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 YB/T 4875-2020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桥梁用结构钢
附件大小:9.02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其他规范
分享会员:匿名用户
分享时间:2022-03-23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ICS77-010 H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
YB/T4875—2020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桥梁用结构钢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reen-design product assessment-Structural steel for bridge
2020-12-09发布
2021-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桥梁用结构钢绿色设计产品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和方法、评价要求,生命周期评价报告编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热轧等工序生产的桥梁用结构钢板、钢带和型钢的绿色设计产品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14桥梁用结构钢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各和管理通则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能源管理要求
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2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32161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T32161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钢铁产品制造生命周期manufacture of steel products life cycle
从铁矿石等原料开采开始,经过烧结等原料加工工序,炼铁、炼钢、轧钢等制造工序,形成钢铁产品的过程,“从摇篮到大门(from cradle to gate)”的生命周期过程。
3.2绿色设计green-design
按照钢铁产品制造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力求产品在钢铁产品制造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活动。
3.3绿色设计产品green-design product
符合绿色设计理念和评价要求的产品。
4评价原则和方法
4.1评价原则
4.1.1指标评价与生命周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考虑桥梁用结构钢产品的制造生命周期,深入分析各阶段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影响因素,选取不同阶段的、可评价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满足评价指标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编制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并作为评价绿色设计产品的必要条件。
4.1.2环境影响种类最优选取原则
为降低生命周期生命评价的难度,宜选取具有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国家法律或政策明确要求的环境影响种类,通常可在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体生态毒性、人体毒性一癌症影响、人体毒性一非癌症影响、可吸入颗粒物、电离辐射一人体健康影响、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酸化、富营养化一陆地、富营养化一水体、水资源消耗、矿物和化石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变化等种类中选取,选取的数量不宜过多,
4.2评价方法
本标准采用指标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桥梁用结构钢产品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可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
a)满足基本要求(见5.1)和评价指标要求(见5.2);
b)提供桥梁用结构钢产品制造生命周期评价报告(见6.2),
5评价要求
5.1基本要求
桥梁用结构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按照GB/T19001、GB/T23331、GB/T28001和GB/T24001分别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能源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等体系;
b)宜采用国家鼓励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不应使用国家或有关部门发布的阁汰或禁止的技术、工艺、装备及相关物质;
)固体废物应有专门的贮存场所,避免扬散、流失和渗漏;生产过程应配备粉尘回收装置;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充分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弃物;生产企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要求;
d)应按照GB17167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配备污染物监测和在线监控设备;
)应符合安全生产规范,生产企业三年内(投产不足三年的,自投产之日起)无重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
f)应确保参与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的产品基本性能符合GB/T714的规定,并满足用户设计和使用的要求。基本性能包括但不限于力学性能、焊接性能、耐腐蚀性能等。
5.2评价指标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