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兴、芮明倬等-苏州国际财富广场结构设计.pdf

pdf,广场,建兴,结构设计,芮明倬,学术文献
文档页数:7
文档大小:669.3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学术文献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苏州国际财富广场结构设计建兴,芮明,高双喜,包联进,陈伟煜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200002) 提要:苏州国际财富广场由两座超高层塔楼组成,主体结构采用圆钢管混凝土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 系,塔楼屋面以上构筑物灯箱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建筑平面东北角内收,该处角柱缺失导致外框不封闭, 底部数层南侧楼板内收形成跨越数层的跃层柱,削弱了外框刚度.

本文介绍了主体结构的总体设计,对削弱框架 采取合理的加强措施,提高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结构能达到预定的性能目标.

对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关 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如邻近建筑的风干扰问题、外框不封闭、跃层柱设计、地震剪力分配、屋项构筑物灯箱设 关键词:超高层,框架一核心筒,性能化设计,外框不封闭,跃层柱,屋顶构筑物 1工程概况 苏州国际财富广场由两座塔楼及共用的4层地下室组成,地上建筑 面积约158 000㎡²,地下建筑面积约39 000m².

裙房4层,主要是商 业用房,屋面高度21.5m:塔楼功能为高级办公,东塔32层,大屋面结 构高度约139m,顶部灯箱高度164.8m:西塔45层,大屋面结构高度 199.1m,顶部灯箱高度230m.

东塔平面形状为矩形,平面尺寸约 54mx36m:西塔平面形状接近方形,平面尺寸约45mx42m.

苏州市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45kN/m²,抗震设防烈度6度,场地 特征周期为0.45s,阻尼比取0.04.

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其水平地 震影响系数是规范6度反应谱的2.125倍,相当于规范7度反应谱.

结 构设计中,多遇地震作用计算基于安评报告的地震动参数,设防烈度地 震和罕遇地震作用计算取规范的地震动参数.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安全等级二级.

图1建筑效果图 2结构体系 2.1抗震缝设置 本项目地上部分由裙房、东、西塔楼组成,裙房形状呈长条形,东西向约142m,南北向约76m,中 部中庭北侧为完全散开空间,南侧在3-5层布置长条形楼板联系东、西塔楼.

由于东西塔楼间的联系非常 薄弱且不均匀,因此在中庭的左侧设置抗震缝,将地上结构分成东、西两个独立结构,抗震缝宽度100mm.

设置抗震缝之后,结构平面布置相对比较规则.

2.2塔楼结构体系 本项目东塔结构高宽比约3.9,西塔结构高宽比约4.7,均采用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由框架和核心筒来 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力和倾覆力矩,形成双重设防体系的抗侧结构体系.

作者简介:陈建关(1977-).

男.

博士,高工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图2抗震缝设置 图3框架-核心简结构体系 竖向荷载通过外框柱和核心筒墙体传给基础.

典型楼面布置见下图.

东塔 西塔 图4典型楼面布置 核心筒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提供结构主要的抗侧刚度.

核心筒内楼面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体系.

东塔楼核心筒呈长条形,平面尺寸约34.5mx12.5m,外侧墙肢厚度从下到上由750mm缩小到450mm,内 侧墙肢厚度从下到上由600mm缩小到250mm.

西塔楼核心筒平面接近正方形,平面尺寸25mx22mm,外 侧墙肢厚度由900mm缩小至450mm,内侧墙肢厚度由400mm缩小至250mm.

底部核心筒混凝土强度采 用C60,在中区和高度,核心筒混凝土强度分别采用C50和C40.

框架结构由圆钢管混凝土柱及钢梁组成,用于传递楼面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并提供一定的抗侧刚度.

钢管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较好的延性,可有效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

东塔楼框架柱的钢管从下 到上由1400mm缩小为600mm,西塔楼框架柱的钢管从下到上由1500mm缩小为600mm.

框架梁高度 uw006~00L 楼盖结构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楼板厚度150mm,典型梁中距约为3m.

外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的楼 面梁采用较接,避免框架柱与核心筒之间竖向变形差引起的二次弯矩.

在两个塔楼的顶部都有较高的灯箱和幕墙,东塔楼顶部灯箱和幕墙高约25m,西塔楼顶部灯箱和幕墙 高约30m.

灯箱结构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图5).

2.3裙房和地下室结构 裙房采用钢管柱钢梁的钢框架结构体系,抗震缝处,钢梁一端采用滑动支座,支座设置在柱牛腿上.

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下室外围护结构采用二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形式(施工阶段的基坑围护墙 和使用阶段的挡土墙合二为一),墙厚有800mm、1000mm二种规格.

2.4地基基础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塔楼部分采用900mm钻孔灌注桩,桩长约66m,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约 5800KN:裙楼部分和纯地下室部分抗压桩采用700mm钻孔灌注桩,桩长约50m,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值约3100KN.

采用桩端后注浆施工工艺以提高单桩承载力.

裙房和纯地下室抗拔桩直径700mm,单桩抗 拔承载力特征值2370kN,单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2750kN.

本工程东、西塔楼下分别采用板厚2400mm、3300mm的基础筏板:裙楼及纯地下室采用板厚1100mm 的基础筏板.

基础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东塔 西塔 图5屋顶灯箱立面图 3整体结构弹性分析 地下一层的抗侧刚度均大于首层的两倍,塔楼结构嵌固于地下室顶板.

分析主要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 ETABS,结构周期及整体计算结果见表1~表2.

表1结构前3阶周期(s) 振型 东塔 西塔 周期 振动特性 周期 报动特性 1 3.69 Y向平动 5.42 Y向平动 2 2.83 x向平动 4.62 x向平动 3 2.66 扭转 3.73 扭转 扭转周期比 0.72 0.69 表2结构主要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东塔 西塔 地上结构总质量(吨) 106903 144487 地震作用基底剪力及剪重比(kN) X向 17902(1.67%) 19437(1.36%) Y向 19401(1.81%) 18245 (1.28%) 地震作用层间位移角 X向 1/1727 1/1098 Y向 1/939 1/863 风荷载基底剪力(kN) x向 8560 16698 Y向 15794 风荷载层间位移角 x向 1/4511 1/1221 Y向 1/915 1/695 刚重比 x向 5.45 1.60 Y向 3.19 1.55 舒适度(m/s²) 顺风向 0.096 0.088 横风向 0.089 0.163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 年 结构扭转位移比均小于0.85,剪重比东塔均大于1.6%,西塔均大于1.2%,层间位移角东塔均小于1/800, 西塔均小于1/615,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东塔结构X、Y向的刚重比均大于1.4,结构满足整体稳定的要求,西塔刚重比小于2.7,结构内力和 变形分析中需考虑P-A效应.

两座塔楼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均小于1.4,满足规范要求.

本层与上一层的刚度比均 大于0.7,本层与上三层平均刚度的比值均大于0.8,整体结构不存在明显的软弱层.

考虑到F6层楼面收 进及跃层柱影响,将F6和F7层按薄弱层设计.

4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与弹塑性分析 4.1抗震性能目标 根据工程超限情况和抗侧力体系的特点,提出本工程的抗震性能目标如表3所示.

表3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地震烈度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罕遇地震 抗震目标 没有破坏 有破坏,可修复 不可倒場 允许层间位移 东塔:h/800 西塔:h/615 / h/100 剪力墙(*) 弹性 不屈服、控制剪应力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连梁 弹性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框架柱(*) 弹性 不屈服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框架梁 弹性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允许进入塑性,控制塑性变形 注(*):指7层以下框架柱和剪力墙的中震抗震性能目标为不屈服,其余各层的中震抗震性能目标为允许进入塑性,控 制塑性变形.

考虑塔楼下部为人数相对集中的商业功能,为提高核心筒的抗震性能,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延伸至 F7层楼面,同时提高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使其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

在西塔楼的南侧和东塔楼的东侧,建筑立面需要一些外露柱,形成约30.8m高的在框架平面内无框架 边梁拉结的跨层柱.

设计中考虑这些削弱对结构受力和构件承载力的影响,将6、7两层作为薄弱层进行 设计,同时提高7层以下框架柱的抗震性能,使其满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

4.2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程序PKPM系列PUSH进行.

罕遇地震下,东塔楼X向和Y向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886和1/453,西塔楼X向和Y向 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418和1/342,均能满足规范1/100的限值要求.

结构层间变形沿竖向变 化均比较均匀,结构刚度沿竖向不存在突变,不存在薄弱层.

30 48R I00 09 0.061 4.402 0.063 0.904 a)东塔 b)西塔 图6结构位移曲线及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 2014年 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尚未出现塑性较.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局部连梁开始出现塑 性铰,局部底部剪力墙拉裂,但框架结构仍保持弹性,关键构件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

随着水平推覆 力继续增大,更多连梁开始屈服、底部剪力墙拉裂范围增大,框架梁也开始屈服,结构整体刚度继续下降.

设计中加强底部加强区的核心筒角部墙肢的纵向配筋,提高该区域的抗震性能.

5设计关键问题及对策 5.1风干扰系数 风载计算考虑了相邻高层建筑的干扰.

参考上海市高层建 筑钢结构设计规程(DG/TJ08-32-2008J11195-2008)第6.2.5条 第4款的规定: 在周边存在单个施扰建筑时,受扰建筑的顺风向风荷载体 型系数需乘以干扰因子m.

静力干扰因子可根据施扰建筑的参 数Sx,Sy之值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0≤S≤16B且 2.5B≤ISyl≤4B时,nm按表6.2.5-2确定:(2)其余情况,静 力干扰因子均取为1.0.

本项目两个塔楼的关系如图7所示.

图7塔楼位置示意图 按上海市高钢规的规定,东、西塔楼两个方向的风荷载干扰系数见表4.

考虑相邻建筑物干扰后,风荷载最大放大1.043倍,设计中偏安全取放大系数为1.05倍.

考虑风荷载干扰 系数后,结构的位移、构件承载力仍能满足规范要求.

表4风荷载干扰系数 风方向 受扰建筑 施扰建筑迎风南宽度(m) SX SY m x 东塔 西塔 30.9 88 14.3 1.009 -X 西塔 东塔 40.9 88 14.3 1.006 东塔 西塔 52.5 14.3 88 1.033 -Y 西塔 东塔 43.7 14.3 88 1.043 5.2外框不封闭 由于建筑立面要求,两个塔楼的北侧与整体平面在东西向互相错开,楼层平面在东北角内凹,导致角 柱缺失和凹角部位框架梁缺失,外框架无法封闭.

假设外框架在凹角处增加框架梁,形成封闭框架,对整体结构刚度、扭转变形以及框架承担的地震作 用进行比较.

(a)东塔 (b)西塔 图8框架封闭示意图 计算表明,外框封闭后,结构平动周期减小约0.25%(东塔)和0.39%(西塔),结构扭转周期减小约 0.2%(东塔)和0.0%(西塔):结构最大扭转位移比基本接近.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二年老网站,真实资源!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