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碰撞与交融哈尔滨道外近代建筑文化解读》王岩
附件大小:52.27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分享会员:芳华
分享时间:2022-07-10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道外最早的地名是“傅家店”。1898年俄国在哈尔滨开工修筑中东铁路并划出铁路附属地范围,傅家店在此范围以外。1905年清政府在傅家店首次设治,称滨江关道(即哈尔滨关道),傅家店从此有了第一个政府的行政建制,后于1908年,以“傅家甸”作为这里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傅家甸和俄国势力控制的中东铁路附属地之间仅隔着滨洲铁路线,因而很早人们就习惯把滨洲铁路线以西的铁路附属地的一部分称作“道里”,将铁路线以东的傅家甸等处称作“道外”,1910年中东铁路机关报(远东报》上就已经出现了“道里”“道外”的称谓。
在整个近代时期,“道外”一词始终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即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域名称而非正式行政区划的名称,这一地域的范围是以傅家甸为核心,包括了八区、四家子、圈儿河、北江沿等处。“道外”正式的行政区划的名称先后有滨江厅、滨江县、滨江市,即使在伪满时期道外这一地域被正式划入哈尔滨市区的范围之内,其行政区划的名称依然不是“道外”,而是东傅家区和西傅家区。直到1956年,“道外”一词才正式成为哈尔滨市的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一“道外区”。
“道外”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在伪满以前,道外在行政上始终归中国政府管辖(只有八区被划入中东铁路附属地),而且是哈尔滨地区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区域,近代大量的关内移民在此聚居,在文化上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成了哈尔滨地域范围内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在这个文化区域内,以中国工匠为主体,人们创造出了完全有别于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西式建筑的、具有中西交融特色的近代建筑文化,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中颇为独特的一支。
道外近代建筑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建筑现象,更是近代哈尔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地理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其文化要素之众多、民俗特色之鲜明、设计手法之自由不羁,在哈尔滨近代建筑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绝非简单的“中华巴洛克”一词所能概括的。与哈尔滨的道里、南岗等区域那些直接源自西方的“阳春白雪”式的建筑文化相比,道外这种以民间工匠为主体所创造出来的近代建筑更富于“下里巴人”的味道,在建筑艺术水平上它可能难登大雅之堂,甚至可能有“低俗”之嫌,但其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建筑艺术本身,而在于它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碰撞的一个产物,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现象在中国北方传统文化边缘区的一种表现。道外近代建筑在本质上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域建筑文化现象。在文化上,道外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西交融为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在哈尔滨近代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氛围中可谓独树一帜:在建筑上,则形成了以中国的民间工匠为创作主体,以模式化的外廊式楼院布局、多层面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强烈的民俗意趣为典型特征的道外近代建筑,成为道外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观的文化表征,与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的建筑文化形成鲜明对照。
鉴于道外近代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以及道外特有的民俗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所能解析的范畴,因此本书借用了人文学科的相关文化理论和概念,如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以及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和阐释了这种建筑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探寻了影响其形成的建筑背后的文化动力,以使这种解析更具文化学意义,能更加全面完整地揭示出道外近代建筑的内在实质。
内容索引:
1道外近代建筑文化的形成/1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1.1传统文化在道外的传承/1
1.1.1内部条件一行政区划/1
1.1.2外力强化一近代移民/4
1.2道外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6
1.2.1转型的启动一整体约开与局部自开/6
1.2.2转型的途径一本土演进与外来移植/12
1.2.3转型的机制一自下而上/17
1.3道外近代建筑的文化表征/19
1.3.1形成通用模式—一外廊式楼院/19
1.3.2多层面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20
1.3.3强烈的民俗意趣/22
2道外近代建筑的多重形态/25
Morpholog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2.1功能形态—类型齐备/25
2.1.1商服类/25
2.1.2行政办公类/28
2.1.3金融类/32
2.1.4工业类/35
2.1.5文教卫生类/37
2.1.6宗教类/42
2.1.7畸形服务类/45
2.2平面空间形态一传承与演进/48
2.2.1街道空间/48
2.2.2院落空间/51
2.2.3单体建筑/60
2.3立面形态一仿洋与创新/61
2.3.1立面的形态类型/61
2.3.2立面的形态构成/76
2.4装饰形态一传统与杂糅/83
2.4.1女儿墙装饰/83
2.4.2檐口及檐下装饰/86
2.4.3窗装饰/89
2.4.4外廊装饰/89
2.4.5装饰题材及其语义/93
2.5构筑技术形态一从传统到现代/97
2.5.1传统构筑技术/97
2.5.2西式结构技术/100
2.5.3砌筑技术与艺术/105
2.6民俗“气氛”一市井民生/106
2.6.1道外近代民俗事象/107
2.6.2建筑景观的民俗意趣/113
3道外近代建筑的文化源流/115
Cultural Diffu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3.1传统建筑文化因子/116
3.1.1传统建筑的文化区划/116
3.1.2文化核心区的建筑文化/117
3.1.3文化边缘区的建筑文化/122
3.1.4传统建筑文化的扩散模式/129
3.2西方建筑文化因子/136
3.2.1多源的风格构成/136
3.2.2普遍的形态折中/141
3.2.3先进的构筑技术/142
3.2.4西方建筑文化的扩散模式/142
3.3道外边缘文化附属体/145
3.3.1多源的外来文化丛/146
3.3.2▣异的功能文化区/147
3.4道外建筑文化的扩散障碍与文化距离/150
3.4.1扩散障碍/150
3.4.2文化距离/153
4道外近代建筑的文化整合/155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4.1道外近代建筑文化整合的制约要素/155
4.1.1高寒地域的自然地理/155
4.1.2铁路修筑与通商开埠/157
4.1.3道外民众群体的文化特色/157
4.1.4道外近代建筑价值观/160
4.1.5道外近代建筑管理与匠商联合承包/162
4.1.6道外近代房地产业/164
4.2道外近代建筑的文化整合途径/171
4.2.1核心对边缘的同化/171
4.2.2内向与外向的重构/174
4.2.3理性与率性的交融/178
4.2.4雅与俗的擅变更迭/179
4.2.5原型的遗失与变异/181
4.3同类景观的异形一道里与道外/182
4.3.1道里的区域形成/182
4.3.2道里大院的主要形态/183
4.3.3道里与道外的比较/184
附录1道外代表性近代建筑分布示意图/188
Appendix 1 A Sketch Map of Typical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附录2道外代表性近代建筑一览表/190
Appendix 2.A List of Typical Modern Architecture in Daowai
参考文献/219
References
图片来源/222
Picture Credits
后记/223
Post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