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086.2-201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 第2部分 迁地保护技术规程.pdf

2019,刘颖,技术规程,迁地,林业
文档页数:5
文档大小:803.94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林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ICS 65. 020 B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086.2-201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第2部分迁 地保护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forexsitu conservation of wildplant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发布稿) 2019-10-23发布 2020-04-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3086.2-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臧润国、黄继红、丁易、路兴慧、许玥、刘艳红、杜芳.

LY/T 3086.2-201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依据、原则与方法、基地建设、生境选择及适宜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类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可以参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 GB/T6001-85育苗技术规程 SN/T1157-2014进出境植物苗木检疫规程 LY/T2651-2016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LY/T1819-2009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 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其原生地之外对其进行保护.

3.2基因文库gene library 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 不同基因.

3.3潜在分布区potentialdistribution area 物种目前尚未分布到,但适合其生存和繁衍的可能区域.

务平 3.4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 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4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依据、原则与目标 4.1迁地保护的依据 ①原生境严重退化:
LY/T 3086.2-2019 ②个体数量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数量,种群难以维持: ③生存条件突然变化,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4.2迁地保护的原则 ①不破坏原生种群及其生境: ②条件具备时尽可能建立多个迁地保护地点: ③每个迁地保护地点尽量保存多个个体、基因型: ④尽量采取多种途径开展迁地保护: ③充分考虑人工调控在迁地保护中的作用.

4.3迁地保护的目标 保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降低原生地灭绝风险,增加种群繁衍扩大机率,最终恢复野外种 群.

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地点和方式 5.1迁地保护的地点 利用现有植物园、树本园或其他栽培地,将经过自然或人工繁殖的植株进行迁地保护.

设置专门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或其他珍稀濒危植物基地,进行迁地保护.

5.2迁地保护的方式 ①整体植株保存: ②种子和组织保存: ③基因文库保存.

6迁地保护基地的建立 6.1地点选择 ①选择与原生境气候、土壤、生物(包括菌根真菌、传粉昆虫等)条件相似的地点作为迁地保护基 地: ②根据物种潜在分布区结合现实条件,选择适宣的地点作为迁地保护基地: ③在综合考虑保护和研究等工作需求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调控措施人为营造适宜小环境,选 择某些地点作为迁地保护基地.

服务平 6.2整地 整地技术参照GBGB/T15776-2016.

6.3育苗 育苗技术参照GB/T6001-85.

6.4苗木准备 应采用容器苗,确保根系完整和后期的幼苗成活率.

LY/T 3086.2-2019 6.5苗木运输与检疫 苗木一定要带土专车运输,应选择适宜时机(如早春萌芽之前或落叶之后)进行运输,运输前应开 展病虫害检疫,具体检疫程序可参照SN/T1157-2014.

6.6苗木栽植 栽植前1-2天挖好栽植穴,补充基肥.

栽培过程中保证苗木根系舒展,回土踏实,浇足定根水.

6.7苗木后期管理 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遮阴,及时清除杂草等其它竞争植物,苗木栽植后管理的具体细 则可参照GBGB/T15776-2016.

7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管理 7.1物种及生境信息库的构建与档案管理 建立迁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生境及保护状况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系统.

7.2迁地小环境调控 根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与生态需求,实施適阴、除草、浇水和施肥等抚育管理 措施,人为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小环境,维持迁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7.3病虫害防治 对迁地植物的病虫害,一经发现就要及时进行生物或化学防治.

7.4迁地保护监测 对迁地保护种群的每株植物个体都要进行挂牌编号,定期监测迁地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更新状况及 小气候和土壤等环境因子.

8迁地保护效果评价 8.1短期标准 依据GB/T157762016,从苗木成活率(40%以下,差:40-80%,中:80%以上,优)、生长状况 (良好、正常、较差)、保存率(20%以下,差:20-70%,中:70%以上,优)和繁殖状况(正常结实、 不结实)进行综合评价.

8.2长期标准 将迁地保护的植物能够产生可育的种子或其它可延续后代的繁殖体,实现完整的生活史过程界定为 迁地保护完全成功,只能正常生长但不能繁衍后代界定为迁地保护部分成功,不能正常生长或生长很差 界定为迁地保护不成功,面完全不能生长则界定为迁地保护不适宜.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