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有关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的讨论 李楚舒,李立,王龙 (北京筑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43) 摘要:本文推导出底部剪力系数的简洁物理表达及在反应谱曲线上的等效点,依据结构动力学、反应谱理论和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基本理论体系,可以对此系数进行直观定性分析判断:进面探讨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该如何 使用最小限值,提出改进对最小底部剪力系数标定的建议.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底部剪力系数,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的使用和标定 0引言 随着我国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针对抗震设计中遇到的“最小地震 底部剪力系数”(或“最小剪重比”)间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简称抗规)具体条文规定的一些问题.
文献[2]全面介绍了抗规对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取值规定的背景,再次强调了“当不满足规范最小地震剪 力系数限值时,对楼层剪力乘以放大系数,只是提高了构件承载力,并不能解决结构体系不合理的间题, 应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减轻结构质量和提高结构刚度来解决”.
文献[3]从大量超高层设计经验出发,指出“由于结构高度高,周期长,剪重比一般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提出“剪重比限值与特征周期相关联”、“剪重比限值按结构周期分类进一步细分关联”、“通过调整结构总 剪力和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以满足最小剪重比要求”等建议.
文献[4]从功率谱概念出发,指出抗规中“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仅与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相关,与 文献[5]推导出规范最小剪重比限值的内涵是"对应II类场地,质量M,期T的单质点结构,在T=3.5s 时的基底剪力对最小剪力限值:T=5.0s时,此限值为0.88M质量时单质点结构的最小基底剪力”,给出 了其他类别场地的最小剪重比建议值,指出了“欲通过调整结构刚度或重量来满足规范剪重比要求是十分 困难的”,“适宜的方法是通过周期折减系数,增大楼层地震剪力,当仍不满足要求时,可将不满足楼层处 的地震剪力按规范要求放大(不传递),以满足规范要求”.
文献[6]按抗规及SRSS振型组合法推导出剪重比为“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平方与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平方乘积之和的二次方根”.
指出:“想要通过调整结构的质量和刚度,以改变计算的最小剪重比,是困难 的且代价高昂的” 文献[7]推导出一维弯曲型和剪切型的匀质悬臂梁的剪重比公式,也指出“剪重比是否满足规范限制, 代“剪重比”控制.
作者摘介:李舒(1970-).男,博土,教授级高工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年 文献[8]推导出与文献[6]相同的底部剪力系数表达式,指出“任何结构都存在一个临界周期,只要结构 基本周期超过临界周期,底部剪力系数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结构体系和布置方案与底部剪力系数能不 能满足最小限值的要求没有明显的关系”、“不满足最小限值并不能说明结构方案布置不合理”:通过与美 国规范的对照,指出“抗规的最小剪力系数限值是合理的”:通过四种工程处理方式(刚度控制与强度控 求”,同时建议“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的取值应计入场地效应”.
文献[9]通过对某超高层结构采用两种不同的剪力系数控制方法(A:方案满足抗规最小剪重比的要求: B:对不满足的楼层进行剪力放大来满足规范要求)的案例研究表明,“虽然大震弹塑性分析A、B性能相 当”,但“A的构件尺寸明显大于B,A的材料用量和设计难度均高于B”,“抗倒塌分析表明,B比A反 而具有更高的抗倒塌安全储备”.
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得到三点一致性的结论: (1)剪力系数是结构的本来属性,其大小并不能判定结构方案的优劣: (2)剪力系数最小值应当与场地类别挂钩: (3)不满足规范最小剪力系数,在保证结构构件内力和位移要求的前提下,不应(也很难)通过调 整结构方案(质量和刚度)来达到规范要求,应该直接进行地震力放大处理,以保证结构具有相应的安全 储备.
本文拟通过结构动力学、反应谱理论和结构抗震设计原理等基本理论体系,得出底部剪力系数的物理 表达,便于进行直观定性分析:进而探讨应该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如何使用这个限值,及如何改进最小底部 剪力系数的标定.
1底部地震剪力系数 Chopra将各振型底部剪力等效原则,构建出各振型对应的单自由度系统,来阐释反应谱理论".
依据此思想,可以采用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底部剪力等效的原则来构建一个等效的单自由度系统, 此系统的底部剪力等于原多自由度体系,其等效质量Meff等于原系统质量M.
与Chopra的方法不同的是, 本文不关注各个振型,而直接对经过振型组合后(无论是何种组合方法,SRSS或CQC)的最终结果(底 部剪力)进行等效.
这个单自由度系统,反应谱法给出的底部剪力为: vefl = aeff Mg (1) 其中:aff是在反应谱曲线对应周期rff的地震影响系数,g是重力加速度.
总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等效周期reff来在反应谱曲线上对应αff,使得v等于原系统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得到的底部剪力V.
利用Teff=2π√M/Keff关系,也就可以找到等效的刚度Kelf,本文不需要求出等 效刚度.
根据基本的结构动力学常识,对于一般结构,动力特性主要由第一振型控制,第一振型的参与质 量系数比高阶振型要大得多(假设第一振型的参与质量系数可以达到50%以上的话一一这对建筑结构一般 不是间题,只要结构顶部不存在特别柔的类似“桅杆”的部分),那么等效周期T"If与原结构的第一周期 (即:基本周期)T的关系为: reff ≥T (2) 一般情况下,式(2)都是取大于符号,在原结构是单自由度体系时会相等.
而且,第一振型参与质量系 数越小,Teff相比T就越大.
这也就是抗规底部剪力法(5.2.1条)中对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采用了85%的 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来对多质点进行计算的原因.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根据抗规对地震底部剪力系数的定义,对这个等效单自由度系统来讲,底部剪力系数表达为: GMg =aff (3) 式(3)揭示出:任何结构的底部剪力系数都是反应谱曲线上的地震响应系数的对应值.
根据式(2),可以得知,一般情况下: α ≤a (4) α为T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值.
同样,第一振型参与质量系数越小,αff相比aα就越小.
结构自身的特性,如质量分布、刚度分布和结构阻尼比,可以看着是地震剪力系数的“内因”:设计 反应谱的具体形式,是可以视为地震剪力系数的“外因”.
由此可见,反应谱法得到的底部地震剪力系数除了是结构自身特性的反映之外,更是反应谱曲线形式 的直接作用结果.
α aeff T reff 图1设计反应谱曲线上的等效地震影响系数 基于反应谱理论,是无法得出底部剪力系数的“合理”的限值范围(如文献[8]给出了一个例子,说明 严重不符合结构设计基本力学概念的倒质量、刚度分布,却能“更好”地满足规范剪重比的要求).
任何 结构都可以找到一个对应于反应谱曲线的αff.
换言之,不能从aff的大小来衡量结构的“优劣”:只要给出了一条具体的反应谱曲线,就能得到对 应的αlf,如图1所示.
图1还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对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的标定,恰好是反应谱曲线上基本周期的地震 影响系数值,那么对于实际的多自由度结构,就会不满足这个标定值.
抗规就是采取Ⅱ类场地对最小值进 行标定的,详见3、4节.
2关于反应谱理论 扶长生教授对反应谱理论进行了概括:反应谱理论的杰出贡献在于它结合了随机理论和确定性分析 方法,把地震波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特性以及地震作用和效应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反应谱理论的 数学模型是Guass随机过程,基本假定是,一条地震记录波为Guass随机过程集合中的一次事件,设计反 应谱是按平稳随机过程理论统计平均的“连续分段光滑”曲线.
按平稳随机过程进行振型组合,振型分解 反应谱法得到的地震反应是Guass随机过程集合的期望值.
在廉价的个人电脑出现之前,反应谱法是线性地震分析的标准方法.
虽然反应谱法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如,反应谱法得到的响应量是其期望值,因此多个响应量之间并不 存在物理关联:反应谱法的结果依赖于坐标系的选取,对位移量也不能进行矢量合成,而且对扭转严重的 但,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反应谱法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各国设计规范对复杂结构都有时程分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年 析计算的补充规定.
随着时程记录的丰富与完善,计算机处理速度和存储量的提升,时程分析将逐步成为 抗震工程的主要方法.
特定场地上的一条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都可以通过从时域到频域的变换来得到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 (指定阻尼比),因此,对于一个结构和一条地震时程记录,时程法和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构最大响应在随 机过程意义上是一致(注意:是这条时程记录变换的反应谱,而非设计反应谱:且结构为线性系统),这 是反应谱法的数学基础(可参见文献[12]第15章中时程、SRSS和CQC振型组合的数值对比).
同样,一 条加速度时程记录可以通过积分得到相应的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需要对起始和终止的速度和位移进行归 零处理),理论上讲,线性时程分析采用加速度、速度或位移输入,得到的结构响应是一致的.
反应谱是Fourier谱在结构抗震工程意义上的简化,且用到了如下近似关系: Spv( ) =S( ) (5-1) Spa ( ) = ²S( ) (5-2) 上两式中,SaSpuSa分别是位移谱、伪-速度谱和伪-加速度谱(通常,工程上将“伪-”和下标p省 略:而且是相对位移谱、相对速度谱和绝对加速度谱的简称):,∞分别是单自由度体系的阻尼比和圆频率.
显然,对于长周期明显的地震记录,采用加速度反应谱,由于乘以²的结果,可以完全“消除”记录 中的长周期成分,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针对长周期问题“力不从心”的根本原因2.
基于“近些年的地震中,大多数结构倒塌与软场地有关”的事实,不少学者建议“应该考虑使用相对 位移谱作为基本形式来进行地震作用计算”12.
以位移为基本变量进行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并没有实质数 学上的难度,但要收集整理位移时程记录,并将其转换为可实施的设计位移反应谱确实是一项浩大的系统 工程.
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对于常规的工程设计问题,还是采用加速度反应谱方法,因为国内外已经积累了 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对于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场地),应补充时程分析计算,特别要注意对包含长周期成 分的时程记录的选取.
但,对特定地震记录的时程分析结果,采用设计反应谱的结果去“校正选波”,逻 辑上讲是不对的,因为对于这些特殊的时程记录,设计反应谱本来就没有“覆盖”:之所以要采用时程分 析,就是对设计反应谱的补充.
工程上遇到的长周期问题,如果采用不同输入形式(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地震记录,时程分析得 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逐步直接积分法的结果取决于输入的地震波自身的频谱特性,反应谱法取决于输入的 设计反应谱特性(当然还受制于反应谱法本身的假定,如式(5-1)和式(5-2)).
如果时程记录或设计反应谱 自身都没有长周期的特性,逐步积分法或反应谱分析自然得不到长周期结构应该有的响应输出.
反应谱法的核心在于设计反应谱曲线的形状.
时程记录与反应谱之间可以找到两个重要的对应关系:1)加速度时程记录的最大值,等于加速度反 结构的相对位移为零:2)位移时程记录的最大值,是相对位移谱的S.
(∞),揭示出对极长周期系统,绝 对位移接近为零,相对位移谱将收敛到位移时程记录的最大值,这就是结构隔震的物理基础.
文献[4]从功率谱概念出发,指出了我国设计规范反应谱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将“反应谱第一下降段按 按T-的规律下降,第二下降段按T-²的规律下降”的建议(这也是美国规范的反应谱形状).
当然文献[2] 也说明了规范对第二下降段采用直线下降的原因(“人为地提高了长周期段加速度反应谱值”,换句话,为 了提高长周期结构的抗震设计安全度).
3底部地震剪力系数的最小限值 从底部地震剪力系数的表达(式(3)和式(4))和对反应谱理论的回顾,可以看出,从反应谱理论本身是 不可能得出这个最小限值规定的合理解释,当规定的最小限值A(7)与反应谱曲线a(7)存在交点(此时周期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14年 为T"),那么一定就可以构造出一个符合力学概念的“良好”结构,其a"ff小于交点处的α*(见图1),也 就是说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的要求:如果规定的最小限值A(T)都位于反应谱曲线之下,那么就不会出现不 满足最小剪力系数的情况发生.
所以,抗震设计中的最小底部剪力系数标定与设计反应谱曲线的最小值是“不相干”的:前者是对反 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一个安全性阔值限定:后者是具有较严密理论体系的地震响应求解方法的“外部 因素”.
其实,规范及条文说明和相关解释文章中都已经表明“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 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出于安全的考虑,提出 了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
因此,规定最小剪力系数的目的,实 质就是为了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结构抗震(强度)安全度.
也就是说,剪力系数的最小限值是一个与社会 经济水平相关的一个安全阅值,与反应谱曲线本身的最小值及结构自身特性没有直接物理关联,只是对结 构的反应谱分析结果进行最小底部剪力修正的安全保障而已.
任何针对最小底部剪力系数而要调整反应谱曲线的尝试,既违反反应谱自身的理论,同时也是因果关 系倒置.
美国相关规范(如UBC1997,IBC2000-2012,ASCE7-05)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参阅文献[2]、[8]、 [9]对此问题的引述),最小底部剪力系数为 Cs = maxi(0.044Sps/ 0.01) (6) 其中:Sns为短周期设计反应谱加速度参数,1为结构重要性系数.
美国规范中,如果反应谱求得的底部剪力小于最小底部剪力要求(式(6)),则要对反应谱求得的各层 剪力进行相应的放大处理.
(注:这与我国抗规的调整思想是不同的,美国规范的判定原则是底部剪力最 小值,然后全楼放大处理,相当于对整体地震作用进行了放大) 可以看出关国相关规范对此问题处理的原则和简洁性.
而且随着性能化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 美国TBI最新发布的高层建筑设计指南中已经给出使用性能目标替代最小底部剪力系数的指导意见.
4规范对最小底部地震剪力系数的相关规定 4.1规范对最小限值的规定 抗规5.2.5条的规定m1,表面上是取:当T≤3.5s时,Amin=0.20αmax:当7≥5.0s时, Amin=0.15αmax:中间线性插值.
其实,抗规是采用ⅡI类场地(T=0.35s)来利用反应谱对最小底部地震剪力系数进行标定的:当 T≤3.5 s时,Amin=α(T=3.5):当T≥5.0s时,Amin=0.88a(T=5.0)(可以验证,这相当于对应 T=6.0s时的地震影响系数值,即Amin=α(T=6.0)):中间线性插值.
(文献[5]对此进行了另外一种解读.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对当T≥5.0s时,相当于“内置”质量为0.88M”的结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结构 等效质量只影响地震作用力计算,不对周期有影响-一这相当于规范对底部剪力法的处理.
) 本文不涉及到对规范最小限值的具体数值讨论(相关对比可参见文献[8]),只对此限值的物理概念及 其原理进行分析(可对比美国规范的式(6)).
下面结合工程实践的经验,及抗震工程的基本原理,来对抗 规的规定进行相关讨论.
型因子”也是这个概念的拓展).
也就是说采用振型分解法来求解动力方程,不论是反应谱法还是振型叠 判断的基础就是底部剪力(这就是文献[6]11]推导出剪重比公式与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相关的内在原因:换 言之,振型参与质量系数是采用单位基底加速度得到的,而反应谱法的底部剪力系数是采用反应谱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