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07.060 A 47 D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Compilation of30-year conventional surface climate data and their statistics 2004-10-20发布 2005-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 发布
QX/T22-2004 前言 本标准是在国家气象中心1990年1月编定的《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 王树廷、王伯民等1982年10月编著的《气象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方法》,中国气象局1979年12月编定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标准中的常规项目与《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中的出版项目意义相同.
本标准规定的是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有关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增减项目.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立亭、孙永罡、郑静娥、邹立尧、王国贵、周永吉、国世友.
QX/T 22-2004 地面气候资料 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候资料30年整编累年值的统计.
2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和定义: 2.1 年year 以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年.
2.2 年度year specified 以本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本年度.
2.3 累年 - 连续3年或3年以上的年份.
2. 4 日数number of days 某一期间某现象出现的日数.
2.5 初日first date 全年(或全年度)中最早出现某现象的日期.
2.6 终日last date 全年(或全年度)中最晚出现某现象的日期.
2.7 初终间日数days from first cate to inst date 包括初日和终日在内的初日与终日之间的日数 2.8 出现频率frequencyofoccurrence 某现象在某时段中出现的次数与所占观测总次数的百分比数为该现象在该时段中的出现频率.
2.9 气温年较差annualrangeof temperature 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为本年气温年较差.
3常规项目 3.1气压 累年各月、年平均本站气压
QX/T 22-2004 3.2气温 3.2.1累年各月、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 3.2.2累年各月、年平均最高气温 3.2.3累年各月、年平均最低气温 3.2.4累年各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 3.2.5累年各月、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 3.3空气湿度 3.3.1累年各月、年平均水汽压 3.3.2累年各月、年平均相对湿度 3.3.3累年各月、年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 3.4云 3.4.1累年各月、年平均总云量 3.4.2累年各月、年平均低云量 3.4.3累年各月、年晴天日数 3.4.4累年各月、年阴天日数 3.5降水 3.5.1累年各月、年降水量 3.5.2累年各月、年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 3.5.3累年各月、年各级日降水量(≥0.1mm、≥10.0mm、≥25.0mm、≥50.0mm、≥100.0mm、 >150mm)日数 3.6蒸发 累年各月、年蒸发量 3.7风 3.7.1累年各月、年平均风速 3.7.2累年各月、年最大风速及其风向、出现日期 3.7.3累年各月、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 3.8地温 3.8.1累年各月、年平均地面温度 3.8.2累年各月、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3.8.3累年各月、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 3.8.4累年各月、年平均5cm、i0cm、15cm.20cm、40cm地温 “准信息服务平台 3.9日照 3.9.1累年各月、年日照时数 3.9.2累年各月、年日照百分率 3.10天气日数 3.10.1累年各月、年大风日数 3.10.2累年各月、年沙尘暴日数 3.10.3累年各月、年雾日数 3.10.4累年各月、年冰日数 3.10.5累年各月、年雷暴日数及累年雷暴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 3.10.6累年各月、年降雪日数及累年降雪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 3.10.7累年各月、年积雪日数及累年积雪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 3.10.8累年各月、年霜日数及累年霜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 2
QX/T 22-2004 3.11积雪 累年各月、年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日期 3.12冻土 累年各月、年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 4统计方法 4.1总则 4.1.1统计时段规定 4.1.1.1凡有记录的均可参加统计,每30年(如1981~2010、1991~2020年)作一个阶段性的累年值 统计.
4.1.1.2在统计时段内,观测记录连续不足10年的,不作累年值统计;连续中断3年或以上时,分段作 累年值统计.
4.1.2时制和日界 4.1.2.1日照用真太阳时,其他项目采用北京时.
4.1.2.2日照以日落为日界,其他项目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4.1.3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 4.1.3.1平均值按4次(02、08、14、20时)观测记录求得.
4.1.3.2按3次、8次、24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与按4次记录统计的平均值合并统计.
以及加权和反查(如水汽压)求得的项目,其统计值与4次实测记录合并统计.
4.1.3.43次观测期间的地面温度和无自记记录的气温,其02时记录用当日最低地(气)温与前一天 20时地(气)温的平均值代替,求得的平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
4.1.3.53次观测期间水汽压,相对湿度和5cm、10cm地温的02时记录用08时记录代替,求得的平 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平均值合并统计.
均值与4次实测记录求得的平均值合并统计.
4.1.3.73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阴日数与4次观测期间按云量统计的晴、阴日数分开统计.
4.1.4夜间不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的天气日数的统计 4.1.4.1夜间不守班的台站,其天气日数值右上角加注”*”,已观测到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参加统计.
4.1.4.2夜间不守班的天气日数与昼夜守班的天气日数合并统计.
4.1.5站址迁移前后资料的统计 4.1.5.1站址迁移前后在地形、地势上差异不大,而且水平距离未超过50km,拔海高度差在100.0m 以内,其资料序列经均一性检查确定为连续时,则前后两段记录合并统计,但迁站前后高度差在1.5m 及以上时,本站气压须进行高度差订正.
4.1.5.2站址迁移前后,如果在地形、地势上差异较大(如山区的谷地与岗地、阳坡与阴坡等),或水平 距离超过50k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0m及以上,或资料序列均一性检查确定为不连续时,取记录年 代长的资料统计.
当记录年代长度相同时,取距整编时间最近的时段统计.
4.1.6按年和年度的统计项目划分 4.1.6.1除降雪、积雪和霜日数及初、终日,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等按“年度”统计外,其他项目 均按“年"统计.
4.1.6.2在南方一些地区雷暴较多,雷暴初、终日不受12月31日限制.
当12月份无雷暴时,仍以 12月31日为界;当12月有雷暴时,则以12月的最后一个雷暴日至下一年的2月末挑取最长无雷暴期, 以该无雷暴期的前一天为上一年的雷暴终日,以该终日后的第一个雷暴日为下一年的雷暴初日.
当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