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改扩建工程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组织设计
附件大小:0.98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doc
所属分类:施组方案
分享会员:芳华
分享时间:2021-11-19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目 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4
第一节 建设各方主体 4
第二节 工程概况 4
第三节 周围环境情况 4
第二章 编制依据 5
第三章 地质条件 6
第一节 工程地质条件 6
第二节 场内地下水情况 9
第四章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概况 9
第五章 施工部署 10
第一节 施工平面布置 10
第二节 总体部署 10
第三节 项目班子组织和管理 12
第四节 施工准备工作 13
第五节 材料准备和供应 14
第六节 塔吊专项施工方案 15
第七节 施工进度计划 54
第六章 本基坑工程难点、特点和重点 54
第一节 土方开挖作业面狭小、运输困难 54
第二节 工程量大,工期紧 55
第三节 地下室拆撑施工 55
第四节 天气影响 55
第七章 分项施工方案 55
第一节 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55
第二节 三轴搅拌桩施工方案 60
第三节 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63
第四节 基坑排水措施专项方案 70
第五节 钢格构柱施工方案 70
第六节 压顶梁、水平内支撑施工方案 72
第七节 支撑拆除方案 75
第八节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77
第八章 基坑工程监测 84
第九章 应急预案 87
第十章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安全保证措施 90
第一节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90
第二节 安全保证措施 91
第十一章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92
第十二章 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93
第十三章 冬、雨季(台汛)及高温的施工措施 94
第一节 冬季施工 94
第二节 雨季施工 95
第三节 抗台风方案 98
第四节 夏季施工 101
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建设概况
建设单位:xxxx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xx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监督单位:xx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勘察单位:xx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监理单位:xx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xx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节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宾馆改扩建工程建安工程,本项目位于xx下城区环城西路,地块东侧为武林路,南侧邻近庆春路,西侧紧邻保留的xx宾馆A楼和B楼,北侧为教场路。
本工程±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8.700米。由二幢主楼及地下室组成。地下室二层(地下二幢楼连通),建筑面积分别为12820平米(xx宾馆改建项目)、6200平米(杭政储出2009[25]号地块);地上建筑面积分别为6852平米(xx宾馆改建项目,地上三层)、6404平米(杭政储出2009[25]号地块,地上三层),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基坑围护方式: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二道钢筋砼内支撑;局部被动区土体及坑内深浅坑高差较大处三轴搅拌桩加固,其余高差采用放坡开挖。
第三节 周围环境情况
基坑东北角为多幢2层的砖木结构历史保护建筑,围护体内边线距离该侧用地红线1.3~8.0m,距离保护建筑物边约3~9m(以下未做说明的,均自围护体内边线算起)。
基坑东侧距离用地红线约3~5m,红线外即为武林路,武林路下有众多市政管线,根据管线距离基坑的远近分析如下:电缆沟埋深约0.5m,距离基坑约5.4m;自来水管埋深约1.2m,距离基坑约6.6m;污水管埋深约1.5m,距离基坑约7.7m;雨水管埋深约2.0m,距离基坑约12m。
基坑距离南侧用地红线约15m,红线外即为庆春路,庆春路下有众多市政管线,根据管线距离基坑的远近分述如下:煤气管埋深约2.0m,距离基坑约17.2m;电缆沟埋深约0.5m,距离基坑约18.6m:自来水管埋深约1.5m,距离基坑约19.5m;污水管埋深约1.5m,距离基坑约21.2m。
基坑西侧距离用地红线约68m,红线外为环城西路,红线内为保留的xx宾馆A楼和B楼。其中A楼采用450*450预制方柱基础,桩长约35m,承台底标高约-3.700,A楼外墙最外边距离基坑约3.4~4.0m(基础挑出外墙约0.9m);B楼为浅基础建筑,外墙最外边距离基坑约3.4~4.0m。
基坑北侧距离用地红线约4~9m,红线外即为教场路,教场路下有众多市政管线,根据管线距离基坑的远近分述如下:电缆沟埋深约0.5m,距离基坑约4.1m;自来水管埋深约1.2m,距离基坑约4.7m;污水管埋深约1.5m,距离基坑约6.2m;雨水管埋深约2.0m,距离基坑约8.6m;弱点管,埋深约0.80m,距离基坑约12.6m。教场路以北为原中大宾馆和武林小剧院建筑,原中大宾馆建筑边距离基坑最近处约33m,武林小剧院建筑距离基坑边最近约24m。
第二章 编制依据
1、xx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xx宾馆改建及新增地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2、本工程建筑总平面图、地下室结构图纸;
3、xx宾馆保留建筑物的相关资料;
4、周边道路及管线的相关资料;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79-2002)
1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1、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技术规程(JGJ/T199-2010)
12、xx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13、xx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14、其他有关设计计算规范及规程
15、《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
16、《xx省固定式塔式起重机基础技术规程》(DB33/T1053-2008)
17、《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
18、《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1)
19、《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5082-85)
2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01)(J119-2001)
2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2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3、《钢筋焊接与验收规程》JGJ18-2003
24、xx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2010(33)文件、2012(13)文件
25、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6、建设部《塔式起重机拆装管理暂行规定》
27、《xx省建设工程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管理暂行规定》
28、xx建机集团QTZ80(ZJ5710)自升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第三章 场地土质、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节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自上而下的地层分布为:
1-1层:杂填土
杂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为碎块石。混凝土块、碎砖等建筑垃圾,含量一般约30-45%,径大小不均一,一般3-7cm为主,大者达15cm以上。以粘性土充填。表部大多有一层15-20cm厚混凝土地坪,其中BZ1孔处厚达90cm。钻孔揭示厚度1.20~3.80m。全场分布。
1-2层:素填土
灰,松软,湿,主要成分为粉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为灰色,软-流塑状)混少量碎口乐石、碎砖等,含量一般15%左右,径小于3cm。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屋顶标高为3.88~7.22,厚度0.60~4.80m。全场分布。
2-1层:粉质粘土(al-mQ4³)
褐灰色,灰黄色,软~可塑,饱和,含氧化斑,含云母及腐殖质。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标高为1.95~5.28m,厚度0.60~3.50m。大部分地段分布。
2-2层:粉土夹淤泥质粘土(al-mQ4³)
浅灰色,少量为黄灰色,稍密,饱和。含云母碎屑,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夹薄层状淤泥质粘土,层厚1-5cm不等,厚处可达30cm以上。局部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顶标高为0.55~4.75m厚度0.80~5.00m。大部分地段分布,仅Z7和Z11孔处缺失。
3-1层:淤泥(mQ4²)
灰色,流塑,饱和。含有机质,少量腐殖质,局部偶含粉土团块。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顶标高为-1.92~2.20m,厚度0.40~8.00m。全场分布。
3-2层:淤泥质粘土(mQ4²)
灰色,软-流塑,饱和。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标高为-5.91~-0.06m,厚度1.60~10.50m。全场分布。
5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1)
灰色,软-流塑,饱和,含少量有机质和腐植物。夹粉土薄层,局部粉土富集,含少量贝壳碎屑,局部偶夹粉砂。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顶层标高为-11.91~-5.88m,厚度1.60~10.80m。全场分布。
7层:淤泥质粘土(mQ41)
灰色,流塑,饱和,含少量有机质和腐植物。夹少量粉土薄层,含少量贝壳碎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屋顶标高为-16.92~-10.20m,厚度1.00~12.00m。大部分地段分布,仅Z1和Z3孔处缺失。
8-1层:粘土(al-iQ3²)
黄灰色,褐黄色,可塑,饱和,含铁锰质氧化斑,含云母及少量腐殖质,局部夹粉砂薄层。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层顶标高为-21.82~-11.11m,厚度0.80~4.00m。局部分布。
8-2层:含粘性土粉砂(alQ3²)
黄褐色,浅灰褐色,稍~中密,可塑,饱和,以粉砂为主,含粘性土约15-20%左右,含少量中粗砂、砾。层顶标高为-22.62~-14.90m,厚度0.20~2.90m。局部分布。
8-3层:粘土(al-lQ3²)
褐黄色,硬可塑,饱和,含铁锰质氧化斑。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层顶标高为-24.28~-15.57m,厚度0.30~6.10m。大部分地段分布,仅BZ5孔处缺失。
9-1层:粘土(al-mQ3²)
浅褐灰色,绿灰色,软塑,饱和,含云母、腐殖质。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高。层顶标高为-25.65~-18.21,厚度0.30~8.40m。场地部分孔分布。
9-2层:含砾粉砂(al-mQ3²)
绿灰色,灰色,中密,饱和,含砾石约5-40%左右,不均一,局部粉砂为主。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屋顶标高为-26.61~-23.09m,厚度0.40~3.40m。场地部分孔分布。
10-1层:粉质粘土夹粉砂(al-IQ31)
黄灰色,灰绿色,硬可塑,饱和,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粉砂,含量约占15~20%,偶含砾。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强,干强度高,韧性强。层顶标高为-27.05~-24.22m厚度0.60~4.60m。大部分地段分布,仅Z11孔缺失。
10-2层:含砾中细砂(alQ31)
浅灰绿色夹黄灰色,中密,饱和,以中细砂为主,含砾约占20-30%,局部为砾砂或圆砂,砾石直径0.5-3.0cm,呈棱角状,少量粘性土充填。层顶标高为-29.32~-25.77m,厚度0.30~4.20m。大部分地段分布,仅Z11孔缺失。
12-1层:全风化英安岩(J)
灰黄色、黄绿色,硬塑,岩石结构已基本被破坏,风化成土桩,岩芯取出呈柱状,手可掰断,钻进平稳,干钻可以钻进。仅Z7、Z11、BZ5和BZ12孔揭示,屋顶标高为-29.85m~-26.31,厚度1.10m~2.20m。
12-2A层:强风化英安岩(J)
浅棕色,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手可掰断。部分孔揭示,层顶埋深为36.20~39.20m,屋顶标高为-30.49m~-27.81m,厚度0.20m~5.30m。
12-2B层:强偏中风化英安岩(J)
浅棕色,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少量短柱状,机械破碎严重,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渲染。仅Z11孔和BZ10孔揭示,层顶埋深为41.50m和40.00m,屋顶标高为-33.81m和-31.24m,厚度2.00m和1.70m。
第二节 场内地下水情况
本工程场地浅部地层的地下水性质属松散孔隙型潜水,主要赋存于1层填土、2-2层粉土夹淤泥质粘土中,水源补给一般,连通性稍好。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在地表下1.30~2.30m,相当于85国家高层5.89~7.44m。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同层侧向径流补给,以竖向蒸发及侧向径流方式排泄,其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年均变化幅度值约1.00~2.00
第四章 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概况
一、基坑围护设计概况
综合考虑基坑挖深、周边环境、土层变化和地质条件等情况,本基坑围护方式: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二道钢筋砼内支撑;局部被动区土体及坑内深浅坑高差较大处三轴搅拌桩加固,其余高差采用放坡开挖。
1、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墙槽段开挖前,应沿地下墙两侧构筑导墙,导墙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地下连续墙墙厚为800㎜,混凝土强度等级 C35,混凝土抗渗等级 S8,地下连续墙墙底标高按区域不同分别为32.2M、26.25M、24.6M,顶标高为-3.0M。
2、三轴搅拌桩
本工程采用套打施工的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桩径为850㎜,基坑内侧槽壁加固采用850直径三轴水泥搅拌桩,搭接100;局部被动区土体及坑内深浅坑高差较大处加固采用850直径三轴水泥搅拌桩,搭接100,桩顶标高为-8.4M,桩底标高为-16.3M。
3、压顶梁、围檩、及水平内支撑:
本工程压顶梁、围檩、水平内支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
压顶梁:尺寸为1000mm×800mm,顶标高为-2.00m(相对标高)。
围檩:本工程设有一道围檩,尺寸为1000mm×800mm,围檩顶标高为-7.50m。 第一道水平支撑:标高:-2.00m,支撑梁尺寸有1000mm×800mm,900mm×800mm,800mm×800mm,700mm×600mm。
第二道水平支撑:标高:-7.5m,支撑梁尺寸有1100mm×900mm、900mm×900mm,900mm×800mm,700mm×600mm。
第五章 施工部署
第一节 施工平面布置
具体详见附图;
第二节 总体部署
1、本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二道钢筋砼内支撑;局部被动区土体及坑内深浅坑高差较大处三轴搅拌桩(850@600)加固,地下连续墙内外侧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加固,外侧三轴搅拌桩标准套打施工,内侧三轴搅拌桩搭接100。围护桩施工按三轴搅拌桩、立柱桩、地连墙依次组织施工。
2、由于场地狭小,进出场地的出入口设置2个,武林路为主路口,教场路为次路口;土方开挖时按照后浇带的位置把场地分成6个施工段,由场地从北至南后退式依次开挖,并根据二道支撑的布置及底板、电梯井深度情况分成三个阶段开挖,施工顺序如下图所示:
3、施工顺序
3.1、场地修整。本场地地坪设计标高为-0.80,若高出部分应进行卸土平整。
3.2、先施工三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外侧壁槽采用标准套打形式,内侧壁和被动区加固搭接100㎜。同时进行支撑桩的施工,立柱桩为800直径的钻孔灌注桩,上设钢格构柱。
3.3、再进行导墙和地下连续墙施工
3.4、设置排水沟、各监测点。
3.5、坑内全场地第一次开挖至-2.9m,浇压顶梁及第一道支撑。
3.6、支撑系统达80%设计强度后,基坑内分层、分块、并尽量对称挖土。支撑上若要通行机械,必须先填土高出支撑面30cm后,再铺设路基箱板,方可通行。挖土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平支撑、竖向立柱,竖向立柱附近开挖土方的高低差不得大于1.5m。
3.7、坑内全场地第二次开挖至-8.4m,浇制围檩、第二道支撑,待支撑系统达80%设计强度后,同上坑内挖土。
3.8、第三次挖至基坑底,坑底最后30cm土方应采用人工挖土。挖一块,素砼垫层随后马上施工一块。垫层浇至围护桩边。承台应跳挖,挖到底后立即抢作素砼垫层。
3.9、基础底板、地梁浇筑。
3.10、待底板强度达100%后,拆除第二支撑。
3.11、浇捣地下一层楼板。
3.12、待地下一层楼板强度达100%后,拆除第一支撑。
3.13、经设计验算通过后方可在地下室顶板上布置钢筋和木工加工场地。
泵车等机械通过或停放的位置应铺设路基箱板或钢板,场地四周围墙用轻质材料作防护以减轻地面荷载。
3.14、根据总进度计划安排以及工程施工总平面图并考虑尽可能利用塔吊工作半径,在18-19轴与U-T轴之间设置1#塔吊,在5-7轴与G-F轴之间设置2#塔吊,位置详见总平图。塔吊先于大面积开挖之前进行安装,以方便土方开挖过程中对于垂直运输的需要。因此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