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 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技术标准

附件大小:35.37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47-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code for natural ventilation application in large public buildings
2020-11-20发布2021-01-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DBJ50/T 372,DBJ50/T 372-2020,大型公共建筑,应用技术标准,自然通风,DBJ50/T 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促进自然通风技术的合理应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大型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公共建筑在通风作用下的健康舒适性能,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通风系统的新建、改建、扩建的设计和运行。
1.0.3本标准所指大型公共建筑主要指人员密集型建筑和大空间建筑。
1.0.4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
不用通风机械,利用热压、风压作用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方式。
2.0.2机械通风mechanical ventilation
采用通风机械实现换气,以获得安全、健康等适宜的空气环境的通风方式。
2.0.3复合通风compound ventilation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有机组合,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室外气候环境条件、诚少能耗,创造可以接受的热舒适条件以及稀释有害物浓度的通风方式,也称多元通风。
2.0.4穿堂风draught
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房间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2.0.5单侧通风one-sided ventilation
依靠同一面墙上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0.6热压hot press
由于温差引起的室内外或管内外空气的压力差。
2.0.7风压wind pressure
风流经建筑物时,在其周围形成的静压与未受干扰的稳定气流静压的差值。
2.0.8通风量ventilation
单位时间内进人室内或从室内排出的空气量。
2.0.9换气次数air changes

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通风量与房间容积的比值。
2.0.10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
对与室内空气环境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给人员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成的影响程度的综合性述。空气质量的评价通常依据空气中某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2.0.11风速放大系数wind speed amplification factor
建筑物周围离地面1.5m处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
2.0.12自然通风路径natural ventilation path
经进风口进入室内的自然风气流通过房间由排风口流到室外所经过的路线。
2.0.13地道风air through tunnel
经过地道利用土壤蓄热特性进行预冷预热的空气。
2.0.14中和界neutral pressure level
建筑物内余压为零的水平面,也称中和面。
2.0.15平面单元分区通风模式plane unit partition mode
在建筑平面上均匀设置通风竖井,使得建筑一个平面内的各部分空间的通风围绕各自竖井而形成的通风区域划分模式。
2.0.16竖向单元式组合通风模式vertical unit type combined ventilation mode
通过设置双层玻璃幕墙或通风中庭等竖向联通措施,将建筑的若干楼层整合成一个通风单元,使得这些楼层的通风围绕竖向联通措施而形成的通风区域划分模式。
2.0.17空气龄air age
通风过程送入室内的空气通过某特定点时所需要的时间。
2.0.18正压☒positive pressure area
当风吹向和流经建筑时,由于撞击作用而使得其静压高于稳定气流区静压的区域称为正压区。
2.0.19动力阴影区dynamic shadow region
当风吹向和流经建筑物时,由于撞击作用,产生弯曲、跳跃和旋流现象,在屋顶,侧墙和背风侧形成的负压闭合循环气流区称为动力阴影区。

3基本规定
3.0.1建筑通风应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保证排除室内余热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
3.0.2在进行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时,必须收集建筑所在地的气象参数,并应结合功能布局、立面形态与外装饰、室内装修与室内环境参数、园林景观等相关要求,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建筑进行周边风环境分析和室内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3.0.3建筑的平、立、剖面设计,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3.0.4大型公共建筑应进行自然通风设计,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需求时,应进行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设计。
3.0.5自然通风宜优先采用热压通风:并在满足消防规定的前提下,与防排烟设施结合。
3.0.6当室外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时,应采用具备相应处理措施的复合通风。
3.0.7对室内有污染物排放的建筑,应采用有组织通风,并对排风进行净化处理。

4室外环境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4.1.2室外环境应结合室外气象参数设计,并合理组织引导空间的空气流动。
4.2规划布局
4.2.1宜结合项目所在地风向,利用地形、地貌和开敞空间进行通风廊道规划。
4.2.2场地规划应基于室外气象数据,分析场地内外的地形起伏变化、大型水体与植被、开敞空间及高大体量建、构筑物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4.2.3建筑总平面布局应衔接好外部的自然通风廊道,避免局部风速过大或通风不畅等二次风的不利影响。
4.2.4建筑总平面布局应满足自然通风的需求,并结合项目情况进行风环境分析。
4.2.5建筑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一90°角,同时应考虑可利用的春秋季风向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4.2.6建筑迎风面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4.2.7建筑的相互位置关系宜针对夏季主导风向采用平面错动、前低后高错动、前排建筑开洞或底部架空等方式,减少风影区对后面建筑通风的影响。

4.3风环境数值分析
4.3.1室外风环境分析应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风向、风速进行风环境数值分析,且应满足如下要求:
1计算区域: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模型面积/迎风面计区域截面积)小于4%;以目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在来流方向,建筑前方距离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2H,建筑后方到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6H。
2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
3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及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三个网格或者更高网格内。
4入口边界条件:入口速度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不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α取值如下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rrrrrrr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