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667-2024 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pdf

2024,44667,pdf,规范,遗体,推荐性国家标准
文档页数:7
文档大小:1.8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推荐性国家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ICS 03.080 GB CCS A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4667-2024 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 Disposal of remains after major nature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2024-09-29发布 2025-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466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殡葬协会、应急管理部 国家减灾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厦门开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彼念(北京)科技有限 公司、济南金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张家口市殡仪馆.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文静、孙树仁、潘力军、王李栓、王姣、陈厦、孙钦儒、蒋正杰、王瑛、目旭、叶丹、 张宇晶、廖岩、董家华、马亮亮、李海军、李文静、贺永生、张继英、侯晓东.

GB/T 44667-2024 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在某一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后,因自然灾害或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的 情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 GB/T23287殡葬术语 GB/T43247遗体收验运输卫生技术规范 MZ/T019遗体保存服务 MZ/T139遗体防腐操作规程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3287、WS/T3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灾害nature disaster 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

3.2 事故accident 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难或社会安全事件.

注:不包含由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事故.

4总则 4.1加强遗体处理过程中卫生防护.

4.2完善遗体信息采集,尽可能增加其身份识别的可能性.

4.3充分维护逝者尊严.

5遗体处理方法与要求 5.1遗体消毒 5.1.1对已腐败的遗体,应根据腐败程度选择中效消毒剂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GB/T 44667-2024 5.1.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的遗体和随身物品,应按GB19193有关要求进行消毒.

5.2遗体整理 5.2.1一般要求 5.2.1.1遗体运输、处置前应进行遗体整理工作.

5.2.1.2不完整的遗体、残肢和户块应被当作独立的遗体对待.

5.2.2遗体登记 5.2.2.1每具遗体均应进行登记编号,且应有独立编号的防水标签,其上明确标注遗体找到的时间和 地点.

5.2.2.2标签一式三份,分别牢固置于遗体(以手环或脚环的形式)、遗体包裹袋以及遗体随身物品收纳 袋上.

5.2.2.3在遗体身份识别完成前,对遗体的随身物品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5.2.3遗体信息采集 5.2.3.1一般要求 5.2.3.1.1遗体的信息采集包括拍摄照片和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验材.

5.2.3.1.2遗体信息采集后应统一管理.

5.2.3.2照片拍摄 5.2.3.2.1对遗体的面部仔细清洗,衣物整理整齐,使其清楚地显示于照片之上.

5.2.3.2.2每张照片都应拍到标签的编号.

5.2.3.2.3每具遗体的照片应包括正面照、面部特写和其他有显著特征的部位.

5.2.3.3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验材 5.2.3.3.1无法确认身份、无亲属认领的遗体,可由有关主管部门提取可供DNA检验的验材.

5.2.3.3.2DNA验材由有关主管部门检验和保管,并建立死者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5.2.4遗体包裹 5.2.4.1每具遗体均应被单独包裹起来.

包裹应严紧结实.

5.2.4.2包裹遗体应优先选用户袋.

户袋使用应符合GB/T43247的要求.

5.2.4.3当遗体高度腐烂时,应首选密封型验户袋.

5.3榴案记录 5.3.1应建立遇难人员遗体档案,做到全过程信息记录.

宜采取电子、纸质两种方式进行保存与归 档,并保证信息安全.

5.3.2档案记录应包括身高、性别、种族、年龄段、头发颜色与长度、眼睛颜色、私人物品、皮肤上显著特 征和显著的肢体缺陷,以及遗体登记标签上的内容.

5.4遗体运输 5.4.1宜使用专门的遗体运输工具,将包裹好的遗体及时运走.

5.4.2遗体运输前,宜根据实际情况在厢体内衬垫液体吸收物.

液体吸收物清除前,可用中效消毒剂 2
GB/T 44667-2024 进行消毒处理.

5.4.3遗体运输工具使用后,可按《消毒技术规范》3.16.4进行消毒.

5.4.4遗体运输宜选取人群较少的路线.

5.5遗体保存 5.5.1一般要求 5.5.1.1遗体在最终处置前,应妥善保存.

5.5.1.2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人群活动区和低洼地.

5.5.1.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遗体宜集中保存.

5.5.1.4遗体保存宜选择冷藏保存法、药物保存法、干冰存放法和自然存放法等.

5.5.2冷藏保存法 5.5.2.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冷藏保存法.

具体操作方法应符合MZ/T019的规定.

5.5.2.2对严重变形或受损的遗体,优先选择冷藏存放法.

5.5.2.3冷藏存放的最佳温度应为2℃~4℃.

5.5.3药物保存法 5.5.3.1药物保存前应对遗体进行初步处理,如解除户僵、消除腹部肿胀等.

5.5.3.2依据遗体保存的期限确定药物保存的技法和药液剂量.

具体操作方法应符合MZ/T139的 要求.

5.5.4干冰存放法 5.5.4.1干冰不应直接接触遗体.

5.5.4.2将干冰围成一间0.5m矮墙,铺盖防水布,包围不多于20具遗体.

5.5.4.3工作人员操作时应戴手套.

5.5.4.4应在通风良好的空间里使用.

5.5.5自然存放法 5.5.5.1无法使用冷藏保存法、药物保存法和干冰存放法时,可采用自然存放法.

5.5.5.2平均气温低于20℃时,自然存放时间不宜超过4d;平均气温不低于20C时,应在遗体腐烂前 尽快进行后续处理.

5.6遗体处置 5.6.1经辨识能够确认身份且被认领的遗体,由认领人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置,并做登记.

5.6.2未被认领的遗体,按当地有关规定妥善处置,或移交有关部门继续存放及后续处置.

a)掩埋地址由当地政府遵循下述考量进行选取: 土壤条件; 最高地下水位: 可利用空间的大小: 附近居民是否接受: 一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