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 DB11/2075-2022 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附件大小:1.39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匿名用户
分享时间:2023-01-12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2075-2022
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eismic isolation in
buildings engineering
2022-12-29发布
2023-07-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实施,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京市监发〔2021〕19 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地震 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5. 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的性能目标及设计;6. 消能器的技术性能;7.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8. 消能部件与结构的连接构造;9. 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10. 隔震支座的技术性能;11. 隔震结构设计; 12. 建筑与机电隔震构造;13. 隔震分部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维护;14.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和隔震建筑监测系统。
本规程中第 3.1.8 条及 13.3.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 62 号;联系电话:010-88043359) 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电话:010-55595000,邮箱:bjbb@ghzrzyw.beijing.gov.cn)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北京市地震局 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北京交通大学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语、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3
3 基本规定 .............................. 8
3.1 一般规定 ....................... 8
3.2 减隔震装置要求 ........... 9
3.3 结构分析 ....................... 9
3.4 连接与节点设计 .........10
3.5 减隔震部件材料与施工 ..............................10
3.6 耐久性规定 .................11
3.7 场地与地基 .................11
3.8 试验与观测 .................11
4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 12
4.1 一般规定 .....................12
4.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15
4.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17
4.4 截面抗震验算 .............18
4.5 抗震变形验算 ..............19
5 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的性能目标及设计..........21
5.1 一般规定 .....................21
5.2 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的性能目标...............21
5.3 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 .22
5.4 结构层间变形和楼面水平加速度基本要求................................23
5.5 建筑非结构构件、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和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23
6 消能器的技术性能 ............25
6.1 一般规定 .....................25
6.2 金属屈服型消能器 .....25
6.3 屈曲约束支撑 .............26
6.4 摩擦消能器 .................28
6.5 黏滞消能器 .................30
6.6 黏弹性消能器 .............32
1
6.7 消能器性能检验与性能参数确定...............34
7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37
7.1 一般规定 ......................37
7.2 消能部件布置原则 .....37
7.3 消能部件设计及附加阻尼比.......................37
7.4 主体结构设计 .............40
8 消能部件与结构的连接构造..............................42
8.1 一般规定 .....................42
8.2 预埋件 .........................42
8.3 支撑和支墩、剪力墙计算...........................42
8.4 消能器与结构连接构造要求.......................43
8.5 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要求...........................43
8.6 金属屈服型消能器、摩擦消能器构造要求................................44
8.7 黏滞消能器构造要求 .44
9 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46
9.1 一般规定 ...................46
9.2 进场验收及施工 .......46
9.3 质量验收 ...................48
9.4 维护 ...........................50
10 隔震支座的技术性能 ......52
10.1 一般规定 ...................52
10.2 隔震橡胶支座 ...........52
10.3 弹性滑板支座 ...........53
10.4 摩擦摆隔震支座 .......53
10.5 三维隔震(振)支座 ................................54
10.6 隔震支座产品检验与性能参数确定.........54
11 隔震结构设计 ..................56
11.1 一般规定 ...................56
11.2 隔震层设计 ...............56
11.3 隔震结构计算分析 ...60
11.4 隔震层上部结构 .......60
11.5 隔震层下部结构 ........61
11.6 隔震层构造 ................62
12 建筑与机电隔震构造 ......63
2
12.1 一般规定 ...................63
12.2 隔离缝构造 ...............63
12.3 楼梯、电梯等隔震构造 ............................64
12.4 外墙与屋面隔震构造 ................................64
12.5 室内装修隔震构造 ...65
12.6 隔震层机电设备与管线 ............................66
13 隔震分部工程的施工、验收和维护................68
13.1 一般规定 .................68
13.2 进场验收及施工 .....68
13.3 隔震工程质量验收及维护.......................68
13.4 隔震部件的维护 .....69
13.5 隔震工程专用标识 ...70
14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和隔震建筑监测系统.............................72
14.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72
14.2 隔震建筑监测系统 ...72
附录 A 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和基本力学性能要求.............................74
附录 B 复振型影响系数计算公式........................77
附录 C 隔震支座连接设计...79
附录 D 消能器检验项目要求................................83
附录 E 校核地震动...............86
附录 F 消能器规格及性能参数 ............................87
附录 G 隔震支座规格及性能参数........................90
附录 H 摩擦摆隔震支座规格及性能参数............93
附录 J 位移敏感型建筑非结构构件.....................95
附录 K 加速度敏感型建筑非结构构件................97
附录 L 仪器设备...................98
附录 M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99
附录 N 隔震工程专用标识................................101
本规程用词说明 ..................107
引用标准名录 ......................108
条文说明 ..............................109
内容摘抄: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提高首都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使建筑物采用减隔震技术后,提高建筑安全性和防灾韧性,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及扩建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1.0.3 减隔震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消能器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通过内部材料或构件的弹塑性或黏性滞回变形等方式来耗散或吸收能量的装置。
2.1.2 消能减震结构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设置消能器的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消能部件。
2.1.3 消能部件 energy dissipation part
由消能器与连接消能器的支撑或连接件组成的消能单元。
2.1.4 附加有效阻尼比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
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器附加给主体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2.1.5 消能器附加刚度 additional stiffness
消能减震结构往复运动时消能部件附加给主体结构的刚度。
2.1.6 消能器设计位移 design displacement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两端达到的最大相对位移值。
2.1.7 消能器设计速度 design velocity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速度型消能器两端达到的最大相对速度值。
2.1.8 屈服后刚度比 design post-yield stiffness ratio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金属消能器、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与消能器两端相对位移滞回曲线中,屈服后刚度与初始刚度的比值。
2.1.9 消能器极限位移 ultimate displacement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器能达到的最大变形量,消能器的变形超过该值后认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
2.1.10 消能器极限速度 ultimate velocity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消能器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消能器的速度超过该值后认为消能器失去消能功能。
2.1.11 消能子结构 energy dissipation substructure
消能子结构是与消能部件直接相连的主体结构构件的集合。
2.1.12 隔震建筑 isolated building
为降低地震响应,在结构中设置隔震层而实现隔震功能的建筑。
2.1.13 隔震结构 isolated structure
隔震建筑中的主体结构和隔震装置,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
2.1.14 隔震层 isolation layer
隔震层是隔震装置所在的楼层,可以是专用夹层空间,也可以是与建筑日常功能空间合用的楼层空间。在隔震建筑中,设置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的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抗拉装置、附属装置及相关的支承或连接构件。
2.1.15 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
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上的结构部分。
2.1.16 下部结构 sub-structure
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的结构部分,不包括基础。
2.1.17 隔震层阻尼装置 damping device of the isolation layer
设置在隔震层的吸收并耗散地震输入能量的装置。
2.1.18 抗风装置 wind-resistant device
隔震结构中抵抗风荷载的装置,可以是隔震支座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单独设置。
2.1.19 抗拉装置 tension-resistant device
隔震层中用于抵御上部结构倾覆作用引起的竖向拉力的装置。
2.1.20 限位装置 stopper
限制隔震层产生超过水平容许位移的装置。
2.1.21 橡胶隔震支座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用于隔震结构的橡胶支座,包括天然橡胶支座(LNR)、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HDR)。
2.1.22 弹性滑板支座(ESB) elastic slide bearing
由弹性材料与摩擦滑板组成的隔震支座。
2.1.23 摩擦摆隔震支座(FPS) friction pendulum system
一种通过球面摆动延长结构振动周期和滑动界面摩擦消耗地震能量实现隔震功能的支座。
2.1.24 三维隔震(振)支座 three-dimensional isolation
设置在结构中用于减小地震引起的水平震动和环境激振引起的竖向振动的三维隔震(振)装置。
2.1.25 层间隔震 middle storey isolation
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以上某层间位置的隔震体系。
2.1.26 基底隔震 base isolation
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底部的隔震体系。
2.1.27 隔离缝 isolation seam
隔震层相关部位预留的结构变形缝,将隔震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分离,保证上部结构 在地震时能够自由水平运动。
2.1.28 柔性连接 flexible joint
对穿越隔震层的设备管线、管道采取的柔性措施,保证地震时管线、管道能够适应隔震层的水平位移。
2.1.29 隔震工程专用标识 special signs for isolation building
对隔震建筑、隔震装置、相关构件和构造进行说明的专用标识,用以指导隔震建筑工程的使用、维护和宣传。
2.1.30 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 normally used buildings in earthquakes
在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保证结构构件和建筑非结构构件基本完 好、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和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建筑。
2.2 符号
(略)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减隔震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建筑结构的减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工程空间尺度、场地条件、地基条件、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3.1.3 减隔震建筑的基本设防目标应满足下列要求: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1.4 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的基本设防目标: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无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3.1.5 减隔震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略)
4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
4.1 一般规定
4.1.1 减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和消能部件共同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 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可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 对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和长线型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4.1.2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结构构造做法)自重标 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 4.1.2 采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