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布局规划分类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口吴晏家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区县村布局规划为实践,探索构建村布局规划分类体系,从区位条件、 自然票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4个本底和生态保护、地质安金2个底线对区县城内行政村 进行分析,快速准确获取各村主要特征,并进行意见征求、修正,最终得出各行政村分类,分 类型、分重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村布局规划:分类体系;乡村振兴 1引言 我国村庄格局通常无规划,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发展缓慢, 甚至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 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人,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9年1月,中央 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 [2019]1号),提出“力争到2019年底,基本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村 庄分类;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
2019年3 月,重庆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村布局规划的通知》, 要求各区县完成区县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任务,明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 搬迁缴并类等村分类,科学有序引导村规划编制,促进乡村振兴.
在学术研究方面,1996年,MusisiNkambwe等人调查了城乡边缘的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提出要解决城市无限扩张的问题就要实现对城乡边缘土地的商品化.2000年,FredLerise对坦 桑尼亚历年所做的村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村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才能更加有效地 指导村民生产生活,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
曹大贵、杨山等人研究了村庄合并规划,指出其有 利于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刘传江通过对城镇分层次和等级 划分的方法,得出了自下面上和自上而下的自发性村庄合并方式.
2015年,间海、许珊珊等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了应用强化分类管理的思维,对自然村庄现状进行分类管理.
可 以看出,我国的村布局规划越来越强调精细化,对村的分类也更加科学化.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村布局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较少,而村类型的划分是村 布局规划的基本要求.
通常,一个区县涉及的行政村有上百个甚至更多,如何高效率获得各村 本底特征,从面科学合理地对行政村进行分类是开展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 288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net
第五编乡村振兴规划与发展 点.
本文从做好基础工作,从区位条件、自然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4个本底和生态保护、 地质安全2个底线建立村布局规划分类体系,科学合理地对行政村进行分类.
2村布局规划分类体系构建 区县域村布局规划,是指以整个区县域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研究分析,制定出 合理的村布局和村规模,确定各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模式.
根据要求,将村庄分为集豪提升类、 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同时留出待定类村庄,留作观察和论证,本文分别就 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构建指标体系,并且对各个指标对该 分类作用为正向/负向影响做出规定,设立打分及权重.
影响城镇化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和城乡发展5个方面,因此从这5个 方面人手,选取共计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表1),将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划人集聚提升类型乡村.
表1集聚提升型村特征分析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向的目标类型 1 空间区位条件 是否申心村 集聚提升(正) 2 村内过境的国省县乡等级公路类型数量 集莱提升(正) 区位条件 村内过境的国省县乡等级公路最高等级 集聚提升(正) 交通通达条件 至主城区(建成区边界/渝中区)和区 城郊融合(正) 集聚提升(正) 县城区的行车时间 搬迁撤并(反) 村级道路路网密度 集聚提升(正) 6 平均海拔/村内占比最高的海拔区间 搬迁撤并(正) (以100米为区间分隔) 集聚提升(不定) 7 平均坡度 搬迁撒并(正) 集聚提升(反) 地形地貌 8 坡度大于25范围的面积占村城面积比 搬迁撒并(正) 集聚提升(反) 9 自然豪赋 50米X50米格网起伏度大于10米的面 搬迁撒井(正) 积占村城面积比 集聚提升(反) 10 林地面积占比 集聚提升(反) 11 林田潮草 森林覆盖率 集聚提升(反) 12 “耕地园地”面积占比 集聚提升(正) 13 河湖库塘水面面积占比 集聚提升(正) 14 特色资源 自然景观观赏点的数量 集聚提升(正) 15 农林景观观赏点的面积 集聚提升(正) 289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net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续表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向的目标类型 16 户籍人口 集聚提升(正) 搬迁撤并(反) 17 营住人口 集聚提升(正) 搬迁撤并(反) 18 人口发展状况 营住人口密度 集聚提升(正) 搬迁撒并(反) 19 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搬迁撒并(正) 集聚提升(反) 20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占比 集豪提升(反) 21 经济社会 村内总产值 集聚提升(正) 22 人均总产值 集聚提升(正) 23 三次产业结构 集聚提升(正) 24 农村人均纯收人 集聚提升(正) 25 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特色农产品种类数量 集聚提升(正) 26 特色农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是否标 志/认证产品种类 集聚提升(正) 27 乡村旅游项目年接待人次 集聚提升(正) 28 乡村旅游项目年接待产值 集聚提升(正) 29 是否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布局村 集聚提升(正) 30 是否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 特色保护(正) 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集聚提升(正) 31 是否留存有区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32 文化历史资源 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数量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33 重要历史人物数量 特色保护(正) 历史人文 集聚提升(正) 34 可挖据、可考证的历史事件/人物数量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35 有无体现民风民俗的志怪传说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36 人文发展基础 有无初步成型的文化旅游景点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37 初步成型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人次 特色保护(正) 集聚提升(正) 290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net
第五编乡村振兴规划与发展 续表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向的目标类型 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大约)占村城面积 38 比(根据各区县地灾隐患点详情表中写 搬迁撤并(正) 明的隐患影响范围面积或灾害体积换算 集廉提升(反) 个平均值) 地质安全 地质灾害 39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面积占比 搬迁撤并(正) 集案提升(反) 地质灾害隐患影响人数占户籍人口比例 搬迁撤并(正) 40 (地灾隐患点详情表中有数据) 集聚提升(反) 城郊融合类村包括城镇近郊空间紧邻且通行便捷的村,因此重点通过区位条件中交通区位、 空间区位对区县城各行政村进行城郊融合条件分析评价(表2).
表2城郊融合型村特征分析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向的目标类型 1 空间区位条件 与城市、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关系 城郊融合(正) 搬迁撤并(反) 区位条件 至主城区(建成区边界/渝中区)和区 城郊融合(正) 2 交通通达条件 县城区的行车时间 集案提升(正) 搬迁撒并(反) 选取历史人文因素中8个三级指标因子,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村划人特色保护型乡村,把是否为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硬性指标,直接列人特色保护类型(表3).
表3特色保护型村特征分析指标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闻值设置 是否历史文化名村、传 根据国家权或分级(国家级10分、市级8分、区 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 县级6分)设置分级阔值,有特色保护打分高,同 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 时集聚提升(乡村旅游)打分也稍高,无则本项均 村 设置0分.
历 也可考虑作为符色保护的硬性指标 2 史 文化历史资源 是否暂存有区级及以上 国家级10分、市级8分、区县级6分,未定级4 人 文物保护单位 分 文 3 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分 10处以上10分,6~9处8分,3~5处3分,1~2 布数量 处2分,0处0分 4 重要历史人物数量 2人及以上10分,1~2人6分,无则0分 5 可挖据、可考证的历史 事件/人物数量 同上 291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net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续表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闻值设置 6 有无体现民风民备的志 根据其丰富程度、与乡村旅游结合可行性设置分级 历 怪传说 阔值 7 史 人文发展基础 有无初步成型的文化旅 人 醇最点 根据其成型情况、文化深远情况设置分级阔值 文 8 初步成型的文化旅游景 1 根据各村同类型指标的横向对比实际情况设置分级 点年接待人次 阔值 选取区位条件、自然票赋、经济社会、生态保护、地质安全、重大项目建设等6个一级指 标因素、19个三级指标因子,将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 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确定为搬迁撒并类型村(表4).
表4迁摧并型村特征分析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向的目标类型 1 空间区位条件 与城市、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关系 城郊融合 搬迁撒并 区位条件 至主城区(建成区边界/渝中区)和区县 城郊融合(正) 2 交通通达条件 城区的行车时间 集聚提升(正) 搬迁撒井(反) 搬迁撤并(正) 3 坡度大于25*范围的面积占村城面积比 集聚提升(反) 自然察赋 地形地貌 50米X50米格网起伏度大于10米的面积 搬迁撤并(正) 4 占村城面积比 集聚提升(反) 5 常住人口 集聚提升(正) 搬迁撒并(反) 6 常住人口密度 集聚提升(正) 经济社会 人口发展状况 搬迁撤并(反) 7 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搬迁撒并(正) 集聚提升(反) 8 人口净流出占比 搬迁撤并(正) 9 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占比 搬迁撤并(正) 10 生态保护 生态敏感管制 涉及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占比(综合计算时 与风税景观保护管制合并计算) 搬迁撤并(正) 11 保护动植物种类数量 搬迁撤并(正) 292 (C)1994-202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