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航空工业标准 HB5493-91 航空钢制件渗碳、碳氮共渗 渗层深度测定方法 1992一04一15发布 199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 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 航空钢制件渗碳、碳氮共渗渗层深度 HB5493-91 测定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航空钢制件渗碳、碳氮共渗渗层深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HB/Z159规定的航空产品渗碳、碳氮共渗钢制件渗层深度的检验. 2引用标准 HB/Z159航空用钢气体渗碳、碳氮共渗工艺说明书 HB5172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9451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3试样 试样应从渗碳或碳氮共渗零件上切取,允许采用与零件同牌号、同炉渗碳或碳氮共渗的试 样.测定面必须垂直于渗碳、碳氮共渗的工作表面或者近似工作表面(用维氏硬度法测量渗层 深度等于或小于0.3mm的薄渗层时除外). 4测定方法 渗层深度测量方法有维氏硬度测定法、高倍组织测定法、低倍组织测定法及断口测定法, 其中维氏硬度测定法是推荐方法和仲裁方法,低倍组织测定法和断口测定法仅用于炉前检验. 5维氏硬度测定方法 5.1渗碳和碳氮共渗有效硬化层深度(DC)大于0.3mm 并且经热处理至最终硬度值后离表 面三倍于有效硬化层处硬度小于50HV的零件,其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按下述方法进行. 对于离表面三倍于有效硬化层处硬度大于或等于450HV的零件,经有关各方协议确定有 效硬化层深度.可采用比550HV大的界限值(以25HV为一级)来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 5.1.1有效硬化层深度:一般规定渗碳或碳氮共渗淬火、回火后,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 550HV处的垂直距离.测定硬度所采用的试验力为9.807N.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各方协议,也可采用3.923N到49.030N范围的试验力或用表面洛氏 硬度计测量.洛氏硬度测定方法按HB5172执行. 有效硬化层深度用字母DC表示,单位用毫米,有效数字为小数点以后二位.若采用其它 航空航天工业部1992一04一15发布 1992-05-01实施 1 HB5493-91 试验力或界限值时,则应在字母DC后指明. 例如,DC49.03/575 表示采用9.03N的试验力测定,界限硬度值为575HV. 5.1.2测量有效硬化层深度应根据图纸要求,在指定的部位进行. 试样检测表面要求与硬度计试验台平行,并且经过磨光和抛光,在此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 施以避免检测表面的过热或边缘角度改变. 5.1.3硬度压痕应在指定的宽度(W)为1.5mm的范围内,沿与表面垂直的一条或多条平行 线上进行(见图1).两相邻压痕间的距离(S)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的2.5倍.从表面到各逐次 压痕中心之间的距离差应不超过0.1mm(例如d2一d1小于或等于0.1mm).测量表面到各压 痕的积累距离的精度为士25um 各压痕对角线的测量精度为士0.5um. 图上硬度压痕位置 除有关双方有特殊协议外,压痕一般应在9.807试验力下作出,并用放大400倍左右的 光学仪器测量.测量部位应经有关各方协商确定,并在磨抛过的检测面上两条带内进行.每个 部位测定结果应绘制一条相对于表面距离的硬度变化曲线. 根据上述绘制的每条曲线,分别测出从零件表面到硬度值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如果 这两个数值的差小于或等于0.1mm 则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有效硬化层深度;如果差值大于 0.1mm 则应重复试验,直到确认试验没有问题后,如实给出试验数值. 5.1.4当有效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