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处理 钢结构事故 雷宏刚编著 GANGJIEGOUSHIGU JFENXTYUCHUL 中国建材工生出版社
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 雷宏刚编著 中国建材工生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雷宏刚编著.一北京:中国 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3 ISBN 7 - 80159 - 386 - 3 I.钢..Ⅱ.雷..Ⅲ.①钢结构-建筑工程-工 程事故-事故分析②钢结构-建筑工程-工程事故-处 理IV.TU7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17368号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钢结构工程事故的相关知识,重点论述了钢结构的缺陷和钢结 构的材料事故、变形事故、脆性断裂事故、疲劳破坏事故、失稳事故、腐蚀事故及 火灾事故,并在钢结构事故类型和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闸述了钢结构的鉴 定及加固技术.
本书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工程的实用性,图文并茂,大量的国内外 典型事故实例分析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钢结构教学、科研、设计、制作、施工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 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 雷宏刚编著 中国建村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邮编10083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售 北京鑫正大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14字数:324千字 2003年3月第一版2003年7月第二次印刷 印数:3001-5000册定价:28.00元 ISBN 7-80159-386-3/TU 185
序 结构的意外失效事故,轻则造成重大财产损失,重则危害宝贵的生命,应该花大力 气加以防止.
虽然意外事故具有随机性,并不存在万无一失的绝对可靠的结构,但我们 必须把出现事故的概率压缩到可以接受的最小范围之内.
钢结构因其材料强度高,匀质性、塑性和暂性都好,又因在工厂用机械化手段制造 面精度高,是公认的性能优良的结构.
它的事数概率本应比较低.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 此,各类钢结构事故时有所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结构的应 用很长时期受到限制,致使大量设计和施工人员很少有机会接触钢结构工程,从而对它 缺乏了解,更缺少经验.
为了迎接钢结构大量应用的新时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钢结构工程建设队伍成了当 务之急.
为此,除了创造条件普及钢结构性能和设计原理的知识并传播成功的经验外, 也需要使有关人员了解发生过的事故,从中吸取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 要求我们从失败中正确吸取教训,知道如何避免重蹈覆缴.
前苏联古比雪夫水泥厂 1959年和1960年连续两次出现同样的屋架場落事故,正是由于没有从第一次事故中找 到真正的原因.
因此,了解酸成事故的各种可能因素,获得分析和防止事故的能力,也 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有的业务素质的一个方面.
本书作者积多年辛勤劳动写成的《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一书可以说是应运而 生,填补了当前的空白.
书中收集了广泛的事故案例,门类齐全,分析细致清断,“前 车之鉴”为我们提供了失败的教训.
对从事钢结构工程的人员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研读 的好书:对还在学习阶段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一本结构工程综合性的好教 材.
陈绍蓄 2003年2月7日
前言 钢结构作为一种承重结构,由于其自重轻、强度高、塑性及韧性好、抗震性能优 越、工业装配化程度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造型美观等众多优点,深受国内外建筑师 和结构工程师的青,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建筑领域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势和无穷的魅 力.
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钢结构作为一种绿色建筑更符合时代的潮 流.
因此,可以断官:21世纪是钢结构的世纪!
我国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 至今,在国家一系列鼓励用钢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钢结构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当我们回顾钢结构的巨大成就,展望其美好未来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各类钢结构 事故频繁发生,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在“9.11”事件中麦然倒場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 目,惨痛的教训让全世界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认识到开展钢结构事故分析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建筑工程事故的书籍,但大都侧重于传统的砖混 结构和钢能混凝土结构,至今尚无一本系统论述钢结构事故的专著.
我国的广大工程技 术人员对钢结构相对陌生,缺乏设计与施工经验,国内相关的又很少.
因此,大 规模的钢结构兴建也同时预示着事故概率的增加.
另外,笔者在十几年的钢结构教学生 涯中深刻体会到学生理解和掌握钢结构事故概念的必要性.
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 在.
本书共分十二章,系统地论述了钢结构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处理、可靠性 鉴定以及加固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并注重实用性.
虽然本书的完成花费了笔者多年的心血,几易其稿,但由于时间、水平及资料所限, 书中会存在不少的缺憾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真诚地感谢全国许多单位和同行朋友们提供的宝贵资料和大力支持,感谢 秦纪平、史志强、李宇、赵胃、闫亚杰、毕朝锐、刘丽君、樊长林、刁鹏展、宋晨雪等 研究生在本书稿的打印、插图和校对中付出的辛勤汗水!
雷宏刚 2002年12月25日于太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