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716-2020 黑龙江省城镇供水经营服务标准
附件大小:0.59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可爱莹
分享时间:2022-12-13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ICS91.140.60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XX
P41 DB23T2716-2020
备案号:JXXXX-2020
黑龙江省城镇供水经营服务标准
Standard for Urban Water Suppl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0-11-26发布2020-12-25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前言
根据 2020 年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年度标准编制计划,编制组组织编制《黑龙江省城镇供水经营服务标准》。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研,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黑龙江省城镇供水经营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将人民群众对城镇供水经营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城镇供水行业及企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旨在建立一套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切合我省城镇供水工作实际、符合供水行业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供水经营服务标准。
本标准共分 11 章,2 个附录,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供水质量、4.供水压力、5.新装服务、6.抄表收费、7.热线与售后服务、8.应急管理、9.抢修与维护、10.营业服务、11.服务质量评价,以及附录 A 常用表格和附录 B 常用服务流程。。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茂大道 688 号,金色江湾小区 2 号楼 2 单元 335室)。
本标准主编单位: 黑龙江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哈尔滨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中韩杜科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牡丹江供水有限公司
佳木斯供水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
黑河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
绥芬河中环水务有限公司
通河县给排水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福贵 吴亚芹 于 雷 张 玉
刘兴金 张 康 黄 志 刘 晓
王 遥 赵宪章 宋学峰 吴越强
刘 岩 于德海 赵 臣 李新宇
国宏图 王景燏 姜 旭 唐 晖
杨子健 杨树民 高 垒 孙永宪
李继秀 李海军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袁一星 白云健 郭泽林 李伟光
杨 光 李晓东 尚庆海 孟昭辉
刘 彤 李婧菲 杜彦武
内容摘抄:
l 总则
1.0.1 为进一步规范城镇供水经营服务行为,保障社会公众权益,提升城镇供水经营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1.0.2 供水经营服务应符合安全性、便捷性、及时性、持续性、透明性的原则。
1.0.3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城镇供水(含二次供水)服务活动,并作为评价供水单位经营服务工作的依据。
1.0.4 本标准中所称供水设施均为供水单位管理的涉水设施。
1.0.5 供水单位的供水经营服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省现行有关标准及规定。
2 术语
2.0.1 城镇供水 Urban Water Supply
城镇供水单位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或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他用途提供用水(包含二次供水)。
2.0.2 供水单位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提供供水经营服务的城镇供水企事业单位(含供水、二次供水设施维护运营单位)等。
2.0.3 供水水质 Water Supply Quality
供水单位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水质。
2.0.4 供水经营服务 Water Supply Service
供水单位的供水以及用户在新装接水、营业收费、设施维护、投诉处理等过程中接触的活动。
2.0.5 供水设施 Water Facility
通原水厂及与其配套的输水系统、净水厂、配水厂、泵站、取水井、输配水管网、阀门、结算水表、二次供水设施和其他附属设施。
2.0.6 二次供水 Secondary Water Supply
当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水质的要求超过公共供水或自建供水设施能力时,通过储存、加压、深度处理等设施经管道进行供水的方式。
3 供水水质
3. 1 水质质量
3.1.1 原水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3.1.2 出厂水、市政加压站出水、管网水及二次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的规定。
3.1.3 新建、改建或重新启用的产水设施、供水管道及二次供水设施必须清洗消毒,并经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1.4水厂取水口或原水泵房宜根据水质情况配置水质在线仪表。
3.1.5 供水水质发生异常时,供水单位在接报后应立即到现场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置;如需停止供水的应及时通知用户。
3.1.6 自来水受到再生水、供热水等其他水源污染时,相关供水单位应立即停止供水,切断污染源,同时统计影响情况上报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对被污染的供水管道进行冲洗消毒,经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
3.1.7 出厂水水质合格率应不低于 97%,管网水水质合格率应不低于 95%,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应不低于 95%。
4 供水压力
4.0.1除供水设施故障等特殊原因,供水单位应保持不间断供水。
4.0.2供水管网测压点宜设置在供水干管末梢、供水管网的重要节点、压力最不利点、敏感区域的供水管节点等位置,检测应连续测定并记录压力值。
4.0.3每10km2不应少于1个测压点,管网系统测压点总数不应少于3个,在管网末梢位置上应适当增加设置点数,且最不利点压力需满足该区域用户需求。
4.0.4供水单位可建立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宜建立供水管网动态模型,适时监测管网压力运行状况。
4.0.5二次供水设施压力应根据服务范围最不利点压力需求确定,保证24小时不间断供水。
4.0.6供水管网计划性降压停水应按规定履行审批、报告程序,事前48小时向社会公告,并通知停水区域内的单位和用户。公告的内容包括原因、范围、时间及恢复正常供水的时间。
4.0.7 计划性降压停水工程如延时恢复供水,应通知用户,如延期实施应重新公告。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l 总则..........................................................................................1
2 术语......................................................................................... 2
3 供水水质...............................................................................3
3. 1 水质质量......................................................................3
3. 2 水质检测......................................................................3
4 供水压力...............................................................................7
5 新装服务...............................................................................8
6 抄表收费.............................................................................15
7 热线与售后服务.................................................................18
8 应急管理................................................................................20
9 抢修与维护.........................................................................21
9. 1 抢修与维修................................................................21
9. 2 设施维护....................................................................21
10 营业服务...........................................................................24
11 服务质量评价................................................................... 25
附录 A 常用表格................................................................... 27
附录 B 常用服务流程........................................................... 34
本标准用词说明.......................................................................42
引用标准名录...........................................................................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