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2014年 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的历史进程 一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四十年回顾 赵西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摘要 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从1975年开始,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历程.
它见证了我国现代高层建筑 的发展的辉煌历史.
23届会议,每届会议都总结了我国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经验,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规划了下一个两年的工作.
会议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受到高度的重视,规模也从第一届的30余名代表, 发展到后来的每届四五百人热烈参会,成为本行业学术水平最高的大型会议.
与此相应,也产生了一支高水 平的高层建筑结构专家团队一高层建筑结构委员会.
本文对这一段难忘的40年历史进行了回顾,以将史实 留给后来者.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高层建筑结构学组高层建筑结构委员会学术交流高层建筑结构 设计规程 1交流会诞生的历史背景 六七十年代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 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高层建筑有了新的需求.
以迎接国庆十周年 为契机,北京建成了国庆十大工程.
这些工程中包括了许多十多层的办公和旅馆建筑,如民族文化宫(12 层)、民航大楼(15层)、民族饭店(15层)等,对于8层以上的建筑属于高层建筑的定义而言,这些工 程是我国第一批现代高层建筑(图1~图3).
这批工程基本上采用框架结构,主体高度在50m以下.
通过 这些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已经积累了跨入高层建筑工程的实际经验.
1968年,广州宾馆建成,达到了27层、87m的高度(图4).
广州宾馆吸收了欧洲和香港地区的经 验,突破了以往只采用框架结构的作法,首次在内地采用了大间距剪力墙结构,为后来广泛采用剪力墙结 构和框剪结构打下了基础.
1974年,广州白云宾馆(33层)首次突破100m的高度,达到112m(图5).
这工程同样采用了间 距为7.2m的剪力墙为抗侧力结构.
鉴于当时内地最大的计算机内存只有16K的实际情况,内力位移分析 时将联肢墙连续化,建立微分方程由计算机求解.
这一连续化分析方法延续了以后的十年.
1975年和1976年间,内地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迅速发展,继北京建成小开间剪力墙高层住宅广播 住宅楼(12层)和民航住宅楼(12层)后,上海建成了内地首批底层为框架的框支剪力墙高层住宅楼一 一天目路住宅楼(图6)和华盛路住宅楼(均为12层.
赵西安,男,1940年出生,研究生毕业,研究员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 2014年 图1北京民航大楼,15层,1959 图2 北京民族饭店,15层,1959 图4广州宾馆,27层,87m,1968 图5广州白云宾馆,33层,112m,1974 图6上海天目路框支剪力墙结构住宅,12层,1975 当时,高层建筑集中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三地的高层建筑又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设计 施工方法,因此高层建筑相关的技术人员都感到有必要进行技术交流,呼吁召开技术交流会.
因应需要,1975年、197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召集,在北京召开了两次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 2014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震级7.8.
由于唐山过去是地震不设防的城市,震中 烈度又达到11度,唐山几乎夷为平地(图6).
靠近唐山的天津,一些高层框架结构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图 7).
为了分析地震灾害,总结经验教训,1977年5月,在天津召开了新的一次高层建筑结构会议.
图6 地震后的唐山,建筑物全部受到破坏,绝大部分完全倒場 图 7 天津汉洁化工厂,高层工业厂房框架结构倒場 由于前后三次会议都非常成功,大家要求以后继续定期召开高层建筑结构的技术交流会.
这样,连续 三届召开的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就延续了下来,并更名为学术交流会,编上了届号.
2 学术交流会 历届会议汇总 从1975年第一届高层建筑学术交流会至2014年第二十三届会议召开,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
23届会议的情况见表一.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 2014年 表1 历届学术交流会的情况汇总 届别 时间 地 点 届别 时间 1975.3 北京 十三 1994.9 贵阳 三 1976.5 北京 十四 1996.10 福州 三 1977.5 天津 十五 1998.10 武汉 四 1978.5 上海 十六 2000.11 上海 五 1979.12 广州 七 2002.11 杭州 六 1981.1 厦门 十八 2004.10 重庆 七 1982.6 九江 十九 2006.8 长春 1984.5 屯溪 二十 2008.6 大连 九 1986.5 =- 2010.10 南京 1988.6 青岛 二十二 2012.10 厦门 1990.6 丹东 二十三 2014.11 广州 十二 1992.10 南京 从1982年九江会议起,高层结构学组(委员会)的会议与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大会)同 时召开.
从2006年长春会议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的会议与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的会议 合并举行.
会议的回顾 1975年3月,根据北京、广州和上海高层建筑发展的情况和三地同行交流经验的需要,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邀请三地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代表,来京参加一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经验交流会.
这次会 议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举行,参会代表35名,住在建研院招待所,会场就在建研院的老中楼会议室(图 7).
由于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经验交流会,所以没有特定的主题,代表们也没有准备书面的资料,大家畅 所欲言,介绍了自已所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大家觉得很有启发,颇有收获,于是相约明 年再举办一次.
1976年5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经验交流会,会议规模扩大到50人,会议 地点改到建设部大院三号楼招待所.
参会的部分代表为了更好地交换意见,自行印发了相关的书面材料, 顾受大家欢迎,从此就有了“带着自己的资料参加会议”的传统.
由于这两次交流会属于同行相邀的会议, 还没有要形成系列会议的想法,也没有举行下一次会议的预案.
出乎人的预料,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震中唐山丰南的烈度达 到毁灭性的11度.
由于此前唐山是非抗震设防城市,绝大部分建筑采用的是无抗震能力的砖石结构,震 中地区几乎夷为平地,死亡26万人,受伤40万人,这一近代史上空前惨烈的灾害震惊了 图7第一届高层建筑结构会议举办地点-中国建研院中楼和当时部分参会者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2014年 全世界.
唐山为数极少的几座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也因是非抗震设计而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地震烈 度太高,其严重的震害现象远超抗震设计的典型范围(图8、图9).
天津的烈度为8、9度,此前的设防 烈度为7度:天津又有许多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层和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害,分析这 些震害,对于今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具有极高的价值.
特别是天津友谊宾馆(11层,45m),框架一剪力 墙结构,7度设防,经受8度地震,刚建成不久,震害具有特别的典型性(图10).
应各地同行的要求, 1977年5月在天津海河饭店召开了第三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经验交流会.
会议的主题就是唐山地震 与高层建筑结构,参会代表达到80人.
会议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承办,从此 历届会议都采用由中国建研院主办、会议所在地设计院承办的模式,更为正规化了.
图8唐山矿业学院图书馆框架结构倒均 图9唐山新华旅馆框架柱压碎 图10天津友谊宾馆,11层框架-剪力墙结构 天津会议上,代表们考察了天津高层建筑的地震震害,特别是以友谊宾馆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 的典型震害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许多重要的结论.
会上一致决定组织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 施工的指导性文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继续举办 经验交流会的必要性,建议今后大约一年举办一次,并改名为“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给以每次会 议顺序号.
1978年5月的上海会议、1979年12月的广州会议,都采用了天津会议的模式.
会议采用邀请 参加的方式,会议的规模都控制在80人左右.
这五次会议在高层建筑结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会议坚持了技术性、学术性,坚持不得在 会议中进行任何商业活动的规定,与其他一些会议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受到设计、施工、科研和高校的 重视,纷纷要求扩大会议规模,特别是要求扩大代表范围,让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也能参加会议.
在这样的氛围下,1981年1月的厦门会议是一次大的飞跃.
改为报名参加会议,但是即使增加了提交 论文作为优先参会的条件,会议人数也达到150人.
由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会议,提交了许多科研 成果的论文,突破了以往局限于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讨论范围,所以改名为“第六届全国高层建筑结 构学术交流会”,“全国”和“学术”的定性,从厦门会议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图11~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