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1642-2020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
附件大小:1.45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可爱莹
分享时间:2022-12-13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010.01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DB23/T1642-2020
P01 备案号JXXXXX-2020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0-11-02发布2020-12-01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修订地方标准<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批复》(黑建科[2019]9号)的要求,编制组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并借鉴近年来我省和其他省(市)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广泛征求我省相关单位意见,结合我省地域(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文化及建筑业发展状况)特点,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安全耐久;5.健康舒适;6.生活便利;7.资源节约;8. 环境宜居;9.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9 相比,主要修订的技术内容有:
在安全耐久方面,选址时增加“应考虑多年冻土的不利影响”;增加对厨房的地面防水要求和厨房外墙内侧防潮的建议;增加外墙外保温层、冬季冰雪等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要求;增加对材料抗冻性能好和耐低温性能好的要求。
在健康舒适方面,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增加对甲苯和二甲苯污染物浓度的要求;增加屋面、外墙内部冷凝验算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的要求;增加对再生水水质的标准要求;提倡采用带有热回收功能的通风设备与自然通风结合的节能、绿色技术措施,提高公共建筑主要房间的冬季室内空气质量。
在生活便利方面,增加“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设计时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提供便利条件”;将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按分类进行了细化,便于操作;不再对非传统水源和空调冷却水供水系统提出设置在线监测系统的要求;物业管理增加冬季清冰雪及生活垃圾科普教育的内容。
在资源节约方面,增加热源采用地热能供暖系统;增加对全装修建筑的家用电器设备选用国家能效标识二级以上等级产品及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光源采用LED光源的要求;营造室外景观水体,增加融雪水的利用要求;增加多层建筑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40混凝土的得分内容,将钢结构中高强钢筋由Q345提高到Q355,适用的范围在混合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组合结构评分内容。
在环境宜居方面,场地的竖向设计增加对场地的雪水控制利用要求。
在提高与创新章节,保留了原地方标准“冬期施工时采用科学有效的节能施工工艺,且节能量不低于10%”的内容。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寄送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事业部(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60号;邮政编码:150080)。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寒地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建研建筑能耗检测中心
黑龙江斯维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李若冰 夏 赟 姜国建 张国祥 李晓东
孔德骞 张云英 宫金辉 杨红君 韩昀松
叶德强 王昭俊 董 琪 陈建华 阴雨夫
李关民 尹冬梅 王玉银 李 毅 李弘范
王 健 王 岩 单星本 闫 峰 金皓爽
戴瑛东 张 运 王淑玲 周 坤 牛建国
杜金芝 于志伟 李春俐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金 虹 姜允涛 李海波 陈向明 王凤来
张永炜 李子军
内容摘抄:
1 总 则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场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
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黑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 绿色性能 green performance
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3 全装修 decorated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 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3.1.3 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1.4 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
3.1.5 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
4 安全耐久
4.1 控制项
4.1.1 场地应避开滑坡、泥石流、地下矿产采空区等地质危险地段;应考虑多年冻土的不利影响;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4.1.2 建筑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和外装饰构件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4.1.3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屋面上设置的接闪带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4.1.4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4.1.5 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6 卫生间、浴室和厨房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卫生间、浴室的墙面、天棚应设置防潮层,厨房外墙内侧应设置防潮层。
4.1.7 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4.1.8 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3.1 一般规定........................................................................... 4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4
4 安全耐久.......................................................................................8
4.1 控 制 项........................................................................... 8
4.2 评分 项............................................................................. 8
Ⅰ 安 全.......................................................................... 8
Ⅱ 耐 久.......................................................................... 9
5 健康舒适.....................................................................................11
5.1 控 制 项..........................................................................11
5.2 评分 项........................................................................... 12
Ⅰ 室内空气品质.......................................................... 12
Ⅱ 水质.......................................................................... 13
Ⅲ 声环境与光环境...................................................... 13
Ⅳ 室内热湿环境.......................................................... 14
6 生活便利.....................................................................................15
6.1 控 制 项......................................................................... 16
6.2 评分 项........................................................................... 16
Ⅰ 出行与无障碍.......................................................... 16
Ⅱ 服务设施.................................................................. 17
Ⅲ 智慧运行.................................................................. 18
Ⅳ 物业管理.................................................................. 19
7 资源节约.....................................................................................21
7.1 控 制 项......................................................................... 21
7.2 评分 项........................................................................... 22
I 节地与土地利用.........................................................22
Ⅱ 节能与资源利用...................................................... 24
Ⅲ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6
Ⅳ 节材与绿色建材...................................................... 28
8 环境宜居.....................................................................................30
8.1 控 制 项......................................................................... 30
8.2 评分 项........................................................................... 30
Ⅰ 场地生态与景观...................................................... 30
Ⅱ 室外物理环境.......................................................... 32
9 提高与创新................................................................................ 34
9.1 一般规定......................................................................... 34
9.2 加分 项........................................................................... 34
本标准用词说明............................................................................ 36
引用标准名录................................................................................ 37
附:条文说明................................................................................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