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裂缝控制( 第2版)》 王铁梦著 2017版
附件大小:149.48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匿名用户
分享时间:2021-08-09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工程结构裂缝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它涉及岩土、结构、材料、施工、环境等多专业、多学科。本书是总结作者40余年来,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开展现场观测试验研究、参加和指导许多重点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从事大量工程裂缝事故处理的一些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作者提出的有条件取消伸缩缝和后浇带理论与裂缝分析方法以及进一步发展“抗与放”的原则,并在国内、外某些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的经验,在本书中作了详细总结。
根据大量的工程经验和近代工程材料的细观研究,建筑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是由工程的生产及使用方式决定的,对于某些工程还需要考虑精神和美观的要求。因此,有害与无害的裂缝限制对于不同领域的工程是不同的。如何因地制宜的把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之内就是结构工程师的艺术。
建筑材料具有热胀冷缩以及地基基础具有差异沉降的特性统称为“变形效应”。近80年来,根据建设经验和弹性理论的计算,在建筑结构中采用了永久性变形缝的技术措施,控制和减少变形效应引起的内力,从而避免裂缝、渗漏及耐久性问题,并已经成为国际性设计规范。但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留永久性变形缝,往往引起更多的渗漏,永久性变形缝成为滲漏的源泉并降低了整体性和抗震性,延长了工期,给结构施工带来诸多麻烦,有些特殊工程根本无法设置变形缝。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国内又改进用后浇带取代变形缝的做法,改善了永久性变形缝的缺点,但又有清理后浇带垃圾困难、后浇带可能二次开裂以及拖延工期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