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当代水经服务千秋伟业 《中国河湖大典》序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 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河湖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条,湖水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 达2939个。
先民逐水而居,以水为伴,既享受江河湖泊的恩惠,也遭受洪魔旱魅的 侵扰。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始终在同水早灾害作斗争。
上下5000年,一部中 国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善治国者先治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 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千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倍,相当于环绕地球赤 道7圈多;各类水库数量从1223座增加到2008年的86353座,总库容从约200亿 立方米增加到6924亿立方米:供水量从1031亿立方米增加到5828亿立方米:农 田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目前的8.77亿亩:累计解决了 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及3亿多无 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千米。
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 水资源、9%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1%的人口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中华民 族5000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 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关键阶段。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是我国将要长期面对的基本水情。
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极端水 旱灾害事件呈多发频发突发趋势,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 问题更加复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水问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 策,大力倡导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 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民生水利发展为重点,以节水防污型社 会建设为途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
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 望并且坚信,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 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 改善,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为水资源主要载体和水早灾害的地表源头, 河流和湖泊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描述河湖的文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 藏。
公元6世纪部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以更早记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一(水 经》为纲,溯源探流,访渎搜渠,以辞约意丰、情韵悠然的笔触,记述了1500多 年前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面貌,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全国水资源、水 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主要依据。
其后,历代也出现过一些描述河湖的文献,但 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水经注》相比。
今人为此作出过很多努力,出版了 一些有关中国河湖及水资源的书籍,但仍未能反映我国河湖水系的全貌。
新世纪以 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随着治水思路调整和水利实践深入,编 募出版《中国河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江河湖泊的历 史和现状,弘扬、传承中华水文化,引导社会科学治水,维护河流生态健康,自然 成为水利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追切愿望与神圣使命。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
2004年3月,水利部原部长汪 恕诚同志作出批示,请时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敬正书同志担任全书编委 会主任兼主编,组成了由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及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务) 厅(局)等单位负责人为委员的编委会,下设编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全 书专家组:各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了精干力量。
敬正书同志不仅亲自著书、审稿,还多次深入各地指导编纂工作,协调处理编纂过 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关键难题,付出了巨大辛劳。
各地撰稿 人员和有关专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或埋头著述,或字斟句酌,或旁征博引,或 探幽发微,奠定了《大典)的基础。
全书编委会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和 各地编纂办公室工作人员上下沟通,多方协调,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 典》涉及编纂人员数千人,既有水利系统领导干部,也有系统内外专业人才,既有 水利水电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