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OCR带书签 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附条文说明).pdf
附件大小:5.65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匿名用户
分享时间:2022-12-28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JTG/TD21一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Highway Grade-separated Intersections
2014-08-29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09〕190号文《关于下达2009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的制定工作。
公路立体交叉是公路勘察设计的一个重要专业,为完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公路立体交叉设计,满足我国公路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编制工作遵循“立足国内现状,针对重点问题,体现当代水平,融人现代理念”的基本原则,以运行安全为主线,体现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吸收国内外公路立体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和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从控制要素、总体设计、方案设计、几何设计到工程改扩建设计的公路立体交叉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本细则共14章,即:1总则;2术语;3功能与分类;4控制要素;5总体设计;6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7匝道横断面;8匝道平纵面线形;9匝道超高与加宽;10连接部;11匝道端部平面交叉;12其他设施接入;13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14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本细则第1、2、3、5、6章由刘子剑起草,第4章由周荣贵起草,第7章由杜博英、俞永华起草,第8章由高宏起草,第9章由方靖起草,第10章由王宝起草,第11章由杨少伟起草,第12章由杨少伟、沈顺柳起草,第13章由胡盛起草,第14章由王小忠起草。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细则日常管理组,联系人:刘子剑(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A座,邮政编码:100097,电话:010-58930666,传真:010-58930288,电子邮箱:Liuz@checsc..com),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
1总则
1.0.1为规范公路立体交叉的设计,制定本细则。
1.0.2本细则适用于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及具有接人需求的其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设计。
1.0.3公路立体交叉应满足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设计应综合考虑社会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用地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等因素。
1.0.4公路立体交叉应在保证路网和交叉公路功能的前提下满足节点的交通转换功能。
1.0.5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设计应结合既有工程现状和新增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改扩建方案。
1.0.6公路立体交叉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主线main line
参与交叉的高速公路或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或在交叉中居主导地位的公路。
2.0.2被交叉公路minor cross highway
参与交叉的公路中除主线之外的其他公路。
2.0.3交叉公路cross highway
主线及被交叉公路的统称。
2.0.4节点highway network node
在路网系统中,两条及两条以上公路的交叉点。
2.0.5接入控制access control
对流人和流出主线的交通进行的控制。
2.0.6分离式立体交叉grade separation
交叉公路之间立体交叉但互,不连通的交叉。
2.0.7互通式立体交叉interchange
交叉公路之间立体交叉并相互连通的交叉。
2.0.8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service interchange
为地方交通提供接入和转换功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2.0.9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system interchange
为高速公路之间、高速公路与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或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提供连续、快速的交通转换功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2.0.10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composite interchange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利用辅助车道、集散道或匝道等相连接而形成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组合体。
2.0.11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interchange range
主线和被交叉公路受互通式立体交叉几何构造影响的路段。
2.0.12净距net distance
主线上两设施之间的净距离,包括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下一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隧道进口及隧道出口至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等之间的距离。
2.0.13匝道ramp
在互通式立体交叉中,交叉公路之间的连接道。
2.0.14出口匝道exit ramp
供车辆驶出主线的匝道。
2.0.15入口匝道entrance ramp
供车辆驶入主线的匝道。
2.0.16直连式匝道directional ramp
车辆按转弯方向直接驶出和驶入的匝道。右转弯时为右出右进;左转弯时为左出左进。
2.0.17半直连式匝道semi-directional ramp
车辆未按或未完全按转弯方向直接驶出或驶人的匝道。左转弯时为左出右进、右出左进或右出右进。
2.0.18基本路段basic segment
在交叉公路或匝道上,车辆运行不受分、合流和交织影响的路段。
2.0.19基本车道数basic number of lanes
根据设计通行能力分析确定的基本路段最少车道数。
2.0.20交通流线traffic stream line
单向交通流的运行线路。
2.0.21出人交通量exiting-entering volume流出和流人主线的交通量总和,即所有出口匝道和入口匝道交通量之和。
2.0.22加速车道acceleration lane
为来自低速车道的车辆加速并驶人高速车道而设置的附加车道。
2.0.23减速车道deceleration lane
为驶离高速车道的车辆减速并驶人低速车道而设置的附加车道。
2.0.24变速车道speed-change lane
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统称。
2.0.25辅助车道auxiliary lane
为出人主线车辆调整车速、车距、变换车道或为平衡车道等而平行设置于主线直行车道外侧的附加车道。
2.0.26集散道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
为隔离交织区、减少主线出人口数量而设置于主线外侧并与主线隔离的附加道路。
2.0.27鼻端gore nose
在分流或合流连接部,相邻路面边缘交汇形成的圆形端部。
2.0.28连接部connection
匝道与交叉公路之间、主线相互之间或匝道相互之间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分、合流车道连接路段及鼻端等。
2.0.29偏置值offset value
分流鼻端外侧与相邻车道边缘线之间应保证的路面最小宽度。
2.0.30偏置加宽值offset width value
为保证必要的偏置值,分流鼻端外侧与硬路肩外边缘线之间的加宽值。
2.0.31车道平衡lane balance
在分、合流连接部,每个方向的车道数保持连续或变化最小,使分、合流前后的车道数之间保持平衡关系。
2.0.32匝道端部平面交叉ramp terminal at-grade intersection匝道与交叉公路或匝道与匝道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
2.0.33渠化channelization
在平面交叉以交通岛及标线引导车辆行驶轨迹、减小冲突面积或减少冲突点的方式。
3功能与分类
3.1一般规定
3.1.1公路立体交叉应通过建立空间立体交叉形态,为交叉公路的直行交通提供连续流的运行条件。当公路立体交叉具有交通转换功能时,应通过设置匝道为交叉公路之间的交通转换提供运行条件。
3.1.2公路立体交叉的采用和类型选择,应根据节点在路网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确定,并应综合考虑交叉公路的等级、功能和接人控制要求等因素。
3.2分类
3.2.1公路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
3.2.2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分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和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种基本类型,并可根据交叉岔数、交叉形状、交叉方式和方向连通程度等按下列规定分类:
(略)
4控制要素
4.1一般规定
4.1.1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控制要素应包括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视距、交通量、服务水平和建筑限界等。
4.1.2
控制要素应作为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依据。
4.2设计车辆
4,2.1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应采用小客车、大型客车、铰接客车、载重汽车和铰接列车等作为设计车辆,交通量换算宜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4.2.2当有大量集装箱、重大装备和国防等运输需求时,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宜采用最大车辆作为验算车辆,对匝道和平面交叉转弯车道的圆曲线半径、加宽和视距等设计指标进行验算,当不满足最大车辆的通行要求时,应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调整。
4.3设计速度
4,3.1公路立体交叉范围内,交叉公路设计速度应采用基本路段的设计速度。当交叉公路在象限内转弯时,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与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m/h。
条文说明
在象限内转弯的交叉公路,如在三盆Y形枢纽互通式立体交义内转弯的交丈公路、在四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丈象限内转弯的主交通流线等。为保证基本车道的连续性,这些交通流线按交叉公路的延续路段设计,但其线形指标往往难以达到基本路段的标准,故本条规定其设计速度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固内可适当降低。
(略)
PDF书签目录:
JTG/T D21--2014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1
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的公告 4
前言 5
目 次 6
1 总则 9
2 术语 10
3 功能与分类 14
3.1一般规定 14
3.2分类 14
3.3功能与类型选择 15
4 控制要素 17
4.1一般规定 17
4.2设计车辆 17
4.3设计速度 17
4.4视距 19
4.5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20
4.6建筑限界 21
5 总体设计 24
5.1一般规定 24
5.2基础资料 25
5.3设置条件 25
5.4间距控制 26
5.5主线线形条件 31
5.6出口形式 33
5.7车道连续 33
5.8车道平衡 35
6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 38
6.1一般规定 38
6.2设计要点 38
6.3匝道形式 39
6.4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42
6.5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45
6.6特殊条件下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49
7 匝道横断面 52
7.1一般规定 52
7.2横断面组成与类型 52
7.3横断面类型的选用 54
8 匝道平纵面线形 56
8.1一般规定 56
8.2匝道平面 56
8.3匝道纵断面 57
8.4出口匝道 58
8.5人口匝道 61
8.6匝道收费广场 61
9 匝道超高与加宽 63
9.1一般规定 63
9.2横坡与超高 63
9.3超高过渡 65
9.4加宽 70
10 连接部 73
10.1一般规定 73
10.2变速车道 73
10.3主线相互分、合流 81
10.4匝道相互分、合流 85
10.5连续分、合流 89
10.6辅助车道 91
10.7集散道 94
10.8交织区 95
10.9鼻端构造 96
11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 100
11.1一般规定 100
11.2视距 100
11.3直行道路 102
11.4转弯车道 103
11.5被交叉公路侧平面交叉 104
11.6匝道平面交叉 109
12 其他设施接入 112
12.1一般规定 112
12.2服务区 112
12.3客运汽车停靠站 115
12.4停车区与观景台 118
12.5 U形转弯设施 118
13 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 120
13.1一般规定 120
13.2方案选择 120
13.3交叉公路 120
13.4跨线桥 122
14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125
14.1一般规定 125
14.2基础资料 125
14.3现状评价 126
14.4改扩建方案 127
14.5交通组织 130
本细则用词用语说明 132
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