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带书签《地基与基础(第四版)》顾晓鲁、郑刚、刘畅、李广信

附件大小:103.54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地基与基础,第四版,顾晓鲁,高清PDF带书签,高清PDF带书签《地基与基础(第四版)》顾晓鲁、郑刚、刘畅、李广信

本书系在《地基与基础》第三版的基础上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历经十余载精心修订而成。
全书共分为岩石与地质作用、土力学、基础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四篇。第一篇岩石与地质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第二篇土力学,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基础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与挡土墙土压力;非饱和土力学概论;第三篇基础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浅基础设计;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桩基础;沉井及墩基础;地基处理;动力机器基础;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概论;第四篇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区的地基与基础;边坡运动及其防治;岩溶与土洞;红黏土地基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山区地基;填土地基;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多年冻土地基;盐渍土地基。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及注册考试考生、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仍沿用岩石与地质作用、土力学、基础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共四篇的编排结构。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修编,全书内容有较大的充实提高,将更适应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全书的修编情况如下:
岩石与地质作用篇,由汪时敏主持修编;
土力学篇,由李广信重新编写,增加了土的渗透性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一章,增加了由王成华编写的非饱和土力学概论一章;
基础工程篇,由顾晓鲁、郑刚、刘畅主持修编,其中桩基础章中的抗拔桩、超长灌注桩由吴江斌编写。基坑工程章中的基坑工程逆作法由徐中华编写。动力机器基础章由王贤杰修编。新增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概论章由雷华阳编写。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篇,由顾晓鲁主持修编,地震区的地基与基础由王承春编写,湿隐性黄土地基由罗宇生修编。各类区域性地基按现行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规定作了协调补充。
全书由刘畅负责总成,最后由顾晓鲁、郑刚、刘畅、李广信修改定稿。

PDF书签索引:

第一篇 岩石与地质作用 25
第1章 岩石的类型及特征 25
1.1 造岩矿物 25
1.1.1 造岩矿物及其物理性质 25
1.1.2 主要造岩矿物及其肉眼鉴定 28
1.2 岩石的类型及特征 28
1.2.1 岩浆岩 28
1.2.2 沉积岩 31
1.2.3 变质岩 34
1.3 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6
1.3.1 岩石的物理性质指标 36
1.3.2 岩石的力学性质指标 37
第2章 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 41
2.1 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地质年代的划分 41
2.1.1 地壳运动的概念 41
2.1.2 地质年代的划分 42
2.2 岩层的产状 44
2.3 褶皱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45
2.3.1 褶皱及其主要类型 45
2.3.2 褶皱与工程的关系 46
2.4 断裂构造及其与工程的关系 47
2.4.1 裂隙(节理) 47
2.4.2 劈理 50
2.4.3 断层 51
2.5 不整合 53
2.6 结构面类型及特征 54
2.6.1 结构面和结构面的类型 54
2.6.2 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55
2.7 岩体结构类型和岩体质量分级 56
2.7.1 岩体结构类型 56
2.7.2 岩体质量分级 58
第3章 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60
3.1 风化作用及残积层 61
3.1.1 风化作用的类型 61
3.1.2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和防止风化的措施 62
3.1.3 岩石风化的产物——残积层 64
3.2 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坡积层、洪积层、冲积层 64
3.2.1 地表暂时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坡积层、洪积层 64
3.2.2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层 67
3.3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层 71
3.3.1 海洋区域的划分 71
3.3.2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层 71
3.3.3 海岸稳定性的评价 72
3.4 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沼沉积层 73
3.4.1 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相沉积层 73
3.4.2 沼泽及沼泽沉积层 74
3.5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冰磺层 75
3.5.1 冰川的地质作用 75
3.5.2 冰磺层的特征及其工程地质评价 76
3.6 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层 76
3.6.1 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层 76
3.6.2 风沙的危害及其防治 77
第4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78
4.1 地下水的形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78
4.2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78
4.2.1 上层滞水 79
4.2.2 潜水 79
4.2.3 承压水 81
4.2.4 裂隙水 82
4.2.5 岩溶水 82
4.3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83
4.4 岩土渗透系数的确定 84
4.5 地下水的涌水量计算 87
4.6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90
4.6.1 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90
4.6.2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 91
4.6.3 地下水的腐蚀性(附地表水与土的腐蚀性) 91
4.6.4 地下水的几种不良地质作用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95
4.7 地下水勘察与监测 98
4.7.1 地下水勘察 98
4.7.2 地下水监测 98
第二篇 土力学 101
第5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101
5.1 概述 101
5.2 土的三相组成 102
5.2.1 土的固体颗粒 102
5.2.2 土中水 109
5.2.3 土中气体 110
5.3 土的物理状态 111
5.3.1 土的三相组成的比例关系 111
5.3.2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115
5.4 土的结构 119
5.4.1 粗粒土的结构 119
5.4.2 细粒土的结构 120
5.4.3 反映细粒土结构特性的两种性质 121
5.5 土的工程分类 122
5.5.1 土的工程分类的依据 122
5.5.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分类法 123
5.6 土的压实性 124
5.6.1 细粒土的压实性 124
5.6.2 填土的含水量和辗压标准的控制 126
第6章 土的渗透性与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127
6.1 概述 127
6.2 达西定律 128
6.2.1 一维渗流试验与达西定律 128
6.2.2 土的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129
6.2.3 土渗透系数的范围 130
6.2.4 确定土的渗透系数的试验 131
6.2.5 渗透系数的适用条件 133
6.2.6 分层土的等效渗透系数 134
6.3 流网 137
6.3.1 流网的原理 137
6.3.2 流网的绘制 138
6.3.3 流网的使用 139
6.4 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140
6.5 渗透力与渗透变形 142
6.5.1 渗透力 142
6.5.2 流土及其临界水力坡降 143
6.5.3 管涌 144
6.5.4 渗透变形的防治 145
第7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147
7.1 概述 147
7.1.1 地基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 147
7.1.2 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147
7.2 地基土体的自重应力计算 149
7.2.1 一般计算原理 149
7.2.2 静止地下水以下的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150
7.2.3 竖向稳定渗流下的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152
7.3 基底压力的分布与计算 152
7.3.1 基础刚度的影响 153
7.3.2 荷载及土性质的影响 154
7.3.3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154
7.4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 155
7.4.1 地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156
7.4.2 矩形面积上的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压力计算 157
7.4.3 条形面积上的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压力计算 161
7.4.4 圆形面积上竖直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163
7.4.5 影响土中附加应力的因素 165
第8章 基础沉降计算 168
8.1 土的侧限压缩试验及其指标 168
8.1.1 侧限压缩试验 168
8.1.2 压缩曲线及压缩性指标 169
8.1.3 先期固结压力与土的固结历史 173
8.1.4 原位压缩曲线和原位再压缩曲线 175
8.2 基础沉降量计算 176
8.2.1 黏性土上基础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其类型 176
8.2.2 瞬时沉降 177
8.2.3 一维压缩基本课题 180
8.2.4 沉降计算分层总和法 181
8.2.5 次固结沉降的计算 189
8.3 饱和土体的单向渗流固结理论 190
第9章 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202
9.1 概述 202
9.2 直剪试验与库仑公式 203
9.2.1 直剪试验 203
9.2.2 库仑公式 203
9.2.3 土的抗剪强度机理 204
9.3 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试验 205
9.3.1 直剪试验 205
9.3.2 三轴试验 206
9.3.3 不同排水条件的强度指标的应用 209
9.3.4 无侧限压缩试验 210
9.3.5 十字板剪切试验 211
9.4 莫尔一库仑强度理论 212
9.4.1 应力状态和莫尔圆 212
9.4.2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214
9.4.3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214
9.5 土的应力路径与破坏主应力线 217
9.5.1 土的应力路径 217
9.5.2 土的强度包线与破坏主应力线 219
9.5.3 孔隙水压力系数与有效应力路径 220
9.6 地基承载力概述 224
9.6.1 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224
9.6.2 地基承载力基本公式及其机理 224
9.6.3 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226
9.7 地基中塑性区的发展与容许承载力 227
9.7.1 地基中的临塑荷载和临界荷载 227
9.7.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承载力公式 228
9.8 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230
9.8.1 太沙基(K.Terzaghi)公式 230
9.8.2 梅耶霍夫(G.G.Meyerhof)公式 231
9.8.3 汉森(J.B.Hansen)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235
9.8.4 承载力理论公式的比较 236
第10章 土坡稳定与挡土墙土压力 238
10.1 概述 238
10.2 平面滑动面的稳定性分析 239
10.3 圆弧滑动面的稳定性分析 241
10.3.1 整体圆弧法 241
10.3.2 条分法 242
10.3.3 边坡稳定分析的图解法 244
10.4 土坡稳定性分析的一些问题 245
10.4.1 土坡稳定分析中土的强度指标 245
10.4.2 滑动面的形状 246
10.4.3 最危险滑动面的搜索 247
10.4.4 土坡稳定的容许安全系数 249
10.5 挡土墙的位移与土压力 249
10.5.1 墙土体的位移与土压力 249
10.5.2 墙体不同位移形式引起的土压力分布 250
10.5.3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251
10.6 朗肯土压力理论 253
10.6.1 土体的朗肯极限平衡应力状态 253
10.6.2 朗肯理论土压力的计算 255
10.7 库仑土压力理论 257
10.7.1 主动土压力计算 257
10.7.2 被动土压力计算 258
10.7.3 朗肯与库仑主动土压力公式的比较 260
10.8 几种常见情况的土压力计算 261
10.8.1 填土表面有荷载作用 261
10.8.2 成层土的土压力 263
10.8.3 墙后土中有地下水的情况 264
10.8.4 墙后土体中滑动面受限情况 265
10.8.5 坦墙与第二滑动面 266
10.8.6 墙背的形状有变化 268
10.8.7 加筋挡土墙 269
10.8.8 挡土墙设计的一些问题 270
第11章 非饱和土力学概论 274
11.1 概述 274
11.1.1 引言 274
11.1.2 非饱和土一般特性 274
11.1.3 非饱和土工程问题 275
11.1.4 非饱和土力学研究内容及意义 276
11.1.5 非饱和土力学发展与展望 277
11.2 相态特性与基质吸力 277
11.2.1 非饱和土的相态特性 277
11.2.2 非饱和土的水气状态 278
11.2.3 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 279
11.2.4 基质吸力测量 281
11.3 土水特征曲线 283
11.3.1 土水特征曲线的概念 283
11.3.2 土水特征曲线的特性 284
11.3.3 土水特征曲线测量 286
11.3.4 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 286
11.4 有效应力原理 288
11.4.1 应力状态变量 288
11.4.2 Bishop有效应力原理 290
11.4.3 Skempton有效应力原理 291
11.4.4 其他有效应力公式 291
11.5 渗透性与渗流分析 292
11.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势能 292
11.5.2 非饱和土渗透系数 294
11.5.3 非饱和土渗流特点 297
11.5.4 非饱和渗流连续方程 298
11.5.5 控制方程定解条件 300
11.6 压缩性与固结分析 301
11.6.1 引言 301
11.6.2 非饱和土的压缩特性 301
11.6.3 非饱和土的固结 305
11.7 抗剪强度理论 310
11.7.1 引言 310
11.7.2 线性强度理论 310
11.7.3 非线性强度理论 312
11.8 挡土墙土压力计算 314
11.8.1 非饱和土静止土压力 314
11.8.2 非饱和土Rankine土压力理论 315
11.9 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320
11.9.1 概述 320
11.9.2 基于Terzaghi承载力理论的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 322
11.10 边坡稳定性分析 324
11.10.1 引言 324
11.10.2 非饱和土坡稳定分析的Bishop方法 324
11.10.3 非饱和土坡稳定分析的Fredlund方法 326
11.11 本构模型简介 327
11.11.1 引言 327
11.11.2 Fredlund 模型 328
11.11.3 Barcelona 模型 329
第三篇 基础工程 333
第12章 岩土工程勘察 333
12.1 岩土工程(学)的定义 333
12.2 岩土工程勘察 333
12.2.1 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333
12.2.2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35
12.3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 337
12.3.1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 337
12.3.2 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 339
12.3.3 初勘 339
12.3.4 详勘 341
12.3.5 施工勘察 343
12.4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343
12.5 勘探和取样 344
12.5.1 勘探 344
12.5.2 取样 348
12.6 原位测试 352
12.6.1 静力触探 353
12.6.2 圆锥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标贯)试验 360
12.6.3 扁铲侧胀(扁胀)试验 366
12.7 室内试验 372
12.8 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 373
12.8.1 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的勘察 373
12.8.2 桩基础勘察 374
12.9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76
12.9.1 图件的编制 376
12.9.2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381
12.9.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83
12.9.4 勘察报告书的编写 385
第13章 浅基础设计 387
13.1 概述 387
13.1.1 地基基础基本概念 387
13.1.2 地基基础设计的内容 387
13.1.3 设计步骤 387
13.2 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 388
13.2.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88
13.2.2 两种极限状态与设计规定 388
13.2.3 地基基础设计与岩土工程勘察 390
13.2.4 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 390
13.3 基础的选型与材料选用 392
13.3.1 基础材料 392
13.3.2 基础的构造类型 393
13.4 基础埋置深度 396
13.4.1 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 396
13.4.2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基础埋置深度 397
13.5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401
13.5.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02
13.5.2 按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403
13.5.3 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404
13.5.4 用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405
13.5.5 按工程实践经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405
13.5.6 关于地基承载力问题的讨论 405
13.6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 413
13.6.1 基础底面的压力计算 413
13.6.2 地基承载力的验算 414
13.6.3 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计算 414
13.6.4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计算 416
13.6.5 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验算 417
13.7 地基变形验算 419
13.7.1 地基变形特征及其允许值 419
13.7.2 按允许沉降调整基础底面尺寸的概念 422
13.8 地基稳定性验算 423
13.9 减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424
13.9.1 建筑措施 425
13.9.2 结构措施 428
13.9.3 施工措施 432
第14章 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 433
14.1 概述 433
14.2 地基上梁和板的分析 433
14.2.1 地基模型 433
14.2.2 弹性地基上结构物分析的一般原理 435
14.2.3 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 436
14.3 无筋扩展基础 442
14.3.1 概述 442
14.3.2 灰土基础 443
14.3.3 毛石基础 444
14.3.4 砖基础 444
14.3.5 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 444
14.4 钢筋混凝土扩展式基础 444
14.4.1 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 445
14.4.2 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的计算 447
14.4.3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453
14.5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455
14.5.1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构造 455
14.5.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简化计算法 457
14.6 十字交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459
14.6.1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节点力的分配 460
14.6.2 十字交叉条形基础节点力分配的调整 461
14.7 筏形基础 462
14.7.1 筏形基础的构造 463
14.7.2 筏形基础的地基计算 464
14.7.3 筏形基础内力的简化计算 466
14.7.4 筏形基础抗冲切和抗剪验算 471
14.7.5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 475
14.8 箱形基础 476
14.8.1 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 477
14.8.2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477
14.8.3 箱形基础地基承载力与变形验算 479
14.8.4 箱形基础基底压力分布 481
14.8.5 箱形基础的内力分析 482
14.8.6 基础强度计算 484
14.8.7 箱形基础的施工要求 486
第15章 桩基础 488
15.1 概述 488
15.2 桩的类型与适用条件 489
15.2.1 桩的分类 489
15.2.2 桩的适用条件 490
15.3 单桩工作原理 491
15.3.1 桩土间的静力平衡 491
15.3.2 桩土间的荷载传递及桩侧阻力 492
15.3.3 桩端下土体的极限平衡 493
15.3.4 单桩的破坏模式 495
15.4 单桩竖向承载力 495
15.4.1 按静载荷试验确定 496
15.4.2 经验公式 500
15.4.3 按静力触探法确定 502
15.4.4 大直径桩 504
15.4.5 嵌岩桩 504
15.4.6 根据桩身结构强度的单桩承载力 506
15.4.7 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 507
15.5 关于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若干问题 509
15.5.1 根据静载荷试验确定桩的极限荷载的方法 509
15.5.2 利用Q-s曲线划分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 512
15.5.3 桩的负摩擦力 512
15.5.4 打桩对地基土强度的影响 515
15.5.5 自平衡测试技术 516
15.6 单桩水平承载力 519
15.6.1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的变位 520
15.6.2 影响桩水平承载力的因素 520
15.6.3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521
15.6.4 单桩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理论计算 523
15.7 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 530
15.7.1 群桩工作原理 530
15.7.2 群桩效应 531
15.7.3 桩基中各桩受力的计算 533
15.7.4 群桩按实体深基础法的计算 534
15.8 群桩沉降计算 535
15.8.1 概述 535
15.8.2 桩基础的允许变形值 536
15.8.3 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实体深基础法 537
15.8.4 桩基础沉降计算的Mindlin法 540
15.9 复合桩基 542
15.9.1 概述 542
15.9.2 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542
15.9.3 复合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计算 544
15.9.4 复合桩基的沉降计算 546
15.10 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548
15.10.1 桩基础的设计原则 548
15.10.2 桩基础的设计步骤 549
15.10.3 桩和桩基的构造 552
15.10.4 耐久性设计 554
15.11 承台与桩的设计计算 555
15.11.1 承台内力分析及其破坏模式 555
15.11.2 承台厚度的确定 555
15.11.3 承台抗弯计算 558
15.11.4 承台受剪计算 562
15.11.5 桩的设计计算 563
15.12 桩基础设计例题 566
15.1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573
15.13.1 概述 573
15.13.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分类 573
15.13.3 管桩材料 574
15.13.4 管桩的制作与构造 574
15.13.5 预应力管桩规格与基本性能 575
15.13.6 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 578
15.14 抗拔桩 578
15.14.1 概述 578
15.14.2 抗拔桩的受力机理与破坏模式 579
15.14.3 抗拔静载荷试验 580
15.14.4 抗拔桩的设计计算 581
15.15 超长灌注桩 582
15.15.1 概述 582
15.15.2 超长桩的特点 582
15.15.3 超长桩的荷载传递特点 583
15.15.4 超长桩静载荷试验 584
15.15.5 超长桩设计 585
15.16 桩基础施工 589
15.16.1 概述 589
15.16.2 桩型与施工工艺 589
15.16.3 锤击沉桩法 591
15.16.4 静压桩法 594
15.16.5 振动法 596
15.16.6 其他辅助沉桩方法 597
15.16.7 灌注桩施工工艺选择 597
15.16.8 沉管灌注桩 597
15.16.9 钻孔灌注桩 601
15.16.10 灌注桩后注浆工法 605
15.17 桩基工程的检测 607
15.17.1 概述 607
15.17.2 检测方法和内容 608
15.17.3 桩的动力测试 610
15.17.4 高应变动测法 612
15.17.5 静动试桩法(Statnamic Load Testing) 618
15.17.6 动力打桩公式法 620
15.17.7 低应变动测法 621
第16章 沉井及墩基础 628
16.1 概述 628
16.2 沉井的类型及基本构造 629
16.2.1 沉井的类型 629
16.2.2 沉井的基本构造 630
16.3 沉井的施工 631
16.3.1 沉前准备 631
16.3.2 取土下沉 632
16.3.3 接筑沉井 632
16.3.4 沉井封底 632
16.3.5 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633
16.4 沉井的设计与计算 633
16.4.1 沉井尺寸的确定 633
16.4.2 沉井作为天然地基上基础的计算 634
16.4.3 沉井自重的验算 634
16.4.4 第一节井壁在自重作用下应力验算 635
16.4.5 刃脚计算 636
16.4.6 沉井井壁计算 639
16.4.7 沉井封底混凝土的计算 641
16.4.8 沉井抗浮验算 641
16.5 对沉井设计理论的讨论 641
16.6 墩的类型与特点 642
16.6.1 墩的类型 642
16.6.2 墩的特点 644
16.7 墩的承载力与变形 645
16.7.1 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645
16.7.2 墩的沉降计算 647
16.7.3 墩的抗拔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 647
16.8 墩基础设计要点 648
16.8.1 设计依据与原则 648
16.8.2 墩基础设计步骤及内容 649
16.8.3 设计中的若干重要因素 649
16.9 墩基础施工要点 650
16.9.1 墩基础的施工程序 650
16.9.2 施工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651
16.10 墩基工程质量检测 653
16.10.1 质量检测的阶段与内容 653
16.10.2 检测方法简介 653
第17章 地基处理 655
17.1 概述 655
17.2 软弱地基与不良地基 656
17.2.1 软弱地基与不良地基 656
17.2.2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657
17.2.3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660
17.3 复合地基 660
17.3.1 复合地基的构成 660
17.3.2 复合地基的主要设计参数 661
17.3.3 复合地基中不同桩的极限平衡状态 664
17.3.4 复合地基的设计要点 666
17.3.5 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669
17.3.6 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及增强体静载荷试验 671
17.3.7 复合地基的工程验收和检验 673
17.4 换填垫层法 673
17.4.1 垫层设计 674
17.4.2 垫层施工 676
17.4.3 质量检验 678
17.5 预压法 678
17.5.1 砂井堆载预压法 678
17.5.2 真空预压法 685
17.5.3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 687
17.6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688
17.6.1 概述 688
17.6.2 强夯法 689
17.6.3 强夯置换法 692
17.6.4 检测与检验 694
17.7 振冲法 694
17.7.1 概述 694
17.7.2 设计与计算 695
17.7.3 质量检验 697
17.8 砂石桩法 697
17.8.1 概述 697
17.8.2 设计与计算 697
17.8.3 施工 699
17.8.4 质量检验 699
17.9 水泥土搅拌法 700
17.9.1 概述 700
17.9.2 水泥土加固机理 700
17.9.3 设计与计算 701
17.9.4 施工 703
17.9.5 检测与检验 703
17.10 高压喷射注浆 704
17.10.1 概述 704
17.10.2 高压喷射注浆法的分类 704
17.10.3 喷射注浆复合地基的设计 705
17.10.4 喷射注浆复合地基的施工 706
17.10.5 质量检验 707
17.11 土或灰土挤密桩 707
17.11.1 概述 707
17.11.2 灰土挤密桩的工程特性 708
17.11.3 土与灰土挤密桩的设计 708
17.11.4 土与灰土挤密桩的施工 710
17.11.5 质量检验 711
17.12 夯实水泥土桩 711
17.12.1 概述 711
17.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711
17.12.3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712
17.12.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 712
17.1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712
17.13.1 概述 712
17.13.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 713
17.13.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714
17.13.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检验 715
17.14 石灰桩法 716
17.14.1 概述 716
17.14.2 设计与计算 716
17.14.3 施工 717
17.14.4 质量检验 718
17.15 柱锤冲扩法 718
17.15.1 概述 718
17.15.2 柱锤冲扩法复合地基的设计 719
17.15.3 柱锤冲扩法复合地基的施工 720
17.15.4 柱锤冲扩法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 720
17.16 注浆加固 721
17.16.1 概述 721
17.16.2 注浆加固方法的分类 721
17.16.3 水泥类注浆加固材料 722
17.16.4 水泥为主剂的注浆加固 723
17.17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725
17.17.1 概述 725
17.17.2 单液硅化法 726
17.17.3 碱液法 727
17.17.4 施工 728
17.17.5 质量检验 729
17.18 袖阀管注浆法 730
17.19 土工合成材料 733
17.19.1 概述 733
17.19.2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 733
17.19.3 轻质填土材料 736
第18章 动力机器基础 739
18.1 实体式机器基础振动原理 740
18.1.1 质阻弹理论 740
18.1.2 弹性半空间理论简介 749
18.2 振动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和地基刚度及阻尼 753
18.2.1 振动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753
18.2.2 天然地基刚度及阻尼 753
18.2.3 桩基刚度及阻尼 756
18.3 曲柄连杆机器基础的计算 760
18.3.1 曲柄连杆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及一般构造 760
18.3.2 基础的振动计算 761
18.4 锻锤基础的设计和振动计算 771
18.4.1 锻锤基础的设计和构造 771
18.4.2 锻锤基础的计算 773
18.5 防止动力机械基础振动影响的措施 784
18.5.1 振动波在土中的传播 784
18.5.2 动力机器基础对建筑物的影响 785
第19章 基坑工程 787
19.1 概述 787
19.1.1 基坑工程发展概况 787
19.1.2 基坑工程的功能与特点 787
19.1.3 基坑工程的事故与破坏形式 788
19.2 基坑工程的概念设计 790
19.3 基坑工程的等级 796
19.4 基坑支护结构的分类 800
19.4.1 放坡开挖 800
19.4.2 重力式支护结构 800
19.4.3 土钉墙 801
19.4.4 支挡式支护结构 801
19.5 基坑工程的总体设计 804
19.5.1 总体设计阶段要求具备的设计条件 804
19.5.2 支护结构选型 805
19.5.3 地下水控制方案选择 805
19.5.4 施工方案选择 806
19.5.5 环境保护方案选择 806
19.5.6 基坑总体支护及施工方案的选择 807
19.6 土压力与水压力 807
19.6.1 土压力 808
19.6.2 水压力 808
19.6.3 土压力计算的强度理论 809
19.7 基坑稳定性 811
19.7.1 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分析 811
19.7.2 整体稳定性 812
19.7.3 '倾覆及滑移稳定性 814
19.7.4 隆起稳定性 816
19.7.5 渗流稳定性 818
19.8 支挡式支护结构 818
19.8.1 支挡式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 818
19.8.2 支护结构的内力分析 819
19.8.3 支护结构内支撑 821
19.8.4 支撑系统构件的截面设计 823
19.9 锚杆 824
19.9.1 锚杆的类型和构造 824
19.9.2 锚杆设计 825
19.9.3 锚杆试验 829
19.9.4 锚杆施工及检测 830
19.10 重力式水泥土墙 831
19.10.1 重力式水泥土墙的形式 832
19.10.2 重力式水泥土墙的设计 832
19.10.3 重力式水泥土墙的施工与检测 833
19.11 土钉墙 834
19.11.1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 834
19.11.2 土钉支护的机理 835
19.11.3 土钉墙设计计算 837
19.11.4 土钉墙的构造要求 840
19.11.5 复合土钉墙 841
19.12 基坑工程逆作法 843
19.12.1 基坑工程逆作法 843
19.12.2 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技术 843
19.12.3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类型 845
19.12.4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及逆作法的设计 847
19.12.5 逆作法工程实例 861
19.13 地下水控制 868
19.13.1 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条件 868
19.13.2 地下水运动规律 869
19.13.3 基坑中地下水的危害 870
19.13.4 基坑降水及涌水量计算 871
19.13.5 基坑工程降水设计 881
19.14 基坑工程的变形分析 886
19.14.1 概述 886
19.14.2 基坑变形形态 886
19.14.3 地层移动的补偿的关系 887
19.14.4 坑外地面沉降分布规律 887
19.14.5 上海地区基坑变形的统计分析 888
19.14.6 基坑工程按变形控制的设计 889
19.14.7 基坑土体加固 891
19.14.8 基坑周围地面变形的控制措施 892
19.15 基坑开挖与施工监测 894
19.15.1 基坑土方开挖 894
19.15.2 基坑监测 894
19.15.3 基坑监测报警 896
第20章 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概论 899
2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899
20.1.1 弹性力学 899
20.1.2 弹塑性力学 905
20.2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特性及影响因素 914
20.2.1 土的非线性 914
20.2.2 土的剪胀性 915
20.2.3 土的各向异性 915
20.2.4 土的结构性 916
20.2.5 影响因素 917
20.3 土的本构模型 919
20.3.1 土的弹性模型 919
20.3.2 土的弹塑性模型 922
20.3.3 土的损伤力学模型 932
20.4 常用的数值计算通用程序和本构模型 935
20.4.1 常用的数值计算通用程序 935
20.4.2 大型通用软件中的几个常用本构模型 936
20.5 数值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941
20.5.1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41
20.5.2 FLAC3D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45
20.5.3 PLAXI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47
20.5.4 PFC软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49
第四篇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基础问题及特殊土地基 953
第21章 地震区的地基与基础 953
21.1 地震概述 953
21.1.1 地球的构造 953
21.1.2 震源和震中 953
21.1.3 地震波 954
21.1.4 地震强度 955
21.1.5 我国的地震区分布 958
21.2 场地的地震效应与地基震害 959
21.2.1 场地的地震效应 959
21.2.2 场地选择和场地类别划分 960
21.2.3 发震断层与不良地形的影响评估 963
21.2.4 地基基础震害 964
21.2.5 建筑物按重要性分类 965
21.3 土的动力性质 965
21.3.1 应力一应变的非线性 965
21.3.2 土的主要动力指标 966
21.4 液化地基 970
21.4.1 概述 970
21.4.2 液化危害类型和特点 971
21.4.3 液化判别 973
21.4.4 液化危害性分析 975
21.4.5 液化地基上的抗震措施 978
21.5 软土地基与不均匀地基 979
21.5.1 软土震陷 979
21.5.2 不均匀地基 980
21.6 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 980
21.7 桩基础的抗震验算 983
21.7.1 桩基的震害 983
21.7.2 桩基的抗震验算 985
21.7.3 桩基的构造要求 987
21.8 地震小区划与地震反应分析概念 988
21.8.1 地震小区划 988
21.8.2 地震反应分析 989
第22章 边坡运动及其防治 991
22.1 边坡的应力分布特征 991
22.2 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992
22.2.1 边坡变形 992
22.2.2 边坡破坏 993
22.3 滑坡 994
22.3.1 滑坡的形态特征 994
22.3.2 滑坡的发育阶段 995
22.3.3 滑坡的分类 996
22.3.4 产生滑坡的条件 997
22.3.5 滑坡稳定性计算 998
22.3.6 边坡稳定系数取值 1003
22.3.7 滑坡推力计算实例 1003
22.3.8 滑坡的预防 1005
22.3.9 滑坡的整治 1007
22.3.10 滑坡勘察 1011
22.4 危岩和崩塌 1012
22.4.1 危岩崩塌的产生条件和发育因素 1013
22.4.2 危岩和崩塌的防治 1013
22.4.3 崩塌勘察 1015
22.5 泥石流 1015
22.5.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分布 1015
22.5.2 泥石流的分类 1016
22.5.3 泥石流的防治 1017
22.5.4 泥石流勘察 1018
第23章 岩溶与土洞 1020
23.1 概述 1020
23.2 岩溶的形成及其特征 1020
23.2.1 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 1020
23.2.2 岩溶地区的特征 1021
23.2.3 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 1022
23.2.4 岩溶发育程度及等级 1022
23.3 岩溶勘察 1023
23.3.1 岩溶勘察的基本要求 1023
23.3.2 各勘察阶段的主要内容 1024
23.3.3 水文地质勘察 1025
23.4 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1025
23.5 岩溶危害的防治及处理 1029
23.5.1 对隐伏岩溶的探测 1029
23.5.2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评价 1029
23.5.3 岩溶地基处理 1029
23.5.4 岩溶水危害的防治 1031
23.5.5 岩溶地区的桩基工程 1031
23.6 土洞 1032
23.6.1 土洞的形成 1032
23.6.2 查明土洞的方法 1033
23.6.3 土洞和地表塌陷的处理 1034
23.6.4 土洞的勘察报告 1035
第24章 红黏土地基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 1036
24.1 红黏土地基 1036
24.1.1 红黏土的形成条件 1036
24.1.2 红黏土的特征 1036
24.1.3 红黏土的分类 1038
24.1.4 红黏土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1038
24.1.5 红黏土地基的岩土工程评价 1040
24.1.6 红黏土地基设计 1041
24.2 花岗石残积土地基 1041
24.2.1 风化岩土与残积土 1041
24.2.2 风化岩与残积土的分类 1042
24.2.3 花岗岩残积土的特征 1043
24.2.4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1045
24.2.5 花岗岩残积土场地的岩土工程评价 1046
第25章 山区地基 1047
25.1 概述 1047
25.1.1 山区地基的特点 1047
25.1.2 山区建筑应注意的问题 1047
25.2 山区不均匀岩土地基 1048
25.2.1 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 1048
25.2.2 石芽密布并有局部出露的地基 1049
25.2.3 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1050
25.2.4 山区不均匀岩土地基的处理 1050
25.3 岩石地基 1052
25.3.1 岩石地基的承载力与压缩性 1052
25.3.2 岩石地基的利用 1053
25.3.3 岩石锚杆基础 1053
25.4 采空区地表塌陷 1055
25.4.1 采空区的工程地质勘察 1055
25.4.2 地表移动与地面破坏的关系 1056
25.4.3 采空区地面建筑的保护与加固措施 1057
第26章 填土地基 1058
26.1 素填土地基 1058
26.1.1 压实填土地基 1059
26.1.2 未压实填土地基 1061
26.2 杂填土地基 1062
26.2.1 杂填土地基的利用 1063
26.2.2 杂填土地基的处理 1064
26.3 吹填土地基 1065
26.3.1 吹填场地的形成 1065
26.3.2 吹填土地基的特点 1066
26.3.3 吹填土的分类 1066
26.3.4 吹填土地基勘察要点 1066
26.3.5 吹填土地基处理 1067
第27章 软土地基 1069
27.1 概述 1069
27.2 软土的成因与分布 1069
27.3 软土的工程特征 1070
27.4 软土地基的计算 1073
27.4.1 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1073
27.4.2 软土地基的变形计算 1075
27.5 软土地基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 1075
第28章 湿陷性黄土地基 1078
28.1 黄土的湿陷特征以及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性质 1078
28.1.1 黄土湿陷的原因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1079
28.1.2 湿陷变形的特征指标 1080
28.1.3 自重湿陷变形和外荷湿陷变形的特征 1083
28.1.4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1086
28.1.5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主要特征 1090
28.2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 1096
28.3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和施工 1097
28.3.1 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措施的选择 1097
28.3.2 地基处理、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1099
28.3.3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计算 1106
28.3.4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要点 1107
28.3.5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下水上升问题 1108
28.3.6 湿陷性黄土地区墓坑的探查和处理 1109
28.4 黄土地基湿陷事故的处理 1112
第29章 膨胀土地基 1116
29.1 膨胀土的特性 1116
29.1.1 野外特征 1116
29.1.2 矿物成分 1117
29.1.3 物理、力学特性指标 1117
29.1.4 主要工程特性指标 1117
29.1.5 影响胀缩变形的因素 1119
29.2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1121
29.2.1 建筑物的变形 1121
29.2.2 建筑物变形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122
29.3 膨胀土地基的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1122
29.3.1 膨胀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 1122
29.3.2 膨胀土地基的评价 1123
29.4 膨胀土地基的设计 1125
29.4.1 设计原则 1125
29.4.2 膨胀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1126
29.4.3 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127
29.4.4 膨胀土地基上的基础埋深 1127
29.4.5 地基计算 1128
29.5 膨胀土地基的工程处理措施 1132
29.5.1 设计措施 1132
29.5.2 施工及维护管理要点 1134
29.5.3 事故处理 1135
第30章 多年冻土地基 1137
30.1 概述 1137
30.2 冻土的分类 1138
30.2.1 季节冻土按冻胀性分类 1138
30.2.2 多年冻土按融沉性分类 1139
30.3 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140
30.3.1 土的起始冻结温度和冻土的未冻水含量 1140
30.3.2 冻土的构造和融陷性 1141
30.3.3 多年冻土的主要物理指标 1141
30.3.4 多年冻土的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 1142
30.3.5 冻土的变形性质 1143
30.4 冻土地基勘察要点 1144
30.5 多年冻土地基基础的设计 1145
30.5.1 按保持冻结状态设计 1146
30.5.2 按逐渐融化和预融化状态设计 1150
第31章 盐渍土地基 1154
31.1 概述 1154
31.2 盐渍土的工程分类 1155
31.2.1 盐渍土的定名 1155
31.2.2 盐渍土的分类 1156
31.3 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157
31.3.1 盐渍土的三相物质组成 1157
31.3.2 盐渍土的物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1157
31.3.3 盐渍土的粒径组成 1159
31.3.4 盐渍土的渗透性 1159
31.3.5 盐渍土的抗剪强度 1160
31.4 盐渍土地基的勘察 1160
31.4.1 盐渍土地区的勘察要点 1160
31.4.2 盐渍土的溶陷性 1161
31.4.3 盐渍土的盐胀性 1164
31.4.4 盐渍土的腐蚀性 1165
31.4.5 盐渍土场地使用环境条件的分级 1166
31.5 盐渍土地基的设计 1167
31.5.1 建筑场地的选择 1167
31.5.2 地基计算 1167
31.5.3 地基处理 1168
31.5.4 防水排水设计 1169
31.5.5 防腐设计 1169
31.5.6 施工 1170
参考文献 1172
跋 117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芳华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目前共 2 个评论

  1. 我的头像 神采说道:

    请问如何下载

    • 我的头像 兼职管理员说道:

      升级会员后,全部免费下载,或者每个资料单独付费下载,页面下方(往下拉)有下载提示,付费后会出现蓝色下载按钮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