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11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原理与应用 杨庆彭水臻著 当科学业版社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1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杨庆彭永臻编著 科学出版社 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原理,介绍了SBR工艺的 实际应用情况,同时,还详细探讨了SBR法及其衍生工艺的基本原理与 发展沿革、关键设备及其功能、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配加了工程实 例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环境微生物等专业科技 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曲久辉,任南琪,彭永臻,等编著,一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1 ISBN 978-7-03-051235-2 1.①水.I.①曲.②任③彭I.①水处理IV.①TU99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5492号 责任编辑:朱丽沈晓晶/贵任校对:张怡君 责任印制:钱玉芬/封面设计:陈敬 辞华出层社出版 北京东黄城视北街16号 邮放编码:100717 .sciencep. 此京京华观彩印制有限公司司 科学出版社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 藏书 * 2017年1月第一版开本:B5(720×100 2017年1月第一次印刷印张:281/4 字数:557000 定价:3980.00元(全25册)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污水排放量日益 增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对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的“量”提高要求的 同时,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的“质”的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建污水处理厂需 要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同时老厂进行升级改造的要求也日趋迫切.
序批式活性污泥(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法是一种间歇式运行的活性污 泥法污水处理工艺.
由于它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方式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 可控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小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首选处理工艺.
目前,国 内40%左右的中小城镇污水和20%左右的工业废水处理都采用SBR法.
但目前我 国的SBR工艺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着能耗高、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等缺点.
同时, 国内尚没有一本论著系统地介绍SBR工艺的设备、设计方法和应用情况.
因此出 版一本关于SBR工艺运行、管理、控制、优化和设计方面的专著很有必要.
多年来作者长期致力于SBR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围绕着SBR法的基础研究、 技术研发、设备集成、推广应用等开展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 的科研项目.
2009年,作者及其团队主持的项目“SBR法污水处理工艺与设备及 实时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本书是结合获奖项目及完成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以及国家“863”项 目等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
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使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基本理论水平、理解SBR工 艺,掌握SBR工艺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科研人员能够对SBR 工艺的研究现状、前沿和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SBR法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沿革,由污水处理技术的 发展引出SBR法,介绍了SBR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沿革,并对SBR工艺的基本原 理、流程、运行模式、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第2章SBR法的关键设备及其功能, 介绍了SBR工艺目前广泛应用的反应器构型、关键设备和附属设备,重点介绍了 各种水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情况.
第3章SBR工艺设计,详细介绍了SBR 工艺的3种设计方法,说明了设计方法的选择依据、厂址的选择和整体布置等方 面的内容.
第4章SBR法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主 要介绍了SBR法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包括SBR工艺在国内城市污水 处理厂的应用情况,在本章中还分类别总结了SBR工艺在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工程
ii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中的应用情况,以及SBR工艺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第5章SBR法各种衍生工艺 的原理及应用,选取了10种应用较为广泛的SBR衍生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具体包括ICEAS工艺、CASS工艺、两段SBR工艺(TSSBR)、DAT-IAT工艺、 UNITANK工艺、MSBR工艺、序批式生物膜工艺技术(SBBR)、厌氧SBR工艺 (ASBR)、Unifed及其他衍生工艺.
主要介绍了各种衍生工艺的基本操作流程、工 艺特点和应用情况.
第6章SBR法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调试与运行管理,介绍了 SBR工艺的工程施工方法,SBR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与调试方法以及常见故 障和处理方案.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以期为SBR工艺在更多污水处理厂中广泛 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经验和科技支撑.
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杨庆博士和彭永臻教授编著,学术 骨干张晶倩、刘秀红、王赛、李凌云、张静蓉、刘牡、唐旭光、马娟、王丽、黄 惠君、李论、王燕、巩有奎、王中玮参加了相关课题研究并参与了著作的部分编 辑校对与图表绘制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多年来,本课题的4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 究生先后直接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为本书的出版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住建部、北京市科学技术 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等单位与部门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和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于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