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前言 从本书1980年发行第一版起,历经34年,在这期间为使本教材能够紧随教育事业的 发展,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已经进行了6次改版。
由于很多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热学,传热学在理论、计算和应用等方面 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和技术的相互渗 透和结合,使新技术、新材料、新换热设备不断涌现,传热学学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 象。
但对于一个初学传热学的读者来说,通过学习努力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和基本计算方法,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应用传热学解决科学研究 和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六版的改版中,进一步完善了各章的一些重要例题的解算、分析和讨论;更新部 分插图:增加新技术新材料的叙述。
鉴于近年来对流传热数值计算日渐受到重视和广泛应 用,编者感到有必要使读者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入门性的了解,以便日后需要时可以进一 步学习,为此编者尝试在第五章增加了一节“对流传热过程的数值求解方法简介”。
目前 此项内容尚未列人本专业传热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使用本教材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进行取舍。
此外,为了尽量不增加学生负担,实现内容的新陈代谢,本版删去了 “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一节。
本版的这些改动是否恰当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检验。
本版按“传热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紧密地联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同 时,适当的扩大了知识面,以兼顾一些涉及能源利用的专业,如机械制造、能源工程、食 品工业、军工专业,以及农林水利等专业的需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节能”是我国重要国策,在这方面传热学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 用。
在第六版中,把“节能”作为一个的重要问题予以关注。
本版与前版一样仍然没有在习题后附注答案,作者认为只要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计 算式的基础上,理解了各章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方法,以及求解结果的讨论和对各类 传热过程强度的数量级分析,就能顺利解题,这是促使读者去深人理解教材内容的必由之 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工程技术人员解决工程计算最基本的训练;判 断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更是工程设计和各类考试所必须。
为增强读者解题能力,本书着力于 每一章节例题的构思、设计,着力于闸述例题的解题目的、思路、步骤以及公式和物性常 数的选用,并对解题结果进行深人讨论,扩展解题结论的理解,以此引导读者消化各章内 容,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将从根本上解决习题不附答案给读 者带来的困惑。
而对于新担任教学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能起到督促他们去深人理 解教学内容的作用。
这次改版工作历时两年,值得指出与改版工作同步进行了本书新老编著人的交替。
参 与改版工作的是:天津大学章熙民(主编)、安青松老师;同济大学朱彤老师:西安交通 大学陈钟顾老师(主审)。
由朱彤与安青松两位老师执笔改版,朱彤为主要执笔人。
从改 版开始的研讨会到最后的审稿会,都曾得到许多院校老师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提出了很 多宝贵意见,为了感谢,特在本版的附录“传热学研讨会备忘录”中列出与会老师名单。
为方便任课教师制作电子课件,制作了公式、图表等素材库,可发送邮件至jiangongshe @163.免费索取。
今后我们还希望得到更多读者的支持、帮助、批评指正。
3
第五版前言 本书1980年发行第一版,历经27年,如今已是第五版。
紧随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目的。
经过近一个世纪,传热学在理论、计算和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她已经成 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学科,由于很多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热学,促进了这 些学科和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新成果不断涌现,传热学学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但对于一个初学传热学的读者来说,通过学习努力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计算方法,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应用传热学解决科学研究和实 际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五版中,我们仍然坚持把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的教学作为第一的任 务。
对全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计算,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力图 精益求精,准确地闸述最基本的内容:按“传热学”的基本要求,在紧密地联系建筑环境 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际的同时,也适当扩大知识面,兼顾一些非能源专业的需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节能”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在这方面传热学将发挥十分重要的 作用。
近年,我国在建筑领域为“建筑节能”建立了一些强制性标准,为此,在第五版 中,把“节能”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予以关注。
书中每个例题都附有讨论,对扩展解题思路、引导读者解题、消化各章内容、判断计 算结果等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