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带书签 津12S6 中水与雨水利用工程图集(无水印).pdf

附件大小:58.51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标准图集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高清带书签  津12S6图集,pdf格式,实施日期:2013年10月1日,统一编号:DBJT29-18-2013,主编单位: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批准单位: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批准文号:津建设[2013]587号

中水与雨水利用工程图集,中水处理工程,津12S6,雨水利用工程,高清带书签 津12S6 中水与雨水利用工程图集(无水印).pdf

中水工程编制说明

1设计依据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城市污水处理厂管道和设各色标》CJ/T158-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天津市再生水设计规范》DB29-167-2007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物和建筑小区的1-300m3/h的中水处理工程
2.2工业建筑中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的中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本图集选用
3图集内容
3.1图集编制内容
本图集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MBR)、速分生物处理工艺、生物膜生物反应器(BMR)、连续膜过滤(CMF)过滤系统、DA863过滤系统等生物处理工艺的工艺设计说明、流程图、不同处理水量处理站房的典型平剖面工艺布置图、工艺相关设备的选型安装图以及相关附展设施施工图。
3.2图集的编制深度
本图集处理工艺和典型布置等按初步设计深度编制,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造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并可以调整中水处理站房布置;中水处理站房的施工图需进行深化设计,专用设备安装按施工图深度编制,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
3.3图集使用方法
在进行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首先应确定被处理水一一即原水的水量、水质,结合处理后需要达到的水质要求,选择经济合理的水处理方式。然后根据系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处理场/站的占地面积、与其他水系统的关联关系等边界条件,确定处理设施的布局、结构及安装形式,最终选择合理的工艺处理方式。

4工艺选用及适用条件
4.1中水处理工艺应根据中水原水的水量、水质及回用水的水量、水质要求,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确定原水水量水质、中水的水量水质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之后,结合运营管理需求、投资及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确定水处理的核心技术。目前污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要运行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无异味。无污泥、可实现模块化建设的污水处理工艺。表1为不同原水/用水类型条件下,推荐使用的处理工艺,
4.2设计人员一散情况下可根据原水水质、中水用途及用量选择本图集推荐的处理流程及设计参数,也可根据具体工程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调整处理工艺的处理单元组成和相关设计参数,确保处理后的出水达到相应中水用途的水质标准。
4.3中水用作景观用水、补充水时,应从处理工艺上强化脱氮除磷效果,或采用增加人工湿地设计等措施,确保出水氨、磷等有机物含量符合相应水质标准要求,并注意选择适当的换水周期。

5中水处理站位置的确定
中水处理站的位置应根据建筑的总体规划、原水的产生源头、中水用水位置、污泥处置方式、环境卫生和管理要求、经济等综合因素确定。
5.1室内中水站
5.1.1建筑物内的中水处理站宜设在建筑物的最底层;建筑群(组团)的中水处理站宜设在其中心建筑物的地下室或裙房内。
5.1.2中水处理站避开建筑主立面、主要通道口和重要场所,优先选择建筑边角。
5.1.3高程布置宜满足原水的自流引入和事故时重力排入污水管道,当达不到重力排放要求时,应设置污水泵,其排水能力不应小于最大小时来水量。
5.1.4室内中水站应避免水淹机房,需设置超越管或紧急排水口(包括污水泵)
5.1.5室内中水站通风要求与整个建筑通风要求配合良好。
5.2室外中水站

5.2.1建筑小区内处理站适宜独立建设,地埋式或地上封闭式。
5.2.2室外中水站靠近主要取水点或用水点,降低管网投资,要与周图景观相结合,做到隐藏、隔离。
5.2.3地埋式处理站,注意排水安全,谨防拌水事故淹机房,或雨天导致的雨水浇灌机房。
5.2.4地理式处理站,注意通风安全,机房内通风满足换气次数要求,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不适或因通风不良导致的设备湿露受湖等,
5.2.5如处理站有污泥处置系统,设计时需考虑操作便利性及污泥造成的环境、卫生等问题。
5.2.6中水站应考虑除臭系统的设计,注意气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管道要求
6.1管道材质及接口
处理工艺水管道、回用水管道、排水管、排气管、加药管、自来水管道等不同类别的管道所需材质、连接做法见表2要求
6.2管道标识

6.3所有穿墙、穿顶板管道需要做防水套管、具体做法及要求见12系列相关图集。
7施工、安装及验收规范
施工、安装、管道试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渗漏试验及验收按照现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执行

8污泥处置
中水站产生的少量污泥,含水率较高,定期由吸粪车运走;也可另设污泥浓缩池,或采用污泥脱水设施,由设计人员确定,
9其他说明
9.1根据雷要设在室内的中水站,其调节池、中水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有困难时,亦可改为各种材质的水箱,如复合玻璃钢(SMC)、糖瓷钢板等组合水箱,
9.2本图集如用于跑震烈度为八度以上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压缩性软土地区、永久性冻土或其他特殊地区时,应根据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另行处理
9.3中水站噪声要求符合国家相应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有关规定.
9.4本图集编制内容是根据部分厂家的产品绘制的,其他单位如生产类似的产品时,其工艺参数必须符合本图集的有关要求,

雨水利用工程编制说明

1设计依据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编制原则及图集内容
本图集用于指导设计人员在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其中部分具体设备尺寸需结合项目现场的情况而定,雨水利用系统分为五个分系统,分别为雨水收集系统(包含屋面和硬化地面雨水收集)、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系统、雨水水质处理及雨水调蓄排放系统。雨水调蓄排放系统是指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目前多利用附近的天然注池、池塘或景观水体作调蓄池,较少采用人工修建的调蓄池,因此本图集未将其列入编制内容。

3适用苑围
本图集适用于五省区一市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项目。
本图集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游泳池补水及其他与人体密切接触的雨水利用工程;不适用于有特殊污染源如化工厂、制药厂等的雨水利用工程。
4雨水利用系统说明
雨水的利用应根据工程内各类排水和中水用水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及经济分析,结合下垫面的面积、雨量径流系数、雨水回用的水质和水量要求等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合理的雨水收集方式、范图和收集量,雨水利用应采用雨水收集、入渗、回用、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
(1)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
(2)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

5雨水利用系统类型与构成
5.1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下垫面分为屋面、道路广场、绿地、绿化屋面等,工程应用中一般将雨水收集系统分为两大类:屋面和硬化地面雨水收集系统。根据不同的下垫面采取不同的收集和截污措施。
5.1.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宜采用半有压雨水收集系统,也可采用重力流系统;大型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并应有溢流设施。屋面集水宜采用集水沟。后者系统中含虹吸雨水斗,虹吸雨水排放收集管材,系统配件及其安装。
5.1.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系统
硬化地面指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软透水地面,硬化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含各种形式的用于路面雨水收集的设备选用及其安装,除种植屋面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雨水入渗系统宜设气流设施。弃流设施设计详见本册“室外弃流控制系统设计”
5.2雨水入渗系统
雨水入渗系统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或设施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泡井入渗等,除地面雨水就地入渗不需要配置雨水收集系统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
雨水渗透设施计算详见本册“雨水利用工程设施造用计算”。

5.2.1适用范围
适用于降雨量相对较少而集中、地下水利用比例较大、地区蒸发量大、雨水直接利用效益不明显的地区,不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雨水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
5.2.2雨水入渗利用流程及设计要求

a,雨水入渗根据入渗方式的不同,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雨水入渗含渗透检查井、渗透管、渗透沟、渗透池、透水地面、绿地渗透等,入渗设施的土壤渗透面需敷设土工布;集中式雨水入渗含千式深井回灌和湿式深井回灌。采用入渗池时,应进行详细的土力、承载计算,且土填渗透系数应大于5x10m/s。
b.初期雨水处理装置适用于利用管沟收集的雨水入渗工程,主要含拦污雨水口、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雨水过滤井等,
c.非管渠收集的雨水宜采用下凹绿地处理初期雨水,

d.雨水需求用水量较小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e.地下室项板上面的覆土层中敷设有疏水管时,可用于土壤入渗
f.埋地入渗设施不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入渗管(渠)包裹土工布的外侧边距建筑基础外墙不得小于3m,入渗池外壁距建筑基础外壁不得小于10m
5.2.3下列场所之一者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a.需防止陡被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b.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c.自重湿陷性黄土,脚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5.2.4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a。土壤渗透面与地下水位的距离小于1n时;
b.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n/s或者大于10n/s时。

5.3雨水储存和回用系统
雨水储存和回用系统应优选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水
5.3.1雨水储存系统
水面景观水体宜作为雨水储存设施。附近不具备水体条件时,雨水储存净化系统可采用人工建造储水设施。本图集用于指导设计人员对雨水的储水罐、塑料模块组合水及储存净化池(含净化功能)等设各的选用及其安装.
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为1-2年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扣除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雨水储存设施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宜采用重力流。
5.3.2雨水回用系统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设计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回用系统的最高日设计用水量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40%;雨水量足以满足需用量的地区或项目,集水面最高月雨水设计径流总量不宜小于回用管网该月用水量。

5.3.3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1)年均降雨量≤400mm;
(2)雨水年回用水量小于项目年总用水量的3%。
5.4雨水水质处理系统
雨水水质处理工艺可采用物理法、化学法或多种工艺组合等,根据屋面雨水原水水质可选择下列工艺流程:

6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6.1无论采取何种类型的雨水利用系统,首先均应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应设置有一定的雨水储存容积,并设置有雨水溢流外排措施。
6.2无论采取何种类型的雨水利用系统,都宜设置初期雨水弃流或处理装置,减少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对后续利用系统的影响。
6.3雨水利用的目标是拦截雨水、降低外排径流量的雨水利用系统的选择、配置围绕此目标进行。当采用一种系统控制利用的雨水量达不到雨水控制目标时,应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措施,并根据园区内的供水、排水行详细的水量平衡计算和水质分析,最终确定合理的雨水利用规模。
6.4对于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大于800mm)且杂用水需求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宜采用雨水收集回用;年均降雨量较少(年均降雨量小于400mm)及杂用水需求量较少的项目,宜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总之根据不同的地区的气候特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当地的环保要求、雨水回用的经济效益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方式,可采用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回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雨水利用方式的组合,
7其他
7.1本图集未注明的尺寸单位均以mm计。
7.2雨水利用工艺按初步设计深度编制,还应由专业承包商远行深化设计,并由专业承包商施工安装或指导施工安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芳华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