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广州琶洲某超高层办公楼的加强层选型分析 姚永革 (广州输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S10556) 提要:为确定广州琶洲某230米超高层办公楼加强层的最佳布置方案,分别对加强层的竖向位置和数量、 加强构件的平面布局、伸臂桁架(大梁)和腰析架(大梁)的结构形式,以及框架柱截面不同时对结构侧向刚 度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了最优方案.
关键词:超高层办公楼:加强层敏感性分析 1项目概况 项目为1幢超高层办公楼,位于广州市琶洲新港东路148号地段.
建筑用地面积为12636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2997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面积为99418平方米,地下部分面积为23579 平方米.
设3层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14.4m:地面以上54层,标准层层高为4.1m,室外地面 算起的建筑总高度为230.5m,建筑立面在42层以上作缩进一跨的收进处理,两向的高宽比分别 为4.15、7.48.
地下室为车库和设备用房,其中地下三层为核六常六级人防,地上首层为大堂, 2至3层为餐厅,4至12层东面为公寓,西面为办公,由于层高不一致,形成局部错层:13、 22、23、39为避难层,其它层均为办公.
建筑效果图和剖面图分别详见图1-2,典型楼层的建 筑平面详见图3-5.
A2 s9 00.58( 41 a 9h8a s1= 另电 455高45. 4.3 x9039841 DE0EA43N 日上8日A1.2 生盘A -1440n 图1建筑效果图 图2剖面及层高示意图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10Z 图3低区办公及公寓平面图 图4中区办公平面图 2 项目特点 (1)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基本风压为0.5kN/n,结构抗风起控制作用: (2)结构高度达230米,属超B级高度的钢筋混 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Y向高宽比达7.82 里里 超过《高规》7.0的建议值,核心简Y向高宽比 达23远超《高规》15以内的建议值: 图5高区办公平面图 (3)建筑从下至上设置了三个避难层.
3设计分类参数和抗震等级 根据现行规范,本工程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时,采用的分类参数如表1所示:考虑超限加 强后,塔楼结构各部位的抗震等级如表2所示.
表1分类参数 表2抗震等级 项目 内容 项目 内容 部位 构件 抗震等级 设计基准 设计基本地 框架 二级 50年 0.1g 负三层 期 震加速度 核心筒剪力墙 二级 设计使用 50年 设计地震分 第一组 负二层 框架 一级 抗震设防 丙类 抗震措施烈 7度 核心筒剪力墙 级 结构安全 二级(Y 负一层~5层 框架 特一级 场地类别 11类 等级 =1. 0) 核心简剪力墙 特一级 基础设计 甲级 特征周期 0. 35s 6~37层, 41~屋面 框架 一级 核心简剪力墙 抗震计算 一级 7度 阻尼比 0. 05 38、39、40层(加强 框架 特一级 注:核定结构单元总人数小于80000,故设防类别为丙类.
层及其相邻层) 核心筒剪力墙 特一级 4结构布置思路 (1)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高度达230米,地面以上有54层,且柱间距达到10米以 上,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的轴力较大,为尽可能增加建筑的实用面积,结构采用钢管混凝 土柱,以减小柱截面尺寸.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10Z (2)Y向结构高宽比及核心筒高宽比均较大,使Y向抗侧刚度偏弱,在Y向风荷载作用下普通 的结构形式难以满足规范对抗侧刚度的要求,故采取了以下加强措施: 1)利用建筑的避难层设置加强层以提高结构Y向的侧向刚度: 利用39层 运难层设 置加强层 图7下部楼层结构布置图 图8中部楼层结构布置图 2)Y向的边框架梁高提高至900mm: 3)利用低层区的电梯间在结构下部 楼层布置了剪力墙.
具体示意如图 69.
5加强层敏感性分析 为分析加强层设置在哪个部位 图6设加强层 最有效和最经济,以及加强层伸臂 类型、框架柱、框架边梁尺寸等因素对结构整体刚度 图9上部楼层结构布置图 的影响程度,现以钢桁架加强层方案为例,作详细的 敏感性分析如下: 5.1加强层竖向位置的选择 (1)方案 可设置加强层的位置沿高度分别为:13 层(第一避难层)、22和23层(第二避难层)、 39层(第三避难层).
分别对比以下4个方案: A-1、不设置加强层: A-2、在第三避难层设置一道加强层: A-3、在第二、三避难层设置两道加强层: A-4、在第一、二、三避难层设置三道加强层: 如图10所示.
(2)分析 TAN7 各方案的层间位移角曲线对比如图11所 示(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524),由图可知,在 第三避难层设置加强层效果比较显著.
在第 二避难层设置加强层效果微小,在第一避难 层设置加强层基本无效.
分析其原因,应与核心筒沿全高的整体弯 曲变形形状有关,简体和剪力墙的整体弯曲 方案A-1 方案A-2 方案A-3 方案A-4 图10-加强层竖向位置示意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10Z Y向风作用下层润位移角 20 方案B-2(设四福伸臂和两福腰桁架) 0 0000 0 0005 0 0010 0 0015 0 0020 层间位移角 图11A各方案层间位移角曲线 变形特点为底部变形小、顶部变形大, 整体转角也是如此,加强层的伸臂桁架 正是利用随同核心筒的转动而对两端的 柱施加拉、压力形成整体倾覆力矩,上 方案B-3(设四福伸臂) 部核心简转角大而外框架转角小故能发 挥较大作用,下部和底部的核心筒转角 小故发挥作用甚微.
(3)结论 可以只在第三避难层即39层设置一 道加强层.
5.2加强层桁架平面位置的选择 (1)方案 分别计算对比以下5个方案: 方案B-4(设两福伸臂) B-1、不设加强层: B-2、设置四福伸臂和两福腰桁架: B-3、设置四福伸臂桁架: B-4、设置两福伸臂桁架: B-5、设置两福伸臂桁架和两福腰桁架: 如图12所示.
(2)分析 各方案的层间位移角曲线对比如图 13所示,由图可知,随着桁架福数的增 加结构的侧向刚度逐渐提高,但B-2与 方案B-5(设两福伸臂架和两福腰桁架) B-5相比去掉中间两福伸臂后刚度变化 不大(位移角分母贡献增量仅为13),故 图12加强层桁架平面位置示意 知其贡献较微,而中间两福伸臂桁架作 用最大(位移角分母贡献增量为46),其次为腰桁架(位移角分母贡献增量为36),效果也较为 明显.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10Z 中间两福伸臂之所以作用不大,是因为它 实际只有一半的伸臂作用.
蓝色区城柱子加大至1400 (3)结论 可以采用方案B-5两福伸臂桁架和两福腰 桁架.
5.3框架柱直径的敏感性分析 YA风作用下显网移角 方案C-2 蓝色区城柱子加大至1400 0 0090 000 0 000 0 00150 0039 家网民移角 图13B各方案层间位移角曲线 方案C-3 (1)方案 蓝色区城柱子加大至1400 分别计算对比以下4种方案: C-1、框架柱直径全部为1300mm; C-2、第39层以下全部柱直径加大至1400mm: C-3、第39层以下12根柱直径加大至1400mm: C-4、第39层以下4根柱直径加大至1400mm 如图14所示.
Y向风作用下层间位移角 ss-1/529 方案C-4 50 -1.557 图14框架柱直径增大部位示意 1H5/1-581=) 49 (2)分析 各方案的层间位移角曲线对比如图15所示,由 图可知,随着加大直径的框架柱根数增加的结构的 侧向刚度有所增大,但效果不明显,且增加框架柱 的直径对结构的成本和建筑使用面积的影响较大.
(3)结论 19 在满足侧向刚度的条件下尽量选用直径较小的 框架柱,底层柱直径均为1300mm.
0 0000 0 0005 0 0010 0 0015 0 002) 层润位移角 图15C各方案层间位移角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