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 020 B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086.1-201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1部分就 地保护及生境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insitu conservation andhabitat rehabilitation of wildplants withextremelysmallpopulations (发布稿) 2019-10-23发布 2020-04-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3086.1-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臧润国、黄继红、路兴慧、丁易、许玥、刘艳红、杜芳.
LY/T 3086.1-201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标准综合体第1部分就地保护及生境 修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和退化生境的修复技术及其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及生境修复可以参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LY/T2651-2016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LY/T1819-2009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 LY/T1952-2011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极小种群野生植物wiidplants withextremely smallpopulations 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或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追干扰而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 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种群最小可稳定存活界限,且随时可能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种类.
主要 包括以下3个类型:①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随时有灭绝危险;②生境要求独特、生态辐狭窄; ③潜在基因价值不清楚、其灭绝将引起基因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社会经济价值损失巨大且种群数量 相对较小.
3.2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 在野外原生分布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维持现存自然种群及相关的群落.
3.3空缺分析GAPanalysis 识别未被现有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覆盖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的空间分析方法.
3.4生境修复habitatrehabilitation
LY/T 3086. 1-2019 针对已经退化、正在退化或可能退化的生境,采取人为措施,使保护物种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向有 利于种群维持和繁衍的方向发展.
3.5保护缓冲带conservationbuffer zone 以保护目标(种群或个体)为中心,在建立的保护区或小区的基础上,再设置一定的空间范围作为 对人为或自然干扰活动的缓冲地带.
4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 4.1就地保护的对象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个体及与其生存和繁衍相关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4.2就地保护的原则 4.2.1个体保护 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每个个体都要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4.2.2种群保护 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每个野生种群(每个分布地点的个体)都要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4.2.3生态系统保护 对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活史相关的传粉或种子散播相关的动物及其生境,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互 利共生的菌根真菌、根瘤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土壤生境都应该进行保护,维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境生 态系统的自然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4.2.4设置保护缓冲带 只要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视其个体或种群分布情况,都应当设置一定范围的保护缓冲带,以确保 其灭绝风险降到最低.
4.3就地保护途径 4.3.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 在空缺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建立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核心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如果条件不 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以考虑设立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确定方法参照LY/T1819-2009执行.
对每种极 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个体及其生境都实行尽可能严格的保护措施.
4.3.2设立就地保护点 在不够设立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条件下,以被保护种群或个体为核心设立保护点.
4.3.3纳入生态保护工程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中都有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这些 工程的实施区,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分布地段进行优先保护,按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办法对每个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及其生境进行严格保护.
LY/T 3086.1-2019 4.3.4依托其他自然保护地 依托于国家公园、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地、环境保护和生态教育基地等的设施和条件,对于分布在 其中或邻近区域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管理.
4.4就地保护措施 根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与个体的分布情况,建设防护围栏、隔离围墙、防火隔离带等设施,对 每个个体进行严格的封禁保护.
根据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生境特点,开展透光疏伐、遮阴、地表梳理、施肥、浇水、排除 竞争物种等抚育措施,促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快速恢复.
4.5管护 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每个个体都要进行消除人为干扰、火灾、病虫害及其他不利因素的管护工作, 结合保护区或生态工程建设区的其它工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每个个体进行定期巡护和日常管理.
4.6监测 4.6.1监测对象 对原生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都要进行监测,对每个种群内的每个个体进行挂牌定位,定期 监测其生长、繁殖和更新的特征.
同时,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境的土壤、小气候、生物、自然和人 为干扰等影响因素也要进行监测.
4.6.2监测方法 种群的物候采用人工观测与红外相机拍照相结合的方法.
种群的生长、繁殖和更新采取定株人工观测的方法.
生境监测参照LY/T1952-2011执行.
原则上每年、每个季节和每个不同的物候期都要进行一次监测,具体监测间隔期可根据不同种群和 生境特征、监测内容及人力物力财力条件,适当进行调整.
4.7就地保护效果评价 5生境修复 5.1退化生境的类型划分 5.1.1轻度退化 生境受损不超过系统承载力,停止破坏和干扰后,退化的生态系统可以自然恢复.
5.1.2中度退化 生境受损超过系统承载力,仅依靠自然力很难或不可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退化的生态系统需 要人工辅助措施才能恢复.
5.1.3重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