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凌善金 编著 2015年版
附件大小:152.72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qwer
分享时间:2023-01-31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阐明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为目标,力求站在更宽泛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综合论述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问题。全书共9章, 分为理论基础、设计、欣赏3部分。第- -部分,即第l章,为理论基础篇,论述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本质、分类等问题;第二部分,即第2- 5章,为设计篇,论述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旅游景观设计的依据,旅游景观构景元素设计方法以及各类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方法;第三部分,即第6-9章,为欣赏篇,论述旅游景观欣赏的概念、本质、意义等基本理论,旅游景观欣赏心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特性及欣赏方法。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旅游学相关专业本科旅游景观设计、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景观美学等课程教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前言
创新型、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材内容与形式的科学设计。根据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前景,本系列教材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灵魂,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根本,以培养毕业后即能操作,上岗就能工作的人才为目标。因此,本书在阐明学科原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案例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训练方面的内容。
旅游景观是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是旅游者观赏的对象,设计最观是为了适应旅游需求及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旅游学相关专业学生应当掌握旅游最观设计与欣赏的知识。景观设计是为欣赏服务的,设计者必须了解欣赏规律才能做好设计,欣赏者只有理解设计思想才能更好地欣赏,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两者存在着本质联系,因此本书将两者结合在- -起。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也是一门文理工交叉性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课程,不仅可获得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的能力,同时对培养个人素质、拓展知识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力图通过一些案例,综合运用艺术学、美学、符号学、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园林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理论来阐明旅游最观设计与欣赏的原理与方法。
全书分为9章,分为理论基础、设计、欣赏3部分。第- -部分,即第1章。为绪论,论述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概念、本质、分类问题:第二部分,即第2~5章,为设计篇,闸述了旅游最观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旅游景观的设计依据,旅游景观的风格定位,旅游最观抽象和具象构景元素设计方法,旅游景区的基本构景方法,并分别论述了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城市、乡村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第三部分,即第6~9章,为
欣赏篇,阐述了旅游景观欣赏的概念、本质、意义、欣赏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旅游最观欣赏心理,各种自然最观、人文景观的欣赏特性及欣赏方法。根据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书5在体系和结构上进行了-定的创新,全书紧紧围绕景观的本质特性来论述旅游最观设计与欣赏问题,注重结构体系的逻辑性,融理论与实践、课堂导学与课外自学为一体,尽力体现易读性和实用性。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 说理性强。本书紧紧抓住景观的本质,用多学科理论,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观点编写,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明确,有利于读者加深对学科本质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实现“投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2)知识面宽。- 般教材基本都是以美学、心理学、设计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本书增加了艺术学、符号学、旅游学、地理学、哲学等学科理论来论述景观设计与欣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相比其他类似教材,本书的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完整,知识面更寬,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完普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易于理解。本书力求将澩观设计和欣赏各种复杂难懂的问题用少量的篇幅做出解析,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便于理解,也易于记忆。比如,将最观的观赏属性概括为“形”“神”“质”“意”四个字;将美学、艺术学、符号学都用简短的篇幅进行阐述,简单明了。
(4)实用性强。本书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崇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书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强化了案例教学,实际操作训练方面的内容,安排了较多的设计案例和图片,每章有教学要点、技能要点,导人案例、本章小结、关键术语、知识链接、练习题等。
(5)有创新性。针对景观的本质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问题有新的理解,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
本书由凌普金提出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并撰写了主要内容。责任编辑莫愚在拟定本书大纲及内容设计过程中提出了- .些指导性意见。对提高本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宁生、王宗英、李传璋、朱少华等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精美的照片资料,安微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提供了部分规划图件。齐晓蒙、寿泽华、周萌、周洁、孙二昌、薛志超、庙玲、汪明秀等协助撰写了部分内容。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教材、专著、论文以及网络资料,但是因为数量太多,无法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 -- 列出, 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