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柑橘 一、适用范围 本定额适用于柑橘种植区开展农业用水总量配置、水资 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节水评价和灌溉排水工程规划与设 计等工作,也用于指导地方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和修订.
二、词语解释 1.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规定位置和规定水文年型下核定 的某种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
2.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是指根据灌区现状水平,在规定 水文年型,满足区域用水供需平衡,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 斗口、小型灌区渠首、并灌区并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 量.
3.灌溉用水定额先进值是指按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 准》,采取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 等节水灌溉方式,在规定水文年型,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 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 量.
4.净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备耕期及作物全生育期内,未 计入渠系输水和田间灌水损失的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溉水量.
5.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 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6.渠道防渗是指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7.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 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改进地面灌溉的方 法,也称管灌.
8.喷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 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9.微灌是指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 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 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10.地面灌溉是指采用沟、等地面设施,对作物进行灌 水的方式.
11.改进地面灌溉是指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 用率的沟、睦、格田灌溉技术.
三、灌溉用水定额分区 1.本定额分区分为二级.
一级分区与水资源规划、灌溉 规划分区相协调:二级分区综合考虑各省农业灌溉分区确定.
2.本定额一级分区为3个分区,包括东南沿海区、长江 中下游区、西南区.
3.本定额二级分区为49个分区,包括10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
本定额分区所含区域情况详见附录.
四、灌溉用水定额 全国各分区柑橘灌溉用水定额见附表.
五、计算方法
1.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由净用水定额和现状大中型灌区 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口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
m通用=m/n4 式中: m通用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单位为m/亩; m*-净用水定额,单位为m/亩; n-按大中型灌区现状斗口以下灌溉水利用 系数、地表水小型灌区或井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进行综 合确定;如果没有大中型灌区斗口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可 参照地表水小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进行综合确定.
2.灌溉用水定额先进值由净用水定额和《节水灌溉工程 技术标准》规定相应节水灌溉技术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最低值 计算确定.
(1)渠道防渗输水灌溉方式下用水定额 m渠道防涨=m/0.70 (2)管道输水灌溉方式下用水定额 m管准=m/0.80 (3)喷灌用水定额 m喷源=m/0.80 (4)微灌用水定额 m激湿=m/0.85
附表 全国柑橘灌涨用水定额表 单位:m/亩 50%水文年 75%水文年 一级分区 范围 二级分区 先进值 先进值 通用值 渠道防 管道输 喷灌 微灌 通用值 渠道防 管道输 渗灌涨 水灌溉 渗灌溉 水灌溉 喷灌 微灌 粤西雷州半岛台地蓄井 570 426 373 373 351 区 89 511 447 447 421 粤西沿海丘陵平原蓄引 266 199 174 1 164 396 区 296 259 259 244 粤北和粤西北山区丘陵 引蓄区 183 137 120 120 113 255 191 167 167 157 广东 粤中珠江三角洲平原蓄 引提区 236 176 154 154 145 330 247 216 216 203 东南 沿海区 粤东和粤东北丘陵山区 蓄引分区 245 183 160 160 151 342 256 224 224 211 粤东沿海湖汕平原蓄引 分区 250 187 164 91 154 336 251 220 220 207 桂东区 428 305 267 267 251 555 395 345 345 325 桂西区 470 334 293 293 275 605 431 377 377 355 广西 桂中区 373 266 232 232 219 509 362 317 317 298 桂南区 370 263 230 230 217 514 366 320 320 301 桂北区 542 386 338 338 318 696 495 433 433 80
附表(续) 全国柑橘灌激用水定额表 单位:m/亩 50%水文年 75%水文年 一级分区 范围 二级分区 先进值 先进值 通用值 渠道防 管道输 喷灌 微灌 通用值 渠道防 管道输 渗灌溉 水灌涨 水灌溉 喷灌 微灌 福建 1丘陵山地湿润区 46 36 31 31 29 55 43 38 38 35 Ⅱ沿海平原湿润区 55 43 38 35 64 50 44 44 41 东南沿海 浙北平原区 20 18 15 15 14 131 115 100 100 94 区 Ⅱ浙东沿海平原区 20 18 15 15 14 126 110 97 97 91 浙江 Ⅲ山区 20 18 15 15 14 142 124 109 109 102 IV海岛地区 20 18 15 15 14 120 105 92 92 87 V浙中丘陵盆地区 20 18 15 15 14 137 120 105 105 99 1鄂西北山区(北片) 187 146 128 128 120 231 180 158 158 148 ⅡI鄂西北山区(南片) 112 87 76 76 72 141 110 96 96 91 m鄂西南山区(北片) 106 83 73 73 68 147 114 100 100 94 IV鄂西南山区(南片) 37 29 25 25 24 61 47 41 41 39 湖北 V鄂北岗地 123 96 84 84 79 172 134 118 118 111 长江中下 VI鄂中丘陵区 141 110 96 96 91 185 144 126 126 119 游区 VII江汉平原区 95 74 65 65 61 143 111 98 98 92 Vm鄂东北山丘区 99 77 89 68 64 145 113 99 99 93 IX鄂东沿江平原 75 59 51 51 48 112 87 76 76 72 X鄂东南山丘区 59 46 40 40 38 86 67 59 59 55 湘西北山区 107 80 70 70 66 167 124 109 109 102 湘西南山丘区 142 106 93 93 87 213 159 139 139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