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王劲韬
附件大小:80.56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古德
分享时间:2022-10-21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前 言
我对中国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叠山的研究缘起于青年时代的梦想。在读硕士期间,我选择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景观对比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石、石组、叠山等自然因素毫无疑问成为此项研究的重点。因为无论是日本的置石技艺,(Stone Arrangement)还是中国园林的叠石为山(Stone Piling or Rockery)都是石的组合艺术'。日本石庭的精炼、抽象以及与生俱来的极少主义特征,使之与西方现代艺术因形式上神似而显得不谋而合,进而风靡西方世界2。但究其实,日本园林的组石艺术并未完全脱离中国园林叠山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园林叠山无论从形式、内涵和发展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种岩石庭园。如果说日本的枯山水石庭等艺术形式,在西方的普及程度和接受度高于中国园林假山,那也是因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宣传上、继承上做得不够,西方人对我们园林叠山艺术的不够了解使然。正如童窝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的序言中所说,“我国旧日对名园别墅,仅属孤芳自赏,从未广泛称颂传播,以至不如日本京都庭园之为人所熟知。”
笔者认为,对中国古代叠山艺术的发掘继承远未充分。我们所知的园林叠山毋宁说只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冰山一角,而西方学者自钱伯斯以来对中国园林所做的研究大部分也仅仅触及形式层面,而且多集中于明代以后。实际上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后一抹余晖取代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全貌。这种以点代面的研究倾向在切斯维克和詹克斯夫妇的The Chinese Garden∶History,Art and Ar-chitecture等文献中,表现得甚为明显。
正是有鉴于此,对中国园林叠山的艺术风格、材料、技术及发展状况作深人的分析和梳理,成为我近六年来始终坚持不懈的工作。我选择了中国园林叠山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论题。三年来一直奔波于江南和北京的各个园林。在北方
凛冽的寒风中,考察每一座假山;冒着酷暑批检数百册清代旧档案,从中搜寻一丝丝的线索,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现存的和已毁的古代叠山杰作,三易寒暑终于凝聚成60万余字的博士论文,成为撰写本书的背景和骨干。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俱在其中,自不待言。正像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曹汛先生所说的那样,虽然自己一生多舛,但叠山却是个永远的爱好。我不敢望先生之项背,但上下求索,皓首求经是学人的本分,只要能有助于中国叠山艺术的弘扬和传承,一切都是值得的。
毫无疑问,本书的出版是因为这六年来的探索和积累。书中的许多观点在笔者近年来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中,也有所体现。但这本书毕竟不同于学术论文,在一些体例和素材的运用上做了调整。书中删减了研究过程中的部分古文献考述和图档整理工作,对那些枯燥艰涩的古代图样(如样式雷的地盘样中的假山布局图等),也做了重新诠释和解析,以求更加清晰易懂;本书还增加了有关中国园林叠山的文化背景和形式特征等方面的阐述,希望能为读者勾勒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古典园林叠山发展的全貌。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读物,本书在许多方面有较为自由的论述空间。可以在论述园林假山的同时,旁涉一些园林理论研究中的焦点问题,诸如对于明代计成的《园冶》和清代李渔的《一家言》等古籍园林论著的阐发,对其中有关叠山的评述和明清文人造园思想的对比;以及对于当代叠山人物史、技术研究的考证与评价等等。希望能将几年来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心得与学者、读者们共享。管中窥豹,难免不足之处,望读者理解见谅。
此项研究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孟兆祯教授、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清华大学的王贵祥教授、楼庆西教授等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另外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清华图书馆的许多工作人员和学者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流的服务和热忱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尤其应提出的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曹汛教授,在我的研究初始阶段,曹先生就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其提携后学的殷殷之情,修绠汲古,皓首求经的拳拳之心,当是所有园林研究者之榜样!
叠山是中国园林独有的一枝艺术奇葩,中国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叠山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它足以成为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发扬光大。这门古老的技艺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理性精神,对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难点和重点,是当代园林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早期园林研究中,由于资料匮乏、分散,对叠山的技术、材料、管理等诸多问题的系统研究一直未能深入,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深入研究古代园林叠山对于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体系,更好地修复古代园林假山以及指导当代园林实践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