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 中地质委员会著 2023年版.pdf

附件大小:0
附件格式:该资料涉嫌违规,已删除!
所属分类:未分类资料
上传会员:
上传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多样,山体崩塌、滑、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易发多发,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历经二十余载基本建成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群测群防机制享誉全球。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命至上理念,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取得举世目成效。近五年来,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相比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期间年均降幅达到 9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地质作用亘古不息,近年来极端天气、地及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保障需要相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突发性,动态变化性和破坏性,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离不开科技支撑和认真负责的行业作风。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标准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凝聚行业力量,推动行业进步。2022年协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强化对广大会员单位科技创新的服务引导及先进经验、技术与方法推广。目前,已基本形成百余项团标、行标、国标协同互补的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为服务一线生产实践,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规范化,2018年协会组成《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编撰委员会,汇集来自自然资源、住房建设、矿山、水利、交通运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生产一线等多领域的数十家单位百余名专家学者,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生产与科研一线,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法定性、开放性、合规性五项原则,历经五年共同努力编著而成。《指南》立足国情,主要涵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六个灾种,系统集成了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工程监理、应急处置和公共管理等理论进展、先进经验、实用技术与实操方法,共7篇43 章百万字。开篇概略介绍了地质灾害定义、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情况;第一至三篇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监测预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第四至六篇分别编汇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技术方法;第七篇系统梳理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法制基础、应急处置预案要求和信息化通用规范等,让读者能够对地质灾害公共管理有比较系统地了解。选编香港滑坡防治经验,供读者参考使用。《指南》编著得到广泛关注、支持和帮助,各参编单位及专家齐心协力,各省(区、市)教育、科技、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行业单位及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防范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指南》有些资料已被广泛应用有的只是初步总结,有的则是参考性意见,一些理论分析、公式和方法也有待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随着现代地质工作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绿色、智能理论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愈来愈多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会不断涌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也必将得到极大丰富和提高。希望同志们在阅读和使用本指南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加以分析,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订正。希望《指南》在指导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生产实践、提升一线人员专业技能、提高防治成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成为关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界人士的重要参考。

2023,978-7-116-138612,pdf,地质灾害,年版,指南,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指南 中地质委员会著 2023年版.pdf

目 录

(1) 0.1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 (1) 0.2中国地质灾害发育分布 (3) 0.3中回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9) 参考文献 (10) 第1篇地质灾害词查与评价 第1章地质灾害调查 (15) 1.1基本要求 (15) 1.2调查技术方法 (16) 1.3地质环境调查 (18) 1.4地质灾害调查 (21) 1.5不同比例尺调查要点 (30) 1.6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要求 (55) 参考文献 (58) 第2章工程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2) 2.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和基本要求 (62) 2.2城镇建设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6)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91) 2.4矿山工程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03) 2.5线性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12) 参考文献 (118) 第2篇地质灾害勘查 第3章崩塌勘查 (121) 3.1崩塌特征与分类 (121) 3.2岩体崩塌 (122) 3.3崩塌勘查要点 (129) 3.4崩場调查与测绘 (132) 3.5崩場勘探 (134)
3.6前塌测试 (137) 3.7崩場评价 (138) 参考文献. (142) 第4章滑坡勘查 4.1滑坡特征与分类 4.2滑坡勘查目的和要求 (149) 4.3滑坡调查与测绘 4.4滑坡勘探与测试. (151) 4.5滑坡稳定性评价 (161) 参考文献 (181) 第5章泥石流勘查 (183) 5.1泥石流分类与特征 (183) 5.2 勘查目的与要求 (186) 5.3 泥石流勘查基本资料 (186) 5.4 泥石流灾害调查测绘 (187) 5.5 流城地形地质勘测 (190) 5.6 泥石流成因与发育阶段分析 (194) 5.7 泥石流流域危险性与风险性评价 (195) 5.8泥石流参数确定方法 (200) 参考文献 (206) 第6章岩溶地面塌陷勘查 (208) 6.1岩溶塌陷的分类及特征 (208) 6.2勘查对象及目的 (211) 6.3 勘查内容及方法 (212) 6.4 资料收集 (214) 6.5 地质测绘 (214) 9°9 地质勘探 (215) 6.7 试验与测试 (217) 6.8 岩溶場陷成因机制分析 (219) 6.9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 (220) 6.10成果要求 (222) 参考文献 (223) 第7章采空場陷勘查 (224) 7.1勘查基本要求 .(224) 7.2勘查阶段及技术要求 (226) 7.3勘查技术方法 (228) X
7.4勘查成果综合分析 (239) 7.5采空場陷地表剩余变形预测 (243) 7.6采空場陷综合评价 (253) 7.7勘查成果编写要求 (262) 参考文献 (264) 第8章地面沉降勘查 (265) 8.1概述 (265) 8.2勘查设计书编制 8.3勘查内容 (265) 8.4助查方法. (266) (267) 8.5成因机理分析 8.6勘查成果 (272) 参考文献 (275) (275) 第9章地裂缝勘查 (276) 9.1概述 (276) 9.2地裂缝勘查方法及有关要求 9.3地裂缝成因分析 (281) (287) 9.4地裂缝评价 (288) 9.5地裂缝影响范围确定 9.6地裂缝勘查成果 (291) (295) 参考文献 (296) 第3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誉 第10章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299) 10.1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299) 10.2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 (304) 10.3无人机数字摄影测量 (309) 10.4机载激光雷达(LiDAR) (313) 10.5 CNSS位移监测 (317) 10.6 光纤监测 (320) 10.7 裂缝位移计 (325) 10.8地下水位观测 (327) 10.9滑坡深部位移监测 (30) 10.10微震与次声监测 (333) 10.11 混石流泥(水)位流速监测 (337) XI
第11章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 11.1基本规定 (340) 11.2区域预管模型和预警区域划分 (341) 11.3 临界降雨阀值模型及判据确定 (342) 11.4 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阀值模型及判据确定 (345) 11.5 动力预警模型 ........ (351) 11.6 香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 (351) 11.7 台湾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 11.8 预答模型的更新 11.9 预警产品及应用 (354) 11.10预警系统功能 (359) 参考文献 (360) 第12章崩塌监测预警 12.1前塌监测内容与方法 (363) 12.2崩場监测网点布设 12.3 监测周期与频率 (370) 12.4 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 12.5崩塌灾害预警 (372) 参考文献 ((374) 第13章滑坡监测预警 ...

投稿会员:roman
我的头像

报歉!评论已关闭.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