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120.30 B 52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1058-2002 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 太湖新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 transplantation and enhancement ofsalangids-Techniquesfor transplantation andenhancementof Taihu lake icefish 2002-11-05发布 2002-12-2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SC/T1058-2002 前言 《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分为两个独立标准: SC/T1057《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大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SC/T1058《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太湖新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蒙古农业厅渔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炜纲、周昕、孙晓文、刘巍.
SC/T 1058-2002 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 太湖新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移植水域的环境条件、受精卵的制备与质量 要求,以及运输、投放和增殖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太湖新银鱼的移植、增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5806青鱼、草鱼、鲢、编鱼卵受精率计算方法 SC/T1057-2002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规范大银鱼移植、增殖技术 3移植水域环境条件 3.1非生物因子 3.1.1我国北纬37*以南的潮泊、水库均为适移区域.
3.1.2生长的水温范围0℃~32℃,产卵期适温范围为13℃~20℃.
3.1.3适移水体的面积100hm²以上.
3.1.4水深应在1m以上,底质以硬土、砂砾底为好.
3.1.5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其中水体的透明度20cm~300cm,pH值6.5~9.2,盐度应小 于4.
3.2生物因子 3.2.1要求鱼类区系组成简单,中上水层有空闲的生态位.
3.2.2主要饵料竞争者是一些终身以浮游动物为主饵料的鱼类,如:餐条、公鱼、香鱼、鲢、等.
3.2.3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移植水体春季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不低于1.0mg/L.
4受精卵的制备 4.1亲鱼的选择 4.1.1性成熟的亲鱼为湖泊、水库中太湖新银鱼繁殖高峰期捕获的亲鱼.
4.1.2性成熟的雌鱼腹部饱满面柔软,鱼卵充分游离,轻压部可见卵粒从泄殖孔流出.
雌鱼臀鳍中部 的鳍条不延长,整个臀鳍呈三角形、且基部两侧无鳞,小黑点排列稀疏.
性成熟的雄鱼,其臀鳍中部的鳍条较长,使整个臀鳍星扇形,在解剖镜下可见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 行排列整齐的鳞片.
此外,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紧密的小黑点.
4.1.3亲鱼的体长应大于50mm.
SC/T 1058-2002 4.1.4起捕后的亲鱼应沥干水存放,表面覆盖湿纱布,防风、防晒、防冻、防挤压,应在15min暂存时间 内完成人工授精.
4.2人工受精 4.2.1受精适宜水温13℃~20℃.
4.2.2雌雄配比(1:2)~(13).
4.2.3人工授精时拿起雄鱼,用弯头剪对准雄鱼后腹肛门处的精巢部位,将其剪破,用玻璃棒研磨精巢 成糊状后,立即提起雌鱼,将其卵粒从泄殖孔挤人培养Ⅲ内,用雌鱼尾部搅拌精、卵,持续搅动10s~ 15s,注加新水超出卵层表面1cm~2cm,静置1min~2min后,倒入容器暂存.受精卵经除污、漂洗后 可送人孵化室孵化.
4.2.4受精率的计算按GB/T15806规定执行.
4.3受精卵的质量要求 4.3.1肉眼观察近似圆形,色泽晶莹透明,卵粒饱满,沉性,略有吸附力.
4.3.2在解剖镜下观察,受精卵卵膜光滑,上有呈放射状的卵膜丝布散,卵周原清晰.
4.3.495%的受精卵卵径应达到0.6mm以上.
4.4受精卵计数和运输 4.4.1受精卵计数按SC/T1057-2002中6.1.1、6.1.2执行.
4.4.2受精卵运输按SC/T1057-2002中6.2.1、6.2.2执行,运输的适宜水温为(17±3)C,短途散 口运输每升水装受精卵20000粒~30000粒,长途充氧运输每升水装受精卵40000粒~60000粒.
5受精卵的投放 5.1投放地点与方法 按SC/T1057-2002中7.1.1、7.1.2执行, 5.2投放密度 受精卵投放密度为(6000士1000)粒/hm².
若水体面积在250hm²以下,可提高投放密度至(9000 ±1000)粒/hm”. 6增殖管理 按SC/T1057-2002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