荷(kW);
—日平均冷负荷(kW);
—设计日空调运行小时数(h);
——平均负荷系数,设计日平均冷负荷与峰值冷负荷的比值,一般取0.75~0.85。
9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9.1全蓄冰系统:根据空调运行时数和蓄冰时数确定。
9.1.1蓄冰装置容量计算如下:
9.2部分蓄冰系统:设计原则是应充分发挥所有设备的作用,均衡配置系统设备,根据蓄冷总负荷、制冷和蓄冰联合供冷时数和制冷机制冰时数确定。
9.2.1制冷机制冷量计算如下:
9.3冰蓄冷系统的运行温度:根据双工况主机和蓄冰装置特性及蓄冰系统形式确定。
9.3.1常温供冷系统冷水供/回水温度为7℃/12℃,低温大温差供冷系统冷水供/回水温度为3℃/13℃。
9.3.2蓄冰装置供冷温度为3~5℃,水蓄冷温度为4~6℃,低温系统供冷温度为1~3℃。

(略)

图集内容索引:

编制说明4 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0 立式冰球蓄冰罐194
蓄冷空调设计选用说明5 有夜间供冷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1 卧式冰球蓄冰罐195
图例12 双级乙二醇泵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2 立式承压水蓄冷罐196
蓄冷系统图 有基载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4 卧式承压水蓄冷罐197
并联冰蓄冷系统13 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5 开式水蓄冷罐198
有夜间供冷的并联冰蓄冷系统17 有夜间供冷的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6 开式水蓄冷罐基础示意图199
有基载的并联冰蓄冷系统21 双级乙二醇泵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7 混凝土蓄冷水槽防水保冷做法200
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25 有基载的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09 冰厚传感器202
有夜间供冷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26 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10 制冷换冷设备
双级乙二醇泵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27 有二次基载的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19 离心式制冷机外形尺寸203
有基载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29 有一次基载的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25 离心式制冷机性能参数204
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30 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26 螺杆式制冷机外形尺寸205
有夜间供冷的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31 有二次基载的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30 螺杆式制冷机性能参数206
双级乙二醇泵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32 有一次基载的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37 变频风冷螺杆式制冷机外形尺寸207
有基载的主机下游串联冰蓄冷系统34 直接蒸发式外融冰系统控制原理图138 变频风冷螺杆式制冷机性能参数208
外融冰系统35 冰晶并联系统控制原理图139 风冷热泵型蓄冰一体机209
有二次基载的外融冰系统 有基载的冰晶并联系统控制原理图144 装配式蓄冰机组210
有一次基载的外融冰系统50 片冰单泵系统控制原理图148 直接式动态制冰机组211
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51 片冰双泵系统控制原理图149 间接式动态制冰机组212
有二次基载的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55 单泵并联水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50 板式换热器213
有一次基载的双蒸发器外融冰系统62 双泵并联水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51 水泵与冷却塔
直接蒸发式外融冰系统63 主机上游串联水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54 卧式双吸泵217
冰晶并联系统 定压补液装置控制原理图159 卧式端吸泵219
有基载的冰晶并联系统69 冷却水系统控制原理图161 立式泵221
片冰单泵系统73 用户端换冷系统控制原理图162 横流式冷却塔223
片冰双泵系统74 蓄冷装置 逆流式冷却塔224
单泵并联水蓄冷系统75 内融冰钢盘管163 施工安装与调试

双泵并联水蓄冷系统76 外融冰钢盘管172 蓄冷系统的施工安装225
主机上游串联水蓄冷系统79 蓄冰钢盘管176 蓄冷系统的调试、验收227
定压补液装置84 钢盘管蓄冰槽178 蓄冷系统的运行管理230
冷却水系统86 塑料盘管181 水平管道保冷结构231
用户端换冷系统87 塑料盘管蓄冰槽185 垂直管道保冷结构232
蓄冷控制原理图 蓄冰槽和蓄冰盘管布置189 阀门、法兰不可拆式保冷结构233
并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88 塑料盘管蓄冰桶190 阀门、法兰可拆式保冷结构234
有夜间供冷的并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92 整装式蓄冰设备191 弯头、三通保冷结构235
有基载的并联冰蓄冷系统控制原理图96 冰球式蓄冰槽192 温度传感器安装及水泵保冷23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报歉!评论已关闭.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