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一序 中国古代有很丰富的地质思想。
近代地质学作为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 学在19世纪中叶从西方引人我国。
1909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开设地质学门 (系),开创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先河,距今不过百年光阴!
在这10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我国的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 养了数十万的地学人才,在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进入 21世纪,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同步,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在基础研究领域,以研究固体 源开发型”逐渐拓展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型”,进而全面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服务。
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强,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空前拓展。
全球 的地球科学出现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全方位探索;“资源、环境、灾害、工 程”多功能并举;“宏观、微观、定性、定量”全面结合;“星际、地球、区域、局部”, “远古、古代、当今、未来”无所不包的新局面。
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大跨度、科学与技 术方面的大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联前所未有。
地质科学工作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机遇与挑战。
地球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地质教育。
地质教育必须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这是时 代的要求,也是地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创立于1952年的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地质、资源、 环境、地质工程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专业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
伴 随共和国发展的脚步,她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 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她已培养了8万余名专业人才,他们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的校训,献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和其他各个行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特色加 精品”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在进人“十二五”之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制订了地质学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 计划。
这一套涵盖了地质学专业20多门课程的系列教材,有的是在我校原有使用了多年 的老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有的是重新编写。
本套教材依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 质学专业“十二五”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努力彰显学校多年办学实践形 成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品德优良、 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素质。
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近年来新 出版的相关教材,在教材体系上力求先进,在理论知识上力求创新。
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
既有年愈八旬、资深望重的老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还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 师,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名师荟萃的学术氛围。
本套教材总计千余万字,从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到研究方法,到实际应用;从课堂理 论教学,到野外实践教学,囊括了地质学专业必修的大部分课程,代表了中国地质大学成 立6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教学成果和部分科研成果,集中了地大老、中、青三代人的智慧。
谨向参与教材编写的各位作者表示敬意。
相信本套教材的出版将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乃至全国地质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球科学博大精深,愿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热爱地质科学,热爱地质事业,努力学 习,大胆探索,揭开更多的地球科学奥秘!
赵鹏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二版前言 本教材是在1999年出版的《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并 在基本继承原教材的风格、体系和内容的同时作了适当的补充、修改和调整。
原教材的最 主要特点是:以地质作用为主线,强调地质作用的过程与产物,把整个教学内容按内在联 系由浅人深地纳人一个完整体系;教材层次清楚,知识由基本概念逐步展开和深人,十分 有利于教与学;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领会起来条理清晰, 并能相互联系、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
但原教材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 表现为,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新进展吸收、融合不够,不利于学生尽早地了解当代地球科学 的一些前缘问题。
为此,本教材在继承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更新了有关知识,增补或融 合了与地球系统科学相关的进展。
修编的教材体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把原来的地质 作用主线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进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总体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框架、核心的 基础地学内容,以地质作用为主线的结构体系。
本教材的体系特征与修编情况见下表。
第二版 修改 与地球系统 与地质作用 主要修编内容 主要作者 章节安排 情况 科学的关系 的关系 绪论 修编 地球系统、地球系统科学、数字地球等 汪新文 有关概念 方法论 第一章 修编 太阳系的特征等 汪新文、赵国春 地球系统的宇宙 基础知识与 第二章 修编 生物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