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超高层住宅建筑发展研究》王有为 等著 2012年
附件大小:46.91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qwer
分享时间:2023-01-17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近十年来,城市居民对住宅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居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用地紧缺与城市人p持续增加的矛盾愈发突出。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并保证住宅和环境的质量,超高层住宅应运而生。超高层住宅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建筑,也是- -种特殊的功能建筑,必须引起大家的深思。
关于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国内外略有不同。联合国1972 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将建筑层数超过40层或者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日本建筑大辞典将建筑层数超过15层的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将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在超高层建筑中,住宅建筑面积占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的70%及以上者,即为超高层住宅。
住宅层数作为城市住宅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城市住区规划及住宅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 -定时期经济技术水平和居住质量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在层数上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住宅业发展学习前苏联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住宅层数从2、3层逐步发展并稳定在以6层为主。“文革”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停滞不前,在极端节约的原则下,形成了大批劣质住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宅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住宅建设从供给驱动逐渐转向需求驱动。面对城市用地紧缺和住房面积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增加住宅层数、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成为- -种有效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的高层住宅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得到长足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超高层住宅又进-一步发展,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超高层.住宅给住宅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超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现代化,视野开阔,不受地面潮湿的影响,空气流通性能好,空气污染小,远离汽车尾气污染和地面噪声污染,这些特点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超高层住宅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受到部分人群的青睐。超高层住宅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了它不利的一面。住宅建筑与其他建筑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要考虑到人群的年龄特征,不同于办公楼、图书馆、影剧院里的人群,住宅建筑会有老人和儿童,对建筑的反应显然不同。不仅超高层住宅顶部的变形、位移可能会带给人们异常感受,即使窗缝中的呼嘯声音都可能引起老人和儿童的不安。此外,如医疗抢救时,担架进不了电梯,可能会贻误病人的抢救时间。第二,住宅建筑必须配置厨卫设备,这就意昧着在一幢建筑内 会埋下比常规建筑更多的火灾隐患,对人们的逃生(躲在避难层的人也会有不安情绪)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像其他超高层建筑一样, 超高层住宅会带来诸多技术问题,如结构体系、基础工程、抗震及防火、供热制冷及装修装饰等。此类问题既有共性的技术内涵,又有住宅建筑自身的技术特征,有待逐-解决。
超高层住宅有效地开发了城市的高层空间,提高了容积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城市交通、绿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然而超高层住宅同时带来成本增加、维修麻烦、高能耗等一系列问题, 其体量巨大,容易对城市环境和周边建筑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热岛效应。因此超高层住宅的综合效益需要作科学分析。总体来说,我国超高层住宅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技术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与高层住宅相比,超高层住宅在环境影响、安全性、建造技术、经济性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解决超高层住宅带来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实现住宅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科研价值。
总之,超高层住宅是在我国建设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在住宅需求急增、土地资源紧张,特别是一线城市住房价格骤增的情况下派生出来的住宅新品种,有利有弊。鉴于现阶段超高层住宅实践经验不足,需要人们深人探索,对于超高层住宅的发展宜谨慎进行。
本书分为6章,分别是超高层住宅发展现状与趋势、超高层住宅环境技术分析、超高层住宅安全性与设计、超高层住宅建造技术、超高层住宅经济性以及工程案例。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对超高层住宅进行了探索,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与建造、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城的知识,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辛勤劳动,希望能给各界同仁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