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XXXX-XXXX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Terminology of accountingand monitoring for forestry carbon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年10月)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
LY/XXXX-XX 目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 2.1一般术语, 2.2林业碳汇 2.3碳汇交易 2.4林业温室气体清单 2.5林业碳汇统计分析.
3缩略语...... 参考文献... 附录A(资料性)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B(资料性)英文对应词索引
LY/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根据GB/T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制定.
本文件收词范围和原则是: a)选词的范围考虑能覆盖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主要内容的术语为主.
b)仅纳入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的框架词、关键词和有歧义的词汇.
c)林业生态、造林相关领域的术语不纳入.
d)同一术语在不同使用领域中的不同含义均分别列出.
e)术语收词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清单编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方便的参考,包括一般的统计术语和 对排放清单有特定含义的术语.
术语采取注重实效的方法,对一些条目提供一个或多个下列类型的定义.
首先,专门为应用于清单面制定的定义都标注为“清单定义”.
在一些情况下,举例说明清单编写的特 别含义.
第二种类型是“统计定义”,用于解释某一术语统计或共同的数学定义.
本术语词条原则上只赋予一个英文对应词,若常见有几个英文对应的词,只列出两个,且以权威性 的著作为准.
本文件对于由同一含义但有不同习惯用名的术语,在释文后加“同义词:××××”.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 草.
本文件的附录A为中文索引、附录B为英文索引.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祝雄、刘国强、吴秀丽、刘树人、马国青、张国斌、雷渊才、夏朝宗、陈健、 侯瑞萍、安天宇、郝月兰、呼海涛、张蓉、王栋、王福祥 II
LY/XxXXx-XxXX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有关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的术语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相关工作.
2术语 2.1一般术语 2. 1.1 气溶胶erosol 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大小一般在几纳米至10微米之间,可在大气中驻 留至少几个小时.
气溶胶既包括颗粒物也包括悬浮的气体.
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来 源.
气溶胶可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气候: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直接影响:通过作为云凝结核或 冰核,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云的生命周期而产生间接影响.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大气气 溶胶,都起源于两种不同的路径:初级颗粒物的排放,然后从气态前体形成二级颗粒物.
大 部分气溶胶来源于自然.
2.1.2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 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的陆地 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
该特性可导致温室效应.
水汽(H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NO)、甲烷(CH4)和臭氧(Oa)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GHG.
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 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GHG,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物.
除CO NO和CHa外,《京都议定书》还将六氟化硫(SFe)、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义 为GHG.
2.1.3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 大气中红外线吸收成分的红外辐射效应.
温室气体(GHGs)、云和少量气溶胶吸收 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其他地方放射的陆地辐射.
这些物质向四处放射红外辐射,但在其他条件 相同时,放射到太空的净辐射量一般小于没有吸收物情况下的辐射量,这是因为对流层的温 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辐射也随之减弱.
GHG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强,其中的差值 有时称作强化温室效应.
人为排放导致的GHG浓度变化可加大瞬时辐射强迫.
作为对该强 迫的响应,地表温度和对流层温度会出现上升,就此逐步恢复大气项层的辐射平衡.
2.1. 4 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 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