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PDF书签、完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第二版)》朱炳寅 2017版
附件大小:69.6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无名路人丁
分享时间:2021-06-16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为使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能准确地解决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规范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书就结构设计人员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以一个结构设计者的眼光,对规范的相应条款予以剖析,将规范的复杂内容及枯燥的规范条文变为直观明了的相关图表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县体问题和可能带来的相关结果,提出在现阶段执行规范的变通办法,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T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
本书所依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2016 版)《高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J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砌体结构
设计规范》GB 50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本次再版对实际 I程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 要求,通过工程案例和注册考试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以利于对规范规定的正确理解。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尤其是准备注册结构T程师试的结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应用。
目录 6
概述 19
1 总则 21
第1.0.1 条(设防目标) 21
第1.0.2 条(设防要求) 24
第1.0.3 条(适用范围) 24
第1.0.4 条(设防烈度) 25
第1.0.5 条(设防烈度的确定) 25
第1.0.6 条(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25
2 术语和符号 26
2.1 术语 26
第2.1.1 条(设防烈度) 26
第2.1.2 条(设防标准) 26
第2.1.3 条(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8
第2.1.4 条(地震作用) 28
第2.1.5 条(地震动参数) 31
第2.1.6 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31
第2.1.7 条(设计特征周期) 31
第2.1.8 条(场地) 32
第2.1.9 条(抗震概念设计) 32
第2.1.10 条(抗震措施) 34
第2.1.11 条(抗震构造措施) 34
3 基本规定 36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6
第3.1.1 条(抗震设防分类) 36
第3.1.2 条(6度时的设防标准) 46
3.2 地震影响 46
第3.2.1 条(地震影响) 47
第3.2.2 条(设防烈度) 47
第3.2.3 条(特征周期) 48
第3.2.4 条(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 48
3.3 场地和地基 49
第3.3.1 条(选址要求) 49
第3.3.2 条(Ⅰ类场地的影响) 52
第3.3.3 条(Ⅲ、Ⅳ场地影响) 53
第3.3.4 条(地基基础的选型) 55
第3.3.5 条(山区地基基础) 56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58
第3.4.1 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8
第3.4.2 条(建筑设计应重视的重点问题) 62
第3.4.3 条(不规则的判别) 64
第3.4.4 条(对不规则结构的设计要求) 77
第3.4.5 条(是否设置防震缝) 78
3.5 结构体系 80
第3.5.1 条(结构体系的确定) 81
第3.5.2 条(对结构体系的特殊要求) 81
第3.5.3 条(对结构体系的其他要求) 82
第3.5.4 条(对结构构件的要求) 84
第3.5.5 条(对构件间的连接要求) 85
第3.5.6 条(对装配式单层厂房的要求) 86
3.6 结构分析 86
第3.6.1 条(多遇地震作用计算要求) 86
第3.6.2 条(薄弱层验算要求) 90
第3.6.3 条(重力二阶效应) 97
第3.6.4 条(楼屋盖的计算假定) 98
第3.6.5 条(结构计算模型) 98
第3.6.6 条(对电算的基本要求) 102
3.7 非结构构件 118
第3.7.1~3.7.6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及其抗震构造要求) 119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120
第3.8.1、3.8.2 条(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隔震及消能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 121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121
第3.9.1、3.9.2 条(对结构材料的特殊要求及最低要求) 121
第3.9.3 条(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 123
第3.9.4 条(钢筋的替代原则) 124
第3.9.5 条(钢板的Z向性能) 124
第3.9.6 条(构造柱和砌体抗震墙的施工要求) 125
第3.9.7 条(施工缝验算要求) 125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126
第3.10.1 条(抗震性能目标的论证) 126
第3.10.2 条(性能目标的确定原则) 127
第3.10.3 条(性能化设计总体要求) 128
第3.10.4 条(性能化设计计算要求) 142
第3.10.5 条(性能化设计基本方法) 143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143
第3.11.1 条(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要求) 143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145
4.1 场地 145
第4.1.1 条(选址要求) 145
第4.1.2 条(场地类别的划分) 146
第4.1.3 条(土层剪切波速的确定) 146
第4.1.4 条(场地覆盖层厚度) 147
第4.1.5 条(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148
第4.1.6 条(场地类别的确定) 149
第4.1.7 条(发震断裂的避让问题) 153
第4.1.8 条(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放大) 154
第4.1.9 条(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156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157
第4.2.1 条(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设计的情况) 157
第4.2.2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 159
第4.2.3 条(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 159
第4.2.4 条(地震作用下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 160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164
第4.3.1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原则) 164
第4.3.2 条(对液化土的判别与处理要求) 165
第4.3.3 条(对液化土的初步判别) 165
第4.3.4 条(对液化土的进一步判别) 168
第4.3.5 条(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 169
第4.3.6 条(抗液化措施) 170
第4.3.7 条(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 172
第4.3.8 条(部分消除液化的措施) 173
第4.3.9 条(减轻液化影响的措施) 174
第4.3.10 条(防液化侧向扩展及流滑的措施) 175
第4.3.11 条(软弱黏土的震陷判别) 176
第4.3.12 条(软弱黏土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 177
4.4 桩基 177
第4.4.1 条(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情况) 177
第4.4.2 条(非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78
第4.4.3 条(液化土层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179
第4.4.4 条(液化土层中桩基承台周围填土要求) 181
第4.4.5 条(液化土和震陷软土中桩的配筋要求) 182
第4.4.6 条(有液化侧扩地段桩基的其他设计要求) 182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183
5.1 一般规定 183
第5.1.1 条(对结构地震作用的总体要求) 183
第5.1.2 条(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185
第5.1.3 条(重力荷载代表值) 191
第5.1.4 条(地震影响系数) 192
第5.1.5 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194
第5.1.6 条(截面抗震验算) 199
第5.1.7 条(抗震变形验算) 199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200
第5.2.1 条(底部剪力法) 200
第5.2.2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RSS) 201
第5.2.3 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 202
第5.2.4 条(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对突出屋面部分的修正) 207
第5.2.5 条(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208
第5.2.6 条(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原则) 211
第5.2.7 条(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 213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215
第5.3.1 条(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215
第5.3.2 条(一般尺度且规则的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216
第5.3.3 条(长悬臂及特殊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216
第5.3.4 条(大跨度空间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其他计算方法) 217
5.4 截面抗震验算 217
第5.4.1 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218
第5.4.2 条(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219
第5.4.3 条(仅竖向地震作用时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220
5.5 抗震变形验算 220
第5.5.1 条(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221
第5.5.2 条(罕遇地震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 223
第5.5.3 条(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225
第5.5.4 条(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 226
第5.5.5 条(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227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229
6.1 一般规定 229
第6.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229
第6.1.2 条(抗震等级) 232
第6.1.3 条(抗震等级的确定要求) 235
第6.1.4 条(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243
第6.1.5 条(抗侧力结构的布置要求、单跨框架、单跨框架结构) 245
第6.1.6 条(抗震墙之间楼盖的最大长宽比) 246
第6.1.7 条(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整体性要求) 246
第6.1.8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247
第6.1.9 条(抗震墙结构和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 247
第6.1.10 条(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250
第6.1.11 条(框架单独柱基的设置要求) 251
第6.1.12 条(抗震墙下基础的设置要求) 252
第6.1.13 条(主裙楼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时的主楼零应力区要求) 253
第6.1.14 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的要求) 253
第6.1.15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262
第6.1.16~6.1.18 条(框架填充墙、高强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 264
6.2 计算要点 265
第6.2.1 条(内力调整的基本要求) 268
第6.2.2 条(强柱弱梁要求) 268
第6.2.3 条(框架结构的强柱根要求) 273
第6.2.4 条(框架梁和连梁的强剪弱弯要求) 274
第6.2.5 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强剪弱弯要求) 275
第6.2.6 条(角柱的内力放大要求) 276
第6.2.7 条(抗震墙墙肢的截面内力设计值) 276
第6.2.8 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278
第6.2.9 条(结构构件的剪压比限值) 279
第6.2.10 条(框支柱的内力调整及其他要求) 280
第6.2.11 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落地抗震墙的要求) 282
第6.2.12 条(框支层楼盖的要求) 283
第6.2.13 条(其他抗震设计要求、0.2 Q0调整、少墙框架的设计等) 284
第6.2.14 条(框架节点的要求) 287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287
第6.3.1 条(框架梁截面尺寸要求) 287
第6.3.2 条(框架扁梁的要求) 288
第6.3.3 条(框架梁配筋的基本要求) 289
第6.3.4 条(框架梁配筋的其他要求) 290
第6.3.5 条(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要求) 292
第6.3.6 条(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 293
第6.3.7 条(框架柱配筋的基本要求) 296
第6.3.8 条(框架柱配筋的其他要求) 297
第6.3.9 条(柱箍筋的配置要求) 299
第6.3.10 条(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要求) 306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310
第6.4.1 条(抗震墙的厚度) 311
第6.4.2 条(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 316
第6.4.3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基本要求) 317
第6.4.4 条(抗震墙分布钢筋配置的其他要求) 318
第6.4.5 条(抗震墙两端及大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要求) 318
第6.4.6 条(短墙肢的设计要求) 335
第6.4.7 条(连梁的设计要求) 336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344
第6.5.1 条(抗震墙的厚度和边框设置) 344
第6.5.2 条(抗震墙的分布钢筋) 346
第6.5.3 条(楼面梁与墙平面外的连接) 347
第6.5.4 条(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构造) 349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49
第6.6.1 条(基本要求) 350
第6.6.2 条(布置要求) 350
第6.6.3 条(计算要求) 351
第6.6.4 条(板柱节点的构造要求) 352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54
第6.7.1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基本要求) 354
第6.7.2 条(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其他要求) 358
第6.7.3 条(楼面大梁与内筒的连接) 359
第6.7.4 条(连梁设置暗撑及交叉钢筋的要求) 359
第6.7.5 条(筒体结构转换层的抗震要求) 361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362
7.1 一般规定 362
第7.1.1 条(适用的砌体结构形式) 362
第7.1.2 条(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制) 365
第7.1.3 条(层高的限制) 369
第7.1.4 条(最大高宽比限制) 370
第7.1.5 条(抗震横墙间距的要求) 370
第7.1.6 条(局部尺寸限值) 371
第7.1.7 条(房屋的建筑布置及结构体系要求) 372
第7.1.8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基本要求) 375
第7.1.9 条(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要求) 377
7.2 计算要点 377
第7.2.1 条(抗震计算方法) 377
第7.2.2 条(不利墙段的选择) 378
第7.2.3 条(地震剪力的分配和截面验算) 379
第7.2.4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特殊要求) 381
第7.2.5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其他要求) 382
第7.2.6 条(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 384
第7.2.7 条(普通砖、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385
第7.2.8 条(小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386
第7.2.9 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砌体墙的抗震验算) 387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388
第7.3.1 条(构造柱设置的基本要求) 389
第7.3.2 条(构造柱设置的其他要求) 391
第7.3.3 条(圈梁设置的基本要求) 393
第7.3.4 条(圈梁设置的其他要求) 394
第7.3.5 条(楼屋盖设置的基本要求) 395
第7.3.6 条(楼屋盖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的连接要求) 396
第7.3.7 条(大房间的连接要求) 396
第7.3.8 条(对楼梯间的要求) 397
第7.3.9 条(对坡屋顶的要求) 398
第7.3.10 条(过梁的设置要求) 398
第7.3.11 条(对预制阳台的使用要求) 398
第7.3.12 条(非结构构件的设置要求) 399
第7.3.13 条(对基础的设计要求) 399
第7.3.14 条(横墙较少且房屋较高时的特殊加强措施) 399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401
第7.4.1 条(芯柱设置的基本要求) 401
第7.4.2 条(芯柱设置的其他要求) 402
第7.4.3 条(构造柱替代芯柱时的要求) 403
第7.4.4 条(圈梁的设置要求) 404
第7.4.5 条(现浇钢筋混凝土带的设置要求) 405
第7.4.6 条(横墙较少且房屋较高时的特殊加强措施) 405
第7.4.7 条(小砌块房屋的其他抗震构造) 405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406
第7.5.1 条(构造柱或芯柱设置要求) 406
第7.5.2 条(过渡层墙体的构造) 407
第7.5.3 条(底部钢筋混凝土墙的构造) 409
第7.5.4 条(底层采用约束砖砌体墙时的构造) 410
第7.5.5 条(底层采用约束小砌块砌体墙时的构造) 410
第7.5.6 条(底部框架柱的要求) 411
第7.5.7 条(对楼盖的要求) 412
第7.5.8 条(对托梁的要求) 412
第7.5.9 条(结构材料的要求) 413
第7.5.10 条(其他构造措施) 413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415
8.1 一般规定 415
第8.1.1 条(房屋高度限值) 415
第8.1.2 条(高宽比限值) 419
第8.1.3 条(抗震等级) 420
第8.1.4 条(防震缝宽度) 421
第8.1.5 条(结构体系) 421
第8.1.6 条(钢框架-支撑结构) 425
第8.1.7 条(钢框架-筒体结构) 428
第8.1.8 条(楼盖设计要求) 428
第8.1.9 条(地下室的设置) 431
8.2 计算要点 433
第8.2.1 条(钢结构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433
第8.2.2 条(钢结构的阻尼比) 433
第8.2.3 条(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434
第8.2.4 条(钢梁上翼缘的整体稳定) 437
第8.2.5 条(钢框架节点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37
第8.2.6 条(中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39
第8.2.7 条(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40
第8.2.8 条(钢结构抗侧力构件的连接计算) 441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443
第8.3.1 条(框架柱的长细比) 443
第8.3.2 条(板件宽厚比) 444
第8.3.3 条(构件的侧向支承) 445
第8.3.4 条(梁与柱的连接构造) 445
第8.3.5 条(节点域的腹板厚度) 448
第8.3.6 条(梁与柱刚接时柱的全熔透焊缝) 448
第8.3.7 条(框架柱的接头) 448
第8.3.8 条(刚接柱脚) 449
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55
第8.4.1 条(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板件宽厚比) 455
第8.4.2 条(中心支撑的节点构造) 456
第8.4.3 条(框架-中心支撑的框架部分) 456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457
第8.5.1 条(消能梁段的基本要求) 457
第8.5.2 条(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及板件宽厚比) 458
第8.5.3 条(消能梁段的构造) 458
第8.5.4 条(消能梁段与柱的连接) 461
第8.5.5 条(消能梁段的侧向支撑) 461
第8.5.6 条(非消能梁段的侧向支撑) 462
第8.5.7 条(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 462
9 单层工业厂房 464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464
第9.1.1 条(结构布置) 464
第9.1.2 条(天窗架的设置) 465
第9.1.3 条(屋架的设置) 466
第9.1.4 条(厂房柱的设置) 466
第9.1.5 条(围护墙、砌体女儿墙的设置) 467
第9.1.6 条(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情况) 467
第9.1.7 条(横向抗震计算) 467
第9.1.8 条(纵向抗震计算) 467
第9.1.9 条(天窗架的横向抗震计算) 468
第9.1.10 条(天窗架的纵向抗震计算) 468
第9.1.11 条(大柱网厂房柱的抗震验算) 469
第9.1.12 条(不等高厂房的柱牛腿配筋) 469
第9.1.13 条(柱间交叉支撑杆) 470
第9.1.14 条(抗风柱) 470
第9.1.15 条(有檩屋盖构件) 471
第9.1.16 条(无檩屋盖构件) 472
第9.1.17 条(屋盖支撑) 473
第9.1.18 条(突出屋面的混凝土天窗架) 474
第9.1.19 条(混凝土屋架的截面和配筋) 474
第9.1.20 条(厂房柱的箍筋) 474
第9.1.21 条(大柱网厂房柱的截面及配筋构造) 475
第9.1.22 条(山墙抗风柱的配筋) 476
第9.1.23 条(柱间支撑的设置和构造) 476
第9.1.24 条(柱顶水平压杆的设置) 477
第9.1.25 条(构件的连接节点) 478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 478
第9.2.1 条(适用范围) 479
第9.2.2 条(结构体系) 479
第9.2.3 条(平面布置) 479
第9.2.4 条(围护墙板) 480
第9.2.5 条(抗震计算的基本规定) 480
第9.2.6 条(地震作用计算) 480
第9.2.7 条(横向抗震计算) 480
第9.2.8 条(纵向抗震计算) 481
第9.2.9 条(屋盖的抗震计算) 481
第9.2.10 条(柱间支撑) 482
第9.2.11 条(构件的连接承载力) 482
第9.2.12 条(屋盖支撑) 483
第9.2.13 条(框架柱的长细比) 485
第9.2.14 条(板件厚度) 485
第9.2.15 条(柱间支撑的构造) 487
第9.2.16 条(柱脚做法) 487
9.3 单层砖柱厂房 488
第9.3.1 条(适用范围) 488
第9.3.2 条(结构布置) 489
第9.3.3 条(结构体系) 489
第9.3.4 条(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情况) 490
第9.3.5 条(横向抗震计算) 491
第9.3.6 条(纵向抗震计算) 491
第9.3.7 条(天窗架) 491
第9.3.8 条(偏心受压砖柱的抗震验算) 491
第9.3.9 条(屋盖布置) 492
第9.3.10 条(檩条与山墙卧梁的连接) 492
第9.3.11 条(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构造) 492
第9.3.12 条(圈梁的设置) 493
第9.3.13 条(山墙圈梁和壁柱的设置) 493
第9.3.14 条(屋架与柱顶的连接) 493
第9.3.15 条(砖柱的构造) 493
第9.3.16 条(山墙的构造柱) 494
第9.3.17 条(砖砌体墙的构造) 494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 495
10.1 单层空旷房屋 495
第10.1.1 条(适用范围) 495
第10.1.2 条(防震缝的设置) 495
第10.1.3 条(对砖柱的限制) 496
第10.1.4 条(承重结构) 496
第10.1.5 条(前厅结构布置) 496
第10.1.6 条(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连接处的横墙) 496
第10.1.7 条(其他要求) 497
第10.1.8 条(抗震计算的基本要求) 497
第10.1.9 条(底部剪力法) 497
第10.1.10 条(纵向地震作用) 497
第10.1.11 条(横向地震作用) 498
第10.1.12 条(山墙壁柱的抗震验算) 498
第10.1.13 条(大厅的屋盖构造) 498
第10.1.14 条(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柱) 498
第10.1.15 条(前厅与大厅、大厅与舞台间的横墙) 499
第10.1.16 条(圈梁的设置) 499
第10.1.17 条(大厅与两侧辅助房屋的拉结) 499
第10.1.18 条(悬挑式阳台) 500
第10.1.19 条(山墙的圈梁构造柱) 500
第10.1.20 条(高大山墙的水平支撑) 500
10.2 大跨屋盖建筑 500
第10.2.1 条(适用范围) 500
第10.2.2 条(屋盖及其支撑结构的选型和布置) 501
第10.2.3 条(屋盖体系) 502
第10.2.4 条(屋盖交界区域的要求) 502
第10.2.5 条(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措施) 503
第10.2.6 条(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情况) 503
第10.2.7 条(计算模型) 503
第10.2.8 条(结构的阻尼比) 504
第10.2.9 条(水平地震作用) 504
第10.2.10 条(多遇地震作用) 505
第10.2.11 条(地震作用效应) 505
第10.2.12 条(组合挠度) 506
第10.2.13 条(截面抗震验算) 506
第10.2.14 条(杆件的长细比) 507
第10.2.15 条(节点的抗震构造) 508
第10.2.16 条(支座的抗震构造) 508
第10.2.17 条(隔震及减震支座的应用) 509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510
11.1 一般规定 510
第11.1.1 条(结构布置) 510
第11.1.2 条(拉结措施) 511
第11.1.3 条(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 511
第11.1.4 条(过梁的支承长度) 511
第11.1.5 条(冷摊瓦屋面) 512
第11.1.6 条(突出屋面的易倒塌构件) 512
第11.1.7 条(结构材料) 512
第11.1.8 条(施工要求) 512
11.2 生土房屋 512
第11.2.1 条(适用范围) 513
第11.2.2 条(房屋高度和墙间距) 513
第11.2.3 条(屋盖布置) 513
第11.2.4 条(承重墙) 514
第11.2.5 条(地基) 514
第11.2.6 条(土坯) 514
第11.2.7 条(灰土墙) 514
第11.2.8 条(土拱房) 515
第11.2.9 条(土窑洞) 515
11.3 木结构房屋 515
第11.3.1 条(适用范围) 515
第11.3.2 条(基本要求) 516
第11.3.3 条(房屋的高度) 517
第11.3.4 条(空旷房屋的木排架) 517
第11.3.5 条(屋盖的支撑布置) 517
第11.3.6 条(斜撑的设置) 518
第11.3.7 条(穿斗木构架房屋) 518
第11.3.8 条(构件的连接) 518
第11.3.9 条(构件) 518
第11.3.10 条(围护墙) 519
11.4 石结构房屋 519
第11.4.1 条(适用范围) 519
第11.4.2 条(房屋总高度) 519
第11.4.3 条(层高) 520
第11.4.4 条(横墙间距) 520
第11.4.5 条(石砌体房屋) 520
第11.4.6 条(石墙) 520
第11.4.7 条(构造柱的设置) 520
第11.4.8 条(横墙开洞限值) 521
第11.4.9 条(圈梁) 521
第11.4.10 条(构造柱) 521
第11.4.11 条(对石板的限制) 521
第11.4.12 条(其他抗震构造) 521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522
12.1 一般规定 522
第12.1.1 条(适用范围) 522
第12.1.2 条(方案对比分析) 523
第12.1.3 条(采用隔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24
第12.1.4 条(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 525
第12.1.5 条(隔震和消能部件的基本要求) 526
第12.1.6 条(其他要求) 526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526
第12.2.1 条(隔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30
第12.2.2 条(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 530
第12.2.3 条(橡胶支座的基本性能) 531
第12.2.4 条(隔震层的基本要求) 532
第12.2.5 条(隔震层以上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 533
第12.2.6 条(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及位移) 535
第12.2.7 条(隔震措施) 536
第12.2.8 条(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537
第12.2.9 条(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 537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538
第12.3.1 条(基本规定) 538
第12.3.2 条(消能部件的布置) 539
第12.3.3 条(计算分析) 539
第12.3.4 条(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 540
第12.3.5 条(消能部件的设计参数) 541
第12.3.6 条(消能器的性能检测) 542
第12.3.7 条(消能部件相关部位设计) 542
第12.3.8 条(抗震构造要求) 542
13 非结构构件 544
13.1 一般规定 544
第13.1.1 条(适用范围) 544
第13.1.2 条(抗震措施及性能目标) 545
第13.1.3 条(抗震要求不同的两个非结构构件) 546
13.2 基本计算要求 546
第13.2.1 条(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546
第13.2.2 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546
第13.2.3 条(等效侧力法) 547
第13.2.4 条(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 548
第13.2.5 条(地震作用效应) 549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549
第13.3.1 条(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的加强措施) 549
第13.3.2 条(基本抗震措施) 549
第13.3.3 条(多层砌体结构中的非结构构件) 550
第13.3.4 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 550
第13.3.5 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中的围护墙及隔墙) 552
第13.3.6 条(钢结构厂房的围护墙) 554
第13.3.7 条(顶棚的连接件) 555
第13.3.8 条(雨篷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555
第13.3.9 条(特殊非结构构件) 555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556
第13.4.1 条(附属机电设备支架抗震措施的确定) 556
第13.4.2 条(可不考虑抗震设防的情况) 556
第13.4.3 条(附属机电设备的布置) 556
第13.4.4 条(洞口设置的基本原则) 557
第13.4.5 条(设备基座) 557
第13.4.6 条(高位水箱) 557
第13.4.7 条(在设防地震下需要连续工作的附属设备) 557
14 地下建筑 558
14.1 一般规定 558
第14.1.1 条(适用范围) 558
第14.1.2 条(选址要求) 558
第14.1.3 条(建筑布置) 558
第14.1.4 条(结构体系) 559
第14.1.5 条(位于岩石中的地下建筑) 559
14.2 计算要点 559
第14.2.1 条(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情况) 560
第14.2.2 条(抗震计算模型) 560
第14.2.3 条(抗震计算参数) 562
第14.2.4 条(抗震验算) 563
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564
第14.3.1 条(抗震构造要求) 564
第14.3.2 条(顶板、底板和楼板) 564
第14.3.3 条(存在液化土层时) 565
第14.3.4 条(穿越危险地段时) 565
第14.3.5 条(位于岩石中时) 565
附录A 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09]49号)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 566
附录B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9]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568
附录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建质[2009]77号)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 572
附录D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6]21号) 574
附录E 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的复函(建标标函[2009]50号) 579
附录F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 580
附录G 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15]59号)中国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清理规范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有关要求的通知 600
参考文献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