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册:勘察、设计) 中建三局西北公司 (2023)
目录 一、项目勘察 1.现场踏勘选址 2.踏勘后续工作. 3.地质勘测... 3.1地勘内容及要求. 3.2地勘成果.. 二、项目设计, 1.术语和符号. 3 1.1术语.. .3 1.2符号 .5 2.设计流程 6 3.总述. 9 4.站址选择, 11 5.太阳能资源分析.
14 6.接入系统, 17 7.光伏发电系统.. 20 7.1综述 20 7.2主要设备选择. ..22 7.3光伏方阵 .25 7.4光伏支架 .28 7.5跟踪系统.. ..35 7.6发电量计算. .37 8.站区布置 8.1综述. .39 8.2站区总平面布置 ..39 8.3光伏方阵布置.. ...4.2 8.4站区安全防护设施. 45 9.电气..... 47 9.1变压器. ..47 9.2电气主接线. ..48 9.3站用电系统 ..49 9.4配电装置... ..50 9.5无功补偿装置 .50 9.7监控系统. ...52 9.8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55 9.9电线电缆选择与敷设. .55 10.建筑与结构.. ..57 10.1建筑 .57 10.2结构. 58 11.给排水、暖通与空调... 三、常见设备、技术方案选型.
61 1.逆变器选型 61 2.汇流箱选型 63
3.支架形式选择 65 4.支架基础选择 66 四、项目策划. 67 1.策划案例参考 67
一、项目勘察 1.现场踏勘选址 项目开发人员获取项目信息并进行初步沟通后,应先去现场踏勘并收集进一 步信息.
现场选址工作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步: 表1.1选址工作步骤 步骤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说明 与业主进行简单的沟通 了解项目厂址的地点等情况 了解当地相关光伏政策 是否能拿到备案规模指标,是否有补 贴 第一步 准备工作 室内的宏观选址 场址地貌、资源概况,收益概况 准备软硬件(可选) GPS Google 地球,坐标转换软件, CAD、无人机等 山体的山势走向 东西走向,附近无其他山体遮挡 坡度大于30度的一般不 太陡时施工、后期运维、水土保持都 第二步 现场踏勘工作 考虑 有难度 基本地址条件 有一定土层厚度 场址范围、场内地址 全面观察、避免场有冲沟、敏感物 确定场址面积 利用Google 地球 第三步 踏勘后续工作 确定接入的变电站 电压等级、容量、距离 确定场址地类 拜访国土、林业,避免场址不可用 2.踏勘后续工作 1、确定厂址面积 将现场打的点在Google地球上大致落一下,看一下这个范围内场址内及其 周围的卫星照片,同时测一下面积,大概估计一下可以做的容量.
一般50~100MWp 是一个比较好的规模,也就是13km”.
备注:平均1兆瓦电站装机容量需要安装面积约30-40亩(2万㎡),对于 不同纬度条件下1M电站装机容量需要的占地面积(估算)如下图所示: 表2.1占地面积估算表 纬度 20~30° 30~40° 40~50° 占地面积(亩) 2028 28~37 37~51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1.33~1.87 1.87~2.47 2.47~3.4 对于非常平坦、地形简单的可暂时按50MW/平方千米估算光伏电站装机容
量.
2、确定接入的变电站 根据场址面积大致估计出规模以后,计算要用多大的电压等级送出.
调查一 下,距离项目场址最近的升压变电站电压等级、容量、是否有间隔,最好能拿到 该变电站的电气一次图,确定一下是否有剩余容量可以接.
如果可以间隔接入距 离又相对合适,则视为理想接入方案,如果距离太远,输送线路成本过高,可考 虑I接,方案的可行性要与地/市级电网公司进行咨询.
3.地质勘测 3.1地勘内容及要求 1、光伏场区部分 光伏场区根据组件布置做地质详勘,开关站根据面积做地质详勘.
以满足光 伏电站设计、施工经验及需求为准.
场区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应包含如下数据:含水量WO、重力密度、 千重度d、孔隙比e、饱和度Sr、液限TL、塑限WP、液性指数工、塑性指数、 粘聚力C、内摩擦角、压缩系数a1~2、压宿模量ES、重型动力触探修正击数、 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回弹模量、基准基床系数、剪切波速白松比等.
如场地 土层具有湿陷性,应提供湿陷系数和自重湿陷系数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土壤电 阻率、岩士主要参数的分析选用、湿陷性评价、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2、升压站部分 应做以下分析和评价内容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应包含如下数据:重力 密度、千重度yd、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
地基十工程性质评价、土壤电阻率、 湿陷性评价、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等.
3.2地勘成果 项目场址地质详勘报告应包括以下技术内容: 1、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震情况.
提供为光伏场区设计所需的地形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和特征.
地层的成因类 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分带、岩土层接触面特性等.
上的 成因类型、物质组成、层次结构、分布规律、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均匀性及其物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