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无水印 TB/T 2073-201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附件大小:8.73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铁道
分享会员:qwer
分享时间:2022-04-05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ICS29.280 S8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2073—2010 代替TB/T20732003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
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fittings for overhead contact system in electrification railway
2010-06-09发布
2010-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本标准对应于德国DIN VDE0216《接触网装置用配件静态机械性能、要求、检验》,本标准与DINVDE021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对编排格式的要求进行了修订;
将国外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
增加了接触网零部件加工工艺要求;
对接触网零部件材质选用牌号作出规定;
修改了接触网零部件的检验规则。
本标准代替TB/T2073一2003《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TB/T2073一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铜镍硅CuNi2Si、铸造铝合金AlSi7Mg0.3及A1Si7Mg0.6、铝合金型材6082等材质;
在零部件的分类中取消了套管铰环、钩头鞍子等零部件;增加了整体吊弦装置、承力索座、限位定位装置、弹簧补偿装置、腕臂及定位管支撑、隧道单支撑装置、隧道内水平支撑装置、隧道下锚补偿装置等零部件;
对滑动荷重及耐拉伸(压缩)荷重要求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对腕臂装置及定位装置的考核要求;
对限位定位装置的抬升限位要求进行了规定;
对紧固力矩的要求进行了补充修订;
对棘轮补偿装置的补偿绳材质进行了修订;
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对弹簧补偿装置张力误差及疲劳试验的要求;
增加了对不同零部件振动试验、疲劳试验的具体技术要求。
TB/T2073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
TB/T2073一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TB/T2074一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
TB/T2075一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共23个部分)。
本标准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鸣、邢尊军、王作祥、张焕武。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TB/T2073-1989,TB/T2073—1998,TB/T2073—200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的术语、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及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各类零部件
对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采用的同类零部件可参照本标准,对在特殊腐蚀介质区段(如城郊O2等烟气严重地段)和高寒高海拔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接触网零部件还应满足其他的有关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6—2003C鲁通螺纹基本尺寸(IS0724:1993,MOD)
GB/T197-2003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IS0965—1:1998,MOD)
GB/T470—2008锌锭(IS0752:2004,MOD)
GB/T699—1999质碳素结构钢
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IS0630:1995,M0D)
GB/T985.1-20G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S096921一1:2003,MOD)
GB/T1173—1995铸造铝合金
GB/T1176—1987铸造铜合金技术条件(neq IS01338:1977)
GB/T1220—2007不锈钢棒
GB/T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egy IS02768一1:1989)
GB/T2829—2002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3098.6-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idt IS03506一1:1997)
GB/T3098.15一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idt IS03506一2:1997)
GB/T4056—2008绝缘子串元件的球窝连接尺寸(IEC60120:1984,IDT)
GB/T4423—2007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GB/T5117—1995碳钢焊条
GB/T5231—200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GB/T6414-1999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eqv IS08062:1994)
GB/T6892—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GB/T9439—1988灰铸铁件
GB/T10431—2008紧固件横向振动试验方法
GB/T11352—2009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IS03755:1991、IS04990:2003,MOD)
GB/T12361一2003钢质模锻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12362—2003钢质模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
GB/T20078—2006铜和铜合金锻件
TB/T207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
TB/T2075(所有部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
YS/T649—2007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EN1706-1998铸造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
EN12163—1998铜合金棒材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破坏荷重failing load
SE按规定的试验方法,零件承受机械荷重时产生破坏的荷重值。
注:破坏是指零件发生断裂或者出现裂纹或试验荷重不能继续上升时等。
3.2最大工作荷重maximum working load
零件允许承受的最大设计荷重值
3.3滑动荷重sliding load
试验荷重因零件与线索、零件与零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相对位移不超过1.5mm,螺纹锥套式线夹及楔形线夹类零件除外》而不能继续上升时的荷重值
3.4拉伸破坏荷重
tensile failing load
零件承受拉伸荷重产生破坏时的荷重值。
3.5耐拉伸荷重withstand tensile load
零件按规定的荷重值承受一定时间的拉伸荷重试验时,不产生永久变形等异常状态的荷重值。
3.6压缩破坏荷重compression failing load
零件承受压缩荷重产生破时的荷重值。
3.7耐压缩荷重withstand compression load
零件按规定的荷重值,承受一定时间的压缩荷重试验时,不产生永久变形等异常状态的荷重值。
3.8疲劳破坏荷重tired failing load
零件按规定的安装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疲劳试验后,再对零件进行机械性能试验的过程中零件产生破坏时的荷重值。
3.9最大力矩maximum torque
对零件的紧固螺栓或螺母施加扭矩,检查零件挠度、变形、破坏和线索夹紧状况等试验过程中,零件所能承受的最大扭矩值。
3.10接触电阻contact resistance
零件与线索连接(或夹紧)时,规定测点之间的电阻值。
3.11允许温升allowed temperature-rise
零件某一点的允许温度与基准温度(35℃)之差。
3.12载流量current-carrying capacity
零件在不超过允许温升条件下,长期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13螺栓紧固力矩gripping moment of bolt
用扭力扳手紧固时,施加于螺栓或螺母的紧固力矩值
4接触网零部件的分类(按主要用途
4.1悬吊零件
悬吊线索及杆件的零件。
如整体吊弦装置、承力索座、杵座鞍子承力索吊弦线夹、接触线吊弦线夹、悬吊滑轮、定位环线夹、吊环长吊环、横承力索线夹、双横承力索线夹、耳环杆、中心错结线夹、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等。
4.2定位零件
固定接触线位置的件。如:定位线夹、限位定位装置、定位器、软定位器、T形定位器、支持器、长支持器、线岔等。
4.3连接零件
起连接作用的零件口如:连接器、定位环、长定位环、套管双耳、接触线及承力索接头线夹等。
4.4锚固零件
接触网终端各线索铺固用的零件。如:双耳楔形线夹、杵座楔形线夹、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承力索终端错固线夹、UT形耐张线夹等。
4.5补偿零件
下锚张力补偿调整用的零件。如:滑轮组补偿装置、棘轮补偿装置、弹簧补偿装置、坠砣等。
4.6支撑零件
支撑装置用的零件。如压管、旋转腕臂底座、特型旋转腕臂底座、单腕臂上底座、单腕臂下底座、双腕臂上底座、双腕臂下底座一腕臂、腕臂支撑、定位管、定位管支撑、杵环杆、软横跨固定底座等。
4.7电连接零件
由供电线向接触网供电的电在接零件或线索之间的电气接续零件。如:电连接线夹(长方形)、电连接线夹(全压接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斜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垂直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全压接型)。
4.8接地零件
固定接地连线、接地线或接地电缆的零件。如:接地线连接线夹、接地线夹等。
4.9隧道零件
隧道内接触网系统专用的零件。如:水平悬挂底座、防腐型调整螺栓、悬吊滑轮支架、隧道用悬吊滑轮、可调整底座、弓形腕臂、吊柱、固定底座、隧道用非限位定位装置、隧道用限位定位装置、重型锚臂装置、拉线底座、拉杆、转向轮、限制架等。
5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零部件适用的环境温度为-40℃~+40℃。
5.1.2零部件应按本标准及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