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隔震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御地震灾难的创新性前沿技术,不但可以使结构本身免 遭损坏,还可以为建筑物中的人、仪器、设备、装修等提供安全保护,使建筑物在强地震 作用中正常发挥使用功能。
我国自1993年建成首栋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房屋以来, 在全国各地已经建成了上万栋隔震建筑。
特别是汶川地震之后,我国迎来了隔震建筑的建 设高潮。
在2013年雅安地震时,隔震建筑成功经受了地震的考验,使我国隔震技术的有 效性进一步得到实践检验。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进入推广应用的新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对 隔震设计方法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目前,新版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以下简称《隔标》) 已经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建筑隔震设计国家标准。
相比以往的隔震设计方法,《隔 标》所规定的隔震设计方法体系有很强的革新性,发展并确立了以“中震设计法”“直接 设计法”“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新一代隔震设计反应谱为代表性内容的方法体系,目 前市面尚无同类图书对此进行系统的剖析和解读,为了使工程设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掌 握新版《隔标》的技术方法,满足工程界急需,我们以《隔标》编制人员为主,组织团队 编写了本书。
本书共分11章,按《隔标》章节顺序进行了解释说明,介绍了隔震的设计思想、基 本规定、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等。
对多高层建筑、大跨屋盖建筑、多层砌体建 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核电厂建筑、既有建筑、历史建筑以及村镇民居建筑的 隔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解说,并在部分章节加人设计计算实例,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隔 震设计方法。
本书第1章和第2章由周福霖、郁银泉、陈洋洋执笔,第3章由谭平、曾德民、薛彦 涛执笔,第4章由陈华霆、苏径宇、彭凌云、刘付钧执笔,第5章由陈洋洋、沈朝勇、杨 振宇、龚微执笔,第6章由黄襄云、王曙光、邓炬执笔,第7章由张颖、朱忠义、支旭东 执笔,第8章由杜永峰、刘彦辉、党育执笔,第9章由马玉宏、张涛、杨振宇执笔,第10 章由徐丽、薛彦涛、郭彤执笔,第11章由谭平、刘彦辉执笔。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隔标》编制组许多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内容庞杂,加上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 批评指正。
如有意见,请发邮件至eertchxy@gzhu.edu.cn。
E
目录 第1章绪论 第2章编制《隔标》目的 第3章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 3.2场地、地基和基础 3.3试验与观测 ........ 第4章地震作用和结构隔震验算 8 4.1概述 8 4.2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人 6 4.3地震作用计算 4.4构件截面设计 20 4.5隔震结构设计 第5章隔震支座及隔震构造 27 5.1一般规定... 27 5.2隔震支座检验规定 5.3隔震支座与结构的连接 35 5.4隔离缝的要求 98 5.5隔震层管线设置 39 5.6伸缩缝要求. 41 5.7检修及隔震标识 41 第6章多层与高层建筑 43 6.1概述... 43 6.2多层和高层隔震建筑的设计方法 6.3多层和高层隔震建筑的隔震房屋的受力特点 47 6.4隔震层设计. 53 6.5结构设计. 55 6.6多高层建筑的设计算例 57 第7章大跨屋盖建筑 76 7.1引言 76 7.2大跨屋盖结构隔震体系 77 7.3地震作用计算. 79 7.4隔震层设计 80 7.5大跨屋盖结构设计 81 4
目 7.6支承结构设计 81 7.7大跨屋盖建筑隔震算例 82 7.8结语.. 89 第8章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 06 8.1概述..... ++ 06 8.2构造措施及隔震层设计. 91 8.3结构设计. 92 8.4多层砌体建筑隔震设计算例 44 94 第9章核电厂建筑 115 9.1核电厂简介与抗震需求 .. 115 9.2核电厂建筑隔震设计与计算 119 9.3隔震支座要求 .125 9.4 楼层反应谱 129 9.5 核电厂地震监测与报警 132 9.6核电厂隔震案例 ......... 135 第10章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38 10.1概述..... 138 10.2既有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43 10.3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设计. 145 第11章村镇民居建筑 146 11.1一般规定.. 146 11.2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46 11.3村镇民居建筑隔震设计案例 149 参考文献. 155
第1章绪论 自我国第一幢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建筑在汕头建成以来,建筑隔震设计方法在我 国已有近30年的经验积累和发展,实践表明,合理设计的隔震结构具有减震效果良好、 中高烈度区造价节约、震后损伤小以及易修复等优点。
由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