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多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与实例》张瀑 田中礼治 著 2012年
附件大小:32.88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qwer
分享时间:2023-01-08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特点、地震损伤评价、结构和构件的抗震加固及损伤修复方法,以及在加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对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震害调查情况和日本的抗震加固技术也进行了重点介绍,对加固建筑物在3.11大地震中的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估。本书针对常用的加固方法还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工程实例和计算案例,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且直观的指导,为震后实现结构的快速加固和修复提供帮助。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检测机构等与既有建筑管理、检测、鉴定、改造工作相关的单位及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结构工程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前言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大地震使四川遭受了重大的伤害,地震灾区大量建筑物遭到破坏,在应急抢险工作告- ~ 段落后,灾区的重建成为工作的重点。由于地震影响的区城达到40万km',数千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受到影响,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中要完成灾区大量受损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无疑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技术人员对建筑物抗震加固缺少足够认识的情况下就更为困难。地震后,四川得到国内、国外业内同行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台湾地区土木技师公会倾力帮助,带来他们的地震应急处置办法和建筑抗震经验。为了给四川各地开展的建筑物抗震加固工作提供支持,在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的领导下,我们参考台湾地区和日本在抗震加固方面的经验,结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要求,总结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实地调查经验,在2008 年年底编写了《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参考手册》,并免费提供给四川各地方学会及会员,为本书的编写打下基础。2009年,为了总结汶川地震中建筑破坏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地震受损多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于2010年年初通过了四川省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组织的鉴定,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反映在本书中。
作者长期从事建筑结构的研究工作及建筑结构的鉴定、加固工作。在汶川地震后数次亲历灾区,取得了大量的建筑物震害第- -手资料,足迹遍布都江堰、绵竹、什邡、编阳、江油等四川各重灾区。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建筑物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工作,并接受了四川各地大量的建筑物抗震加固咨询,在这项工作中,反映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
1)如何恰当地评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可否直接将静力加固的方法用于抗震加固;
3)抗震加固的间接费用过高,甚至超过了抗震加固直接费用。尽管地震灾区大量的建筑物抗震加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我们同样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2011年3月在确定了本书的编写后,发生了3.11东日本M9. 0级大地震,地震后我们- -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日本各种抗震加固方法在地震中的表现,恰巧在9月日本东北工业大学的田中礼治教授来成都访问,在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举办了《东日本大地震震害》的学术报告。日本东北工业大学的田中礼治教授是日本建筑学会东北支会的理事长,在中日培训抗震技术人才计划中担当教师,2008 年汶川地震后- - 直关注与支持四川的建筑抗震工作,每年数次往返于成都与日本之间,致力于介绍日本在建筑抗震方面的经验。发生了3. 11东日本大地震后,田中礼治教授组织日本建筑学会东北支会成员开展了灾后调查工作,深人地震重灾区开展调查工作。在与田中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希望田中教授能够提供一些地震 重灾区已进行过抗震加固的建筑的地震震害情况,并对共同完成本书的编著达成共识。
由于高烈度地震区大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建筑物的高度不高,因此,本书讨论的对象为多层框架结构。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多层框架的抗震性能特点,介绍多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的一些研究成果、 抗震加固中常用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日本3.11大地震的震害情况及日本抗震加固技术进行有重点的介绍。本书着眼于为从事建筑物抗震加固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开阔视野,期望有利于其在加固方案的选择上不拘泥于通常的办法。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能够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为我国建筑物抗震加固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
本书在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其中张灤负责第1、3章的编写,鲁兆红负责第4、7. 8章及附录的编写,淡浩负责第2、5、6章的编写,田中礼治、崔正龙负责完成第9、10章以及第1章部分内容的编写和翻译,成都木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彦,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姚盛德、赵干荣、汪锦林、牛宝,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毕琼,上海隆诚实业有 限公司陈清祥等为本书提供了抗震加固实例,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林,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项玲珍,台湾地区土木技师公会技师林永裕、高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帮助,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