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城中轴线 古建筑实测图集》札记 晋宏逵.pdf

附件大小:2.94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内容提要: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是故宫古建筑研究的重要科学资料。对故宫古建筑进行断代研究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工作的重点任务。从明代起,中国古建筑采取了斗口模数制,这是明代官式建筑的根本特征。单士元等学者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研究了紫禁城的布局,祁英涛等先生集中讨论了明官式建筑的设计规律与做法特征。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应该整合这些研究成果,构建一部故宫建筑史。

一  明代官式建筑与结构特征
《实测图集》中图纸所表现的建筑均属于明清两代的官式建筑。官式建筑是相对于地方建筑和 民间建筑而言的。中国历史上很早就由官方管理着重要的建筑活动,引导和影响地方建筑和民间 建筑的发展,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把包括故宫在内的北平文物建筑作为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标本 和入门,“沟通儒匠”,把历来由工匠口传心授的技术要诀、秘本,与官方文献和建筑实物相对照进 行研究。1934年,梁思成先生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古建筑的第一部“文法课本”,提出了清代官式 建筑的概念。“至于本书的主要目标,乃在将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及各部分构材的名称权衡大小、 功用,与某另一部分地位上或机能上的联络关系,试为注释,并用图样标示各部正面、侧面,或断 面及与他部相接的状况。图样以外,更用实物的照片,标明名称,以求清晰。”同时梁先生还根据建筑形式的差别,将清代官式建筑分为大式、小式和杂式三种类别。相应的在《营造算例》中,将大 木作分为“斗栱大木大式”、“大木小式”和“大木杂式”三种做法。瓦作分为“大式瓦作做法”和“小式瓦作 做法”。梁先生将“有斗栱或带纪念性之建筑形式”定义为大式,“无斗栱或不带纪念性之建筑形式”定 义为小式。对于杂式建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杜仙洲先生这样定义:“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 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作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叫‘正式建筑’。其它形式的建筑统 称为‘杂式建筑’。”“杂式建筑可以看成是几种正式建筑的变化或结合而成的建筑”。另外,杜仙洲先 生对清代建筑还采用了其他分类方法。在《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的瓦作台基部分,当总述建筑的面 阔、进深及柱高的关系时,又采取了“1,宫殿建筑;2,无斗栱之大式建筑;3,小式建筑”的分类 法。按照文意,还应该有杂式建筑一类,只是在本节中不需要讨论,没有列出。其他学者关于 北方古建筑工艺技术的著述中,对于分类的表述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反映了建筑技艺传承途径的 复杂性。

明代官式建筑的规则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用明代官式、明代以前的宋、元官式和明代以后的 清官式建筑实物进行比较,寻找明代官式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熹 年院士曾经对唐代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脉络进行过研究。他认为,明代所继承的主要是南宋以来 的江浙文化传统,故明初的南京官式是在南宋以来江浙地方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永乐年间建北 京宫殿,南京官式遂北传而成为北京的明官式。这是继隋到唐初、北宋初的南方建筑形式第三次北 传,形成一代新风,而北方金元建筑中的北宋官式遗风也从此在官式中消失。这一现象的证据是明 代建筑中普遍使用顺栿串,易名为随梁枋或跨空枋。而其结果是,使柱梁的联系得到大大加强,于 是斗栱大大缩小,平身科攒数成倍增加,表明以斗口为模数、用攒档控制面阔进深的新模数制的形 成。所以从明代起,中国官式建筑从“以材为祖”的八等材材份模数制转变为以斗口宽为模数的斗 口制,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也成为明代木结构官式建筑的根本特征。

清代不仅继承了明代官式建筑规则,对紫禁城也是加以修缮后继续使用。但明清更替之际,李 闯王焚烧明宫室的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夸张。且经现代研究发现,清初历史文献中所记述宫殿沿革, 多处修、建不分,致使后人将明构误解为清代重建者。所以如何准确地在紫禁城中辨识建筑的年代 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者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加以解答,一是从历史文献分析明代建筑的兴建沿 革,标注为布局图;二是从建筑实物探讨建筑形态的演变规律。

二  明代紫禁城建筑布局研究
20世纪30和40年代,中央大学教授朱偰先生先后出版了《北京宫阙图说》和《明清两代宫苑建置 沿革图考》两部著作。他梳理排比了明清历史文献中关于紫禁城建筑兴建沿革的记载,对明、清紫禁 城的建筑史进行了分期,分述紫禁城内重要的建筑活动,并把研究成果绘制为“明代宫禁图”和“清 代宫禁图”。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单士元先生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明代紫禁城的建筑沿革,只是其 著作迟至2007年才由后人整理出版。据整理者介绍,单先生从事这项研究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 他所征引的文献极其丰富而广泛,研究对象不仅是历史沿革,还包括了建筑形制、陈设甚至工料, 各建筑的地理位置也标注在地图上。朱先生所依据的底图主要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古物陈列所的示意 图,单先生的是自绘的草图,不很精确。但是这两种成果基本一致,个别的地点互有异同,表现了 以明代晚期为主的紫禁城布局。

1984年,由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主持编著的《明清北京城图》出版了。其中对宫城复原的主要 文献依据来源自《酌中志》。图像依据的底图源自用现代地图校对过的《乾隆京城全图》,精确度高, 研究扎实,也表现了明代晚期的紫禁城建筑布局。但是本图并非宫城的专图,与单先生的研究相比 要简单不少。

《实测图集》中有一张特大幅图纸,名《紫禁城太庙社稷总平面图》,是最为详实的20世纪40年 代的紫禁城现状平面图,也是最接近清代末期原状的平面图。图上标注了401个宫殿门庑的额名, 可与不同时期的历史舆图和其他文献资料对照。我们应该将上述三种研究成果过录到这幅实测图 上,为故宫古建筑的研究工作和故宫的古建筑考古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用上述三项研究的方法,可以考虑如何复原明代皇宫(即习惯所称紫禁城)的布局问题。明早期 建造的皇宫城池一直沿用至清末,除外围红铺、围房的改变外,没有其他变更。皇宫最核心的功能 区域,即外朝与内廷,虽然建筑屡有变动,而布局自明至清末基本没有改变。所以研究重点要放在 上述区域之外。明代皇宫布局有明显的规则可循。朱偰先生发现,“明代宫殿规制左右全系对称。 前为外朝三殿,左文华右武英。后为内廷三殿,左右各六宫,后为乾清宫东西五所。东路奉先殿与 西路养心殿之地位相当。仁寿宫相当于咸安宫;慈庆宫相当于慈宁宫。后经清代改建,东西始渐趋 参差”。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律。故宫博物院的学者王璞子(璧文)先生更具体地描述了“对称”的原则 在地块分配时的做法。他认为,外朝与内廷位于中轴线上,外朝局势是纵深大于横广,内廷(包括 东西六宫及御花园与乾东、乾西五所)则东西横长,近乎扁方。前后合并,形如一个丁字,占地面积 约24万平方米,为宫城内总地积的三分之一。东西六宫的用地,“可以想见原来是在一片方正的土 地上,东西各均分为九个方格,每格约五十米见方,每一格即一宫的建筑基地,其间横竖都有巷道间隔。在靠近后三宫的东西各六个方格上,各盖成六座宫院……每一宫都是由前后两座殿宇及两厢 配殿组成的两进三合院,正门居中,外围院墙,自成格局。在东六宫东边及西六宫西边靠近宫墙一 侧的其余方块,则各作其它房舍用地,其中西六宫迤西,明代即屡有变化,乾隆时期又改建成雨花 阁,这都已不是明初建置的原状了”。“后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的宫墙外边,左右各布置着几座 自成局面的大宫殿,在明代是为安顿先朝后妃寡居或养老使用的。如慈宁宫、仁寿宫等处,名尊位 远,处于次要地位。”后宫建筑密集,区划严谨,外围一道高大铁红色宫墙,正门以外的其余三面 都采用琉璃随墙门形式。面积很大,出入口少,也是后宫的一个特点。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于倬云 先生也明确地论断:“明永乐十九年的第一期工程中,不包括东西六宫以外的基地(九宫格中边缘的 三格地段)以及外东西路地段,但是宫墙与宫门均已做齐。”作为证据,他认为,一期工程在宫墙上 “做出许多砖券,其中有的砖券还立有石券口”,就是为解决日后施工进料的困难而预留的‹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芳华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