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仕基、周因-某8度区超高层办公楼结构敏感性分析.pdf

pdf,严仕基,周因,度区,超高层,学术文献
文档页数:6
文档大小:645.87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学术文献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某8度区超高层办公楼结构敏感性分析 严仕基周因 (1广州潮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510655)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框架梁截面及设置加强层等因素对某8度区框架-核心简结构体系超高层办公楼整体刚度 的分析与比较,以确定所采用结构方案的工作实例进行总结,以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框架-核心简结构,敏感性分析,超高层办公楼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昆明市北京路,为集商业、餐饮、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设3层地下室,底板面 标高为-14.9m:地面以上53层,下部设5层裙楼,裙楼层高为5.1m~6m,标准层层高为4.2m,总 建筑面积126560.42m²:建筑总高度234.7m,属乙类超高层建筑.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体系.

其建筑设计效果如图1所示,典型楼层的建筑平面见图1、图2.

根据规范2,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 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高度为超B级: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场地类别为 II类,基本风压按规范为0.30kN/m² 5- Sl- 图1建筑效果图 图2典型标准层建筑平面 2结构布置与选型 2.1结构体系 本工程由于高宽比不大、核心筒尺寸足够大,经对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 等类型,最终采用技术成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结构受力体系由外框架核心筒组成.

为配合建筑平面功能及立面造型的需要,沿建筑外围共布 置了16根框架圆柱,其中第23层及以下为型钢混凝土柱,23层以上为钢筋混凝土柱,框架柱直径 由底部的1600mm渐变至顶部的1400mm:中部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沿建筑全高连续贯通布置,核心 简周边剪力墙厚度由底部的1300mm(X向)、1200mm(Y向)渐变至顶部的500mm(X向)、400mm(Y向).

外框柱与核心筒共同构成两道抗震防线,提供结构必要的重力荷载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详见图3.

水平荷载产生的剪力和倾覆弯矩由外框架和核心筒二道防线共同承受,其中核心筒承担了大部分剪 作者箕介:严仕基(19702-),男高级工程师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力和弯矩.

墙柱砼等级为:底层~24层采用C60,25层~35层采用C55 36层以上采用C50:楼盖 砼等级均为C30.

图3结构体系组成示意 2.2结构敏感性对比 为分析不同框架梁截面以及设置加强层等因素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程度,对可能采用的不同 结构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如下: 2.2.1A方案 普通钢筋混凝土外框架核心筒结构方案,主要框架梁断面采用600mm×700mm,与外框柱相接 梁端部根据刚度要求及施工要求加宽至1000mm,周边框架梁断面采用400mmX1000mm,以提供较大的 Y向刚度和抗扭刚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满足规范位移角限值要求,位移、周期分别为(X向 1/564,Y向1/536)及(T1=5.57,T2=5.50,T3=4.10).

典型标准层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图4A方案典型结构层平面布置图 2.2.2B方案 带加强层及梁刚接的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在A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楼高2/3处(41层) 避难层设置加强层(共设置2福Y向伸臂桁架),以分析加强层对结构的敏感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 方案能满足规范位移角限值要求,位移、周期分别为(X向1/565,Y向1/543)及(T1=5.55,T2=5.50, T3=4.10).

典型标准层的平面布置如图5所示.

2.2.3C方案 在A方案的基础上,略减小框架梁截面至450mmX700mm,以分析结构对标准层框架梁截面变化 的敏感度.

分析表明,该方案未能满足规范位移角限值要求(X向1/550,Y向1/521)、(T1=5.61,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T2=5.49,T3=4.14).

典型标准层的平面布置如图6所示.

伸胃柿架 图5B方案典型结构层平面布置图 图6C方案典型结构层平面布置图 2.2.4D方案 加强层(在核心筒两侧设置2福Y向伸臂桁架),与核心筒连接的框架梁保持刚接,并略减小框架梁 截面至450mmX700mm,以分析同时设加强层,并减少标准层框架梁截面后结构受力特性的变化.

分 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满足规范位移角限值要求,位移、周期分别为(X向1/568,Y向1/537)及 (T1=5.60,T2=5.48,T3=4.11).

典型标准层的平面布置如图7所示.

伸胃桁架 图7D方案其型结构层平面布置图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2.2.5计算结果对比 方案A、B、C、D的各层框架以及核心筒的剪力、位移角、梁端弯矩等主要计算结果如表1.

表1各层框架以及核心筒的主要计算结果 A B C 梁截面600X700 梁截面600X700 梁截面减少为 梁截面减少为 主要特点 无加强层 设加强层 500X700 500X700 本报告选用模型 无加强层 设加强层 位移角 (X. Y) 1/564 1/536 1/565 1/543 1/567 1/525 1/568 1/537 主要梁端弯矩 (kN n) (外福 (2033 1977 1816) : (2000 1883 1678) ; (1697 1715 1639) ; (1653 1592 1456) : 15F 30F 45F) (1551 1627 1521) (1543 1601 1479) (974 1391 1347) (959 1354 1287) (内福 15F 30F 45F) 2.2.5.1A方案与B方案的对比(Y向) 表2A模型与B模型的对比(Y向) A模型1/536()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B模型1/543() B模型() B模型() B模型() B模型() B模型() 位移角 地震剪力比 框架柱 梁端弯矩(外福) 梁端弯矩(内程) 柱剪力 核心筒剪力 从图上观察可知: 1.设加强层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减少,B模型较A模型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少了1.3%.

2.由于存在加强层,可以观察到在加强层处刚度有突变,剪力有突变.

2.2.5.2A方案与C方案的对比(Y向) 从图中观察可知: 1.减少标准层框架梁截面,使结构刚度减少位移增大,C模型较A模型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加了2.0%.

2.减少标准层框架梁截面,对标准层框架梁梁端弯矩影响较大,“C模型”较“A模型”标准层框架 梁梁端弯矩减少了16%.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表3A模型与C模型的对比(Y向) A模型1/536()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C模型1/525() C模型() C模型() C模型() C模型() C模型() 位移角 框架柱 地震剪力比 梁端弯矩(外福) 梁端弯矩(内) 柱剪力 核心筒剪力 2.2.5.3A方案与D方案的对比(Y向) 表4 A模型与D模型的对比(Y向) A模型1/536()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A模型() D模型1/537() D模型() D模型() D模型() D模型() D模型() 位移角 框架柱 地震剪力比 梁端弯矩(外福) 梁端弯矩(内程) 柱剪力 核心筒剪力 从图上观察可知: 1.同时采用加强层,并减少标准层框架梁梁截面,结构的最大位移角基本不变.

D模型为1/536,A 模型为1/537.

2.由于存在加强层,可以观察到在加强层处刚度有突变,剪力有突变.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