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发(2005)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 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 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加 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 产日”.
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 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 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 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 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 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 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品,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现宝.
保 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 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 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不少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文
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 还没有得到有效退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 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 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
因此,加强文化遗产 保护刻不容缓.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 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 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加强管理”的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 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 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 重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10 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 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 动.
三、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切实做好文物调查研究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
加 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并依法登记、建档.
在认真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类制定文 物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世界文化遗产、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编制,报国务 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 行跟踪监测,检查落实.
要及时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
带,设立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
其他 不可移动文物也要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
坚决避 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特别是将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 违法行为.
(二)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 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
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 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 保护措施以后方可实施.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 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
(三)切实抓好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实施一批文物保护 重点工程,排除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
实施保护工程必须 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
要对文物“复 建”进行严格限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切实用到对重要文物、特别是重大濒危 文物的保护项目上.
严格工程管理,落实文物保护工程队伍资质制度,完善从业 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文物保护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
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 村镇)的申报、评审工作.
已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地方人民政府 要认真制定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 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 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
相关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建立公示制 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 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历史文化名城(街 区、村镇)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应当依法取消其称号,并追 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
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加强对藏品的登 记、建档和安全管理,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追究责任制.
实施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 存环境达标建设,加大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
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充分 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作用.
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博物馆队伍素质.
坚 持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减、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六)清理整顿文物流通市场.
加强对文物市场的调控和监督管理,依法严格
把握文物流通市场准入条件,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确保文物市场 健康发展.
依法加强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的审核备案工作 坚决取缔非法文物市场,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严格执行文物出入境审核、监管制度,加强鉴定机构队伍建设,严防珍贵文物流 失.
加强国际合作,对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要坚决依法追索.
四、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 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3年内全 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三)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 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 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
对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 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 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
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 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五、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
要建立健全文化 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
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 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 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 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
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 方性法规.
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
要严格依照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 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 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 责任.
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
因 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 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
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 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 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 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 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认真举办“文化遗产 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 遗产保护意识.
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 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 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 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研究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