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33.100 CCS M 04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2583.18-202X 代替YD/T2583.18-2019 蜂窝式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 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18部分:5G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Requirement andmeasurement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 for cellular mobile telemunications equipment Part18:5Guser equipment and ancillary equipment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2583.18-XXXX 目次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符号和缩略语. 4试验条件.. 4.1通用条件 5 4.2试验配置.
5 4.3试验布置. 4.4收信机的窄带响应 4.5免测频段. 5性能评估方法.
5.1总则.... 5.2可以建立连续通信连接的UE. 5.3不能建立连续通信连接的UE 5.4辅助设备. 5.5UE的分类. 6性能判据.. 6.1通则.. 8 6.2性能判据(持续现象) 8 6.3性能判据(瞬态现象) 6.4性能判据(间断现象) 7适用性...... 8 7.1骚扰测量..... 8 7.2抗扰度试验... 6 8骚扰测量方法和限值. 8.1辐射杂散骚扰(壳体端口) 8.2辐射骚扰(辅助设备的壳体端口) 11 8.3传导骚扰(DC电源输入/输出端口) 12 8.4传导骚扰(AC电源输入/输出端口) 12 8.5传导骚扰(有线网络端口) 13 8.6谐波电流(AC电源输入端口) 13 8.7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AC电源输入端口) 8.8瞬态传导骚扰(车载设备DC电源端口) 14 9抗扰度试验的方法和等级. 14 9.1静电放电抗扰度.... 14 9.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9.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YD/T 2583.18XXXX 9.4浪涌(冲击)抗扰度. 9.5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9.6工频磁场抗扰度., 9.7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9.8瞬变和浪涌抗扰度(车载设备的DC电源端口) 附录A(规范性)音频突破测量方法 附录B(规范性)吞吐量测试方法.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2583.18-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D/T2583《蜂窝式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的第18部分.
YD/T 2583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的通用要求: 一一第2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通用要求; 一一第3部分:多系统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4部分:多模终端及其辅助设备: -第5部分:900/1800MHzTDMA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6部分:900/1800MHzTDMA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7部分:TD-SCDMA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8部分:TD-SCDMA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9部分:WCDMA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10部分:WCDMA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11部分:cdma2000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12部分:cdma2000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第13部分:LTE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第14部分:LTE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15部分:蜂窝窄带接入(NB-IoT)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16部分:蜂窝窄带接入(NB-IoT)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17部分:5G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一一第18部分:5G用户设备和辅助设备.
本文件代替YD/T2583.18-2019《蜂窝式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8部分: 5G用户设备和辅助设备》,与YD/T2583.18-2019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5G工作的频率范围(见4.1); b)更改了试验条件(见4.3) c)更改了测量方法引用标准为GB/T9245.1(见第8章) d)更改了辐射杂散骚扰的测试频段、测量带宽和测量时被测设备的工作模式要求(见8.1): e)增加了5GFR2的辐射杂散骚扰测量要求(见8): f)更改了电瞬态传导骚扰的限值(见8.8): g)更改了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压的表述(见9.1): h)删除了瞬变和浪涌抗扰度的试验脉冲4(见9.8).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博鼎实华(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 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耀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 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北京通和实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限公司,西安通和电信设备检测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国技信息系统 I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