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带书签《ASME Ⅷ压力容器规范分析》丁佰民

附件大小:95.55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本书是系统地分析美国《锅炉及压力容规范》第卷 123册2013 年版(偏重于设计部分)的专著。由于美国规范编排方式的特殊性,同一主题前后穿插,有关内容相互关联,以致在查阅某一主题时颇费周折。为方便读者应用规范,本书根据国内使用习惯,把各主题列成专章撰写。本书着重于分析规范中有关规程的制定原理,理清在应用中的主要思路,并联系我国的相关标准,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使用ASME规范以及和我国相关压力容器标准的联系和区别。本书可供从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测、检验和安全监察人员、规范取证单位以及和涉外项目有关的人员学习和使用 ASME Ⅷ-1、Ⅷ-2之用,也可作为上述人员和其他有关科技人员进一步理解美国压力容器规范和技术进修的参考材料。

9787122198457,ASME,ASME规范,压力容器,美标规范,高清PDF带书签《ASME Ⅷ压力容器规范分析》丁佰民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缩写为ASME)编制的《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ASME Boiler & Pressure Vessel Code)既是一本国际性规范,又是美国国家标准。其中第Ⅲ卷为《压力容器建造规则》,包含
三个分册(VⅢ-1《建造规则》、VⅢ-2《建造另一规则》、Ⅷ-3《高压容器建造规则》),同
时涉及第Ⅱ卷《材料》(5篇)、第V卷《无损检测》、第IX卷《焊接和钎焊评定》,篇幅浩瀚,内容广泛,和欧盟容器标准EN 13445一起,组成了当今世界上两大体系的压力容器规范。
《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每三年改版一次。(从2013年版起,改为每两年改版一次,并不再出增补)在三年中每年出版《增补》(Addenda),对规范作补充和修改;每半年出版《条款解释》(Interpretation),对规范技术内容解释作书面解答。
《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涉及压力容器材料选用、结构要求、组件强(刚)度计算、制造、检验、检测,又因其编排方法的特殊性,使国内读者不易阅读、难以全面完整应用。
本书是丁伯民教授在1995年和2009年所写《美国压力容器规范分析——ASME
VⅢ-1和VⅢ-2》、《ASME压力容器规范分析与应用》的基础上按ASME规范2013年版的重写本,前书(1995年版)已过了近二十年,现版ASME规范,特别是WI-2有很大变动,后书(2009年版)内容似过于简化。有鉴于此,且业内都深知我国压力容器的相关标准和ASME规范的关系,在重写中不仅补充了一些在理解规范制定原理时相当有用的内容,而且联系我国的压力容器标准,以冀让读者了解我国压力容器标准和ASME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鉴于《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压力容器规范,具有广泛性及权威性,对立足于国际压力容器制造业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充分理解及掌握应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是我国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及教育界人士的当务之急。
丁伯民教授长期从事压力容器的教学工作,对我国的压力容器规范编制也极为关心,多次提出宝贵建议。丁伯民教授对各国压力容器规范较为熟悉,经常发表各种评论性文章,又因长期从事压力容器学习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了解压力容器业界的需求。丁伯民教授治学严谨,知识面广,他的见解颇得业界认可。
本书为丁伯民教授对《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执着学习的最新心得,肯定对读者理解和应用《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并理解我国标准的某些不足之处有指导作用。

PDF书签目录:

目录 -8
第1章 绪论 1
1.1 ASME压力容器规范是压力容器的建造规则 1
1.2 ASME规范制定了强制性要求、特殊禁用规定以及非强制性指南 2
1.3 ASME规范是包括多种制造方法、多种材料容器的建造规则 3
1.4 ASME Ⅷ-1、Ⅷ-2是包括立式或卧式容器、换热器、球形容器、膨胀节等在内各种压力容器的建造规则 3
1.5 Ⅷ-1、Ⅷ-2、Ⅷ-3共三册各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5
1.6 关于计算机和有限元的使用、设计用线算图和曲线拟合公式 7
1.7 ASME规范的卷、版本、增补、条款解释、规范案例、例题 8
1.8 内容不断增加、更新,安全(设计)系数不断降低,不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 9
1.9 和国内标准的编写习惯略有不同 11
参考文献 12
第1 篇 ASME Ⅷ-1和Ⅷ-2按规则设计部分分析 14
第2章 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 14
2.1 受压件和非受压件的材料 14
2.2 安全系数和材料许用应力的确定 14
2.3 防止脆性断裂的总体思路、措施及其相关规定的制订依据 16
2.3.1 防止脆性断裂的历史沿革 16
2.3.2 ASMEⅧ-1的防脆断措施分析 18
2.4 Ⅷ-2在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方面的主要区别 27
2.4.1 确定许用应力的安全系数和许用材料 27
2.4.2 防止脆性断裂的措施 28
2.5 我国压力容器标准GB 150、JB 4732在材料、安全系数和防脆断措施方面的主要区别 30
参考文献 32
第3章 焊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系数 33
3.1 焊接接头的分类 33
3.1.1 分类的目的 33
3.1.2 分类的基本出发点 33
3.1.3 焊接接头分类 34
3.1.4 焊接接头形式 36
3.1.5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程度 38
3.2 焊接接头系数 38
3.2.1 焊接接头的使用限制 38
3.2.2 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和相应的标志 39
3.2.3 焊接接头系数的选用 40
3.2.4 确定焊接接头系数的实例分析 41
3.2.5 角接接头的结构形式和强度校核 43
3.3 焊接接头的有关问题 44
3.3.1 焊接接头处及其附近的开孔接管 44
3.3.2 焊接接头在容器上的布置 45
3.4 Ⅷ-2在焊接接头类别和形式、焊接接头的使用、无损检测以及焊接接头系数上的主要区别 45
3.5 GB 150在焊接接头类别和形式、焊接接头的使用、无损检测以及焊接接头系数方面的主要区别 50
3.5.1 GB 150的焊接接头分类 50
3.5.2 GB 150的焊接接头无损检测和焊接接头系数 51
3.5.3 GB 150的焊接接头在容器上的布置 52
参考文献 52
第4章 压力容器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53
4.1 失效准则 53
4.2 强度理论 54
4.3 载荷 54
4.4 设计(操作、许用)温度和设计(操作、设计、最大许用工作)压力 54
4.5 独立容器和组合容器 55
4.6 厚度 55
4.7 压力试验 56
4.7.1 液压试验 56
4.7.2 气压试验 59
4.7.3 试验温度 59
4.8 设计中所采用的安全措施 59
4.8.1 腐蚀裕量和指示孔 59
4.8.2 检查孔 60
4.8.3 超压防护装置 60
4.9 Ⅷ-2在所用强度理论、载荷、设计许用应力和压力试验上的主要区别 62
4.10 GB 150和ASME Ⅷ-1在压力试验上的联系和区别 65
参考文献 67
第5章 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 68
5.1 内压圆筒和球壳设计 68
5.2 内压封头设计 70
5.2.1 椭圆形(包括半球形)封头设计 71
5.2.2 碟形(包括半球形)封头设计 73
5.2.3 锥形封头设计 75
5.2.4 平封头设计 82
5.3 ASME Ⅷ-2在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84
5.3.1 圆筒、球壳和锥壳 84
5.3.2 碟形和椭圆形封头设计 87
5.3.3 平封头设计 88
5.4 GB 150在内压圆筒和封头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88
5.4.1 圆筒、球壳和锥壳设计 88
5.4.2 椭圆和碟形封头设计 89
5.4.3 平封头设计 90
参考文献 90
第6章 真空容器和外压组件设计 91
6.1 外压组件的稳定性设计概述 92
6.1.1 外压圆筒的周向稳定性设计 92
6.1.2 外压圆筒上的加强圈设计 97
6.2 外压封头设计 99
6.2.1 球形封头设计 99
6.2.2 椭圆形封头设计 100
6.2.3 碟形封头设计 100
6.2.4 锥形封头设计 100
6.3 圆筒的许用轴向压缩应力 108
6.4 半管式夹套容器设计 109
6.4.1 半管式夹套容器设计的主要思路 109
6.4.2 设计方法、步骤和应予注意点 110
6.5 ASME Ⅷ-2在外压组件和半管式夹套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111
6.5.1 ASME Ⅷ-2(2007年版起)对外压组件设计的修改 111
6.5.2 外压组件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112
6.5.3 圆筒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作用下的设计 113
6.5.4 锥壳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下的设计 122
6.5.5 球壳、半球形和成形封头在外压及其他载荷作用下的设计 124
6.5.6 ASME Ⅷ-2对半管式夹套设计的修改 125
6.6 GB 150在外压组件设计中的主要区别 125
参考文献 128
第7章 开孔接管及其补强设计 129
7.1 开孔补强的理论基础 130
7.1.1 孔边的应力增强 130
7.1.2 开孔对容器材料承载截面积和承载能力的削弱 130
7.1.3 接管和器壁构成不连续结构所引起附加的边缘应力 131
7.2 ASME Ⅷ-1的补强设计方法 131
7.21 补强设计准则 131
7.2.2 开孔形状、开孔相对于组件尺寸的限制 132
7.2.3 补强的有效范围 132
7.2.4 不需补强的最大开孔直径 132
7.2.5 开孔和焊接接头的相遇或相邻 134
7.2.6 开孔补强计算 134
7.2.7 开有排孔时的设计 138
7.2.8 圆筒和锥壳上的大开孔补强 138
7.2.9 补强件及其焊缝的强度校核 143
7.2.10 接管颈部的厚度 147
7.3 ASME Ⅷ-2的补强设计方法 148
7.3.1 总的思路 148
7.3.2 内压圆筒上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计算 150
7.3.3 外压圆筒上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计算简述 153
7.3.4 其他内压或外压组件上径向或非径向开孔接管的补强 154
7.4 GB 150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154
参考文献 157
第8章 法兰及其相关组件的设计 159
8.1 密封计算 159
8.2 法兰计算 161
8.2.1 法兰应力计算 161
8.2.2 法兰力矩计算 164
8.2.3 法兰设计的应力和刚度校核 166
8.2.4 对华脱尔斯法兰设计方法的讨论 168
8.3 用螺栓连接的凸形封头 169
8.3.1 类型(a)的设计 170
8.3.2 类型(b)的设计 170
8.3.3 类型(c)的设计 171
8.3.4 类型(d)的设计 172
8.4 反向法兰和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的整体平盖 174
8.4.1 反向法兰 174
8.4.2 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的整体平盖 177
8.4.3 中心开有单个大圆孔平盖和反向法兰的相互联系 181
8.5 卡箍连接件的设计 182
8.5.1 卡箍连接螺栓的受载分析和设计 182
8.5.2 卡箍和高颈的受载分析 184
8.5.3 高颈和卡箍的应力分析和校核条件 186
8.6 螺栓中心圆外由金属与金属相接触的平面法兰设计 188
8.6.1 受载分析 189
8.6.2 组件的分级和单个法兰的分类 190
8.6.31 级组件法兰的各部应力计算 191
8.6.4 法兰设计许用应力 194
8.6.5 法兰厚度和螺栓总截面积的估计 194
8.7 ASME Ⅷ-2在法兰及其相关组件设计上的主要区别 195
8.7.1 法兰设计 195
8.7.2 用螺栓连接的凸形封头设计 195
8.7.3 反向法兰设计 196
8.7.4 卡箍连接件设计 196
8.8 GB 150和ASME Ⅷ-1在法兰及其相关组件设计上的联系和区别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9章 非圆形截面容器 198
9.1 非圆形截面容器的结构和载荷分析 198
9.1.1 焊接结构和设计中的考虑 198
9.1.2 开孔和对开孔后引起削弱的考虑 199
9.1.3 载荷 199
9.2 非圆形截面容器设计原理分析 199
9.2.1 容器两端封头对侧板的加强作用 200
9.2.2 设置加强件的有关问题 200
9.2.3 应力校核条件 203
9.2.4 焊接接头系数E和孔带削弱系数e 203
9.3 内压非圆形截面容器设计公式举例分析 203
9.3.1 无加强件、无拉撑件、无过渡圆弧的对称矩形截面容器 204
9.3.2 无拉撑件、无过渡圆弧、设有加强件的对称矩形截面容器 205
9.4 受外压(真空)的非圆形截面容器 207
9.4.1 侧板和封头的稳定性校核 207
9.4.2 非圆形截面容器的柱状稳定性校核 209
9.5 GB 150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210
参考文献 210
第10章 管壳式换热器和膨胀节 211
10.1 管壳式换热器管板设计的基本原理 211
10.2 各类换热器管板对开孔削弱的共有考虑 212
10.3 U形管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213
10.3.1 结构类型 213
10.3.2 影响各类结构管板的因素分析 213
10.3.3 设计规程分析 215
10.3.4 对简支U形管式管板的设计程序分析 218
10.4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218
10.4.1 结构类型 218
10.4.2 影响各类管板结构的因素分析 219
10.4.3 设计规程分析 220
10.4.4 计及邻近管板处筒体不同材料和厚度的结构和设计 224
10.5 浮动管板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 225
10.5.1 结构类型 225
10.5.2 影响各类管板结构的因素分析 225
10.5.3 设计规程分析 228
10.6 管子对管板连接的强度设计 231
10.7 膨胀节 234
10.7.1 强度、刚度要求和许用循环次数计算 234
10.7.2 轴向位移计算 236
10.7.3 轴向刚度计算 237
10.7.4 膨胀节的压力试验 237
10.8 ASME Ⅷ-2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237
10.9 我国热交换器标准GB 151和ASME Ⅷ-1的联系和区别 237
参考文献 239
第11章 ASME Ⅷ-2的卧式容器及鞍座设计 240
11.1 结构分析 242
11.2 载荷分析 242
11.3 各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 243
11.3.1 圆筒上的轴向总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244
11.3.2 鞍座处圆筒或封头上的切向剪切应力和封头上的附加拉伸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246
11.3.3 鞍座处圆筒及其加强圈上(如设置)的周向压缩总应力及其校核条件 249
11.3.4 鞍座载荷校核 256
11.4 双鞍座卧式容器上各处应力的汇总 257
参考文献 259
第12章 制造、检验和试验中有关问题的分析 260
12.1 冷、热加工成形 260
12.1.1 多层容器层板贴合度的要求 260
12.1.2 壳体在成形后允许的局部减薄区 263
12.1.3 焊后热处理要求 263
12.1.4 冷成形后的热处理要求 264
12.1.5 对接焊缝的布置、错边及余高 264
12.1.6 圆筒、锥壳和球壳在成形后的允许偏差 266
12.1.7 成形封头的形状允差 267
12.2 无损检测要求 268
12.3 压力试验 268
12.4 ASME Ⅷ-2在制造、检验和试验规定中的主要区别 268
12.4.1 圆筒和壳体上的局部减薄区 268
12.4.2 焊后热处理要求 268
12.4.3 冷成形后的热处理要求 268
12.4.4 对接焊缝的布置、错边及余高 269
12.4.5 圆筒、锥壳和球壳以及成形封头在成形后的允许偏差 269
12.4.6 无损检测要求 270
12.4.7 压力试验 270
12.5 我国标准GB 150和ASME Ⅷ-1在制造、检验和试验中有关问题的联系和主要区别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2 篇 ASME Ⅷ-2按分析设计部分分析 272
第13章 ASME Ⅷ-2按应力分析设计部分的改写背景 272
13.1 压力容器设计方法进展沿革 272
13.2 应力分析设计方法的由来及其总体思想 273
13.3 ASME Ⅷ-2的改写背景 274
13.4 按规则设计和按分析设计的关系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14章 应力分类及其评定 277
14.1 应力分类的力学基础 277
14.1.1 计算应力的方法 277
14.1.2 不连续应力分析 278
14.2 和应力分类相关的术语 281
14.3 应力分类的基本出发点 282
14.4 应力分类 283
14.4.1 容器组件的应力分类 283
14.4.2 接管颈部中应力分类的补充要求 285
14.5 当量应力的限制条件及其分析 291
14.5.1 当量应力的推导 291
14.5.2 当量应力的限制条件 292
14.5.3 对一次应力强度限制条件的分析 293
14.5.4 安定性分析原理(对二次应力Q的限制) 295
14.5.5 疲劳分析原理[对Pm(PL)+Pb+Q+F当量应力范围的限制] 296
14.5.6 对热应力棘轮作用的限制原理简述 296
14.6 欧盟标准EN 13445和Ⅷ-2在应力分类及其评定上的联系和区别 298
14.7 我国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和ASME Ⅷ-2在应力分类及其评定上的联系和区别 299
参考文献 300
第15章 按应力分析设计 301
15.1 防止塑性垮塌 302
15.1.1 弹性应力分析方法 303
15.1.2 极限载荷分析方法 305
15.1.3 弹-塑性应力分析方法 306
15.2 防止局部失效 307
15.2.1 弹性分析 307
15.2.2 弹-塑性分析 308
15.3 防止由失稳引起的垮塌 308
15.4 我国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和ASMEⅧ-2在应力分析设计上的联系和区别 310
参考文献 311
第16章 低循环疲劳设计 312
16.1 疲劳分析的筛分 313
16.1.1 以可比较设备的经验为基础的筛分准则 314
16.1.2 筛分方法A 314
16.1.3 筛分方法B 315
16.2 基于以光滑试杆试验为基础的疲劳设计曲线 317
16.2.1 疲劳设计曲线的安全系数 317
16.2.2 平均应力对疲劳设计曲线影响的调整 318
16.2.3 对温度影响的考虑 318
16.2.4 当量应力幅及其求取 318
16.3 焊接连接件的疲劳分析和用弹性应力分析方法确定当量结构应力范围 320
16.4 应力集中系数、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和开孔接管的应力指数 321
16.5 螺栓的疲劳分析 323
16.6 疲劳评定的积累损伤 326
16.7 热应力棘轮现象的评定 327
参考文献 329
第3 篇 ASME Ⅷ-3简要分析 332
第17章 高压容器的特点及其引起的特殊考虑 332
17.1 由于厚壁所引起的考虑 332
17.1.1 采用塑性失效准则 332
17.1.2 塑性自增强设计 333
17.2 由于采用高强度钢的考虑 334
17.2.1 关于材料的冲击试验 334
17.2.2 引入“未爆先漏”的失效准则 334
17.3 其他有关问题 336
参考文献 336
附录 壳体上的局部应力计算 337
参考文献 35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米大爷
我的头像山东单身狗!外表粗犷,内心温柔~~~

报歉!评论已关闭.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