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HJ/T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Determination ofphenols- 4-Amino-antipyrin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1999-08-18发布 2000-01-0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T 321999 Stationary source emssion-Determination of phenols- 4-Amino-antipyrin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酚类化合物测定.
物的检出限为0.03mg/m²,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83~6.0mg/m²;萃取比色法测定酚类化合物的 检出限为0.003mg/m²,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083~0.17mg/m².
在有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10L、吸收液体积为50ml,用蒸馏-直接比色法测定酚类 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3mg/m²,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1.0~80mg/m².
1.3用本方法测定酚类化合物的主要干扰为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和氯、澳等酸性气 体,详见本标准11.1、11.2.
2定义 是能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有色物的酚类化合物,或是能随水蒸气馏出并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 成有色物的酚类化合物,均以苯酚计.
3方法原理 用氢氧化钠吸收液采集样品,在pH-10.0±0.2、有铁氰化钾存在的情况下,酚类化合物与4-氨基 安替比林反应,生成红色的安替比林染料: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比色测定.
4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面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157一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无酚蒸馏水(5.41).
5.1盐酸:p=1.19g/ml.
5.2磷酸:p=1.71g/ml.
5.3氨水:p=0.90g/ml.
5.4碘化钾.
5.5澳化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08-18批准 2000-01-01实施 1
HJ/T 32-1999 5.6硫酸铜(CuSO5HO).
5.7氯化铵.
5.84-氨基安替比林.
5.9铁氰化钾.
5.10碘酸钾:优级纯,使用前,在110C下干燥2h. 5.11硫代硫酸钠(NaSO5HO).
5.12澳酸钾:使用前,在105°℃下干燥1h.
5.13苯酚:使用前经蒸馏纯化(或色谱纯).
5.14无水碳酸钠.
5.15三氯甲烷. 5.16氢氧化钠.
5.17甲基橙.
5.18淀粉.
5.19高锰酸钾.
5.20氢氧化钠吸收液:c(NaOH)=0.1mol/L 称取4.0g氢氧化钠(5.16),溶解于新煮沸并已冷却的水中,稀释至1L.
5.21盐酸溶液:(11) 量取100ml盐酸(5.1),于100ml水中混匀.
5.22盐酸溶液:(19) 量取10ml盐酸(5.1),于90ml水中混匀.
5.23磷酸溶液:(19) 量取10ml磷酸(5.2),于90ml水中混匀.
5.24硫酸铜溶液:c=100g/L 称取10.0g硫酸钢(5.6)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ml. 5.25氨-氯化铵缓冲液A:pH-10.0±0.2 称取20.0g氰化铵(5.7)溶解于100.0ml浓氨水(5.3)中,密塞,3~5°C下保存,使用一周.
5.26氨-氯化铵缓冲液B:pH-10.0±0.2 吸取10.0ml氨-氯化铵缓冲液A(5.25),用水稀释至100.0ml,临用现配.
5.27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A:c=20.0g/L 称取2.00g4-氨基安替比林(5.8),溶解干水中,稀释至100.0ml.
3~5°C下保存,使用一周. 5.28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B;c=2.00g/L 吸取10.0ml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A(5.27),用水稀释至100.0ml,临用现配.
5.29铁氰化钾溶液A:c=80.0g/L 称取8.00g铁氰化钾(5.9)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3~5C下保存,使用一周.
5.30铁氰化钾溶液B:c=8.00g/L 吸取10.0ml铁氮化钾溶液A(5.29),用水稀释至100.0ml,临用现配.
5.31碘酸钾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1.5000g碘酸钾(5.10),溶解于水,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5.32硫代硫酸钠溶液:c(NaSO)=0.1mol/L 称取25g硫代硫酸钠(5.11),溶于1L新煮沸并已冷却的水中,加0.2g无水碳酸钠,贮于棕色试 剂瓶中,放置一周后,用碘量法标定其浓度.
若溶液出现混浊,需过滤.
使用前需标定,标定方法如下: 吸取25.00ml碘酸钾标准溶液(5.31),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70ml新煮沸并已冷却的水,加 1.0g碘化钾(5.4),振荡至完全溶解后,再加10ml盐酸溶液(5.21),立即盖好瓶塞,混匀.
在暗处 2
HJ/T32-1999 放置5min后,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5ml淀粉指示剂(5.38),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 按下式计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
WX100025.0050×W (1) 式中:c(NaSO)-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W-称取的碘酸钾的重量,g; V-滴定所用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35.67-相当于1L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NaSO)的碘酸钾(1/6KIO)的质量,g.
5.33溴酸钾标准溶液:c(1/6KBrO)=0.1000mol/L 准确称取2.7840g滨酸钾(5.12)和10g澳化钾(5.5),溶解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 至刻度.
5.34酚标准储备溶液 称取1.0g苯酚(5.13)溶解于水,稀释到1000ml,用碘量法标定其浓度.
酚标准储备溶液的标定:吸取10.00ml酚标准储备液于250ml碘量瓶中,加水90ml及10.00ml澳 酸钾溶液(5.33),将碘量瓶塞子轻轻提起,从缝隙中加5.0ml浓盐酸(5.1),立即塞紧塞子,以防溴蒸气逸 出.
轻轻摇动至有絮状物(三澳苯酚)出现,溶液应呈现澳的浅棕黄色(若溶液无澳的颜色,说明酚浓度过 大,应稀释后重做).用水封口,放置15~25min,气温高时,应将碘量瓶浸在冷水浴中.用少量水淋洗瓶壁 后,迅速加入1.0g碘化钾晶体(5.4),再用水淋洗瓶壁,密塞,瓶用水封口,置于暗处5min,用硫代硫酸钠 标准溶液(5.32)滴定析出的碘,至溶液星淡黄色,加1.0ml淀粉指示剂(5.38),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刚消 失.
另取10.0ml无酚水,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10. 00 (2) 式中:c(CHOH)-酚储备液浓度,mg/ml; V.
-空白试验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ml; V--滴定酚溶液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m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15.67一相当于1L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酚(1/6CHOH)的质量,g.
5.35酚标准使用液A:c=10.0pg/ml 取适量酚标准储备溶液(5.34)用水稀释,临用现配.
5.36酚标准使用液B;c=1.0μg/ml 吸取10.00ml酚标准使用溶液A(5.35)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临用现配.
5.37甲基橙指示剂:c=0.5g/L 称取50mg甲基橙,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00ml.
5.38淀粉指示剂:c=2g/L 称取0.2g可溶性淀粉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临用现配.
5.39脱脂棉.
5.40无碱玻璃棉.
5.41无酚蒸馏水 置蒸馏水于全玻璃蒸馏器中,加氢氧化钠至强碱性,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至深紫红色,蒸馏.
6仪器 6.1采样仪器 参考GB16157-1996中9.3配置采样系统.
HJ/T 32-1999 6.1.1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6.1.1.1采样管 用适当尺寸的不锈钢、硬质玻璃、氟树脂材质管料,采样管应附有加热夹套,保证采样管的温度可 大于120°℃ 6.1.1.2冲击式吸收瓶:50ml.
6.1.1.3流量计量装置 见GB16157-1996中9.3.6.
6.1.1.4抽气泵 见GB 16157-1996中9.3.7.
6.1.1.5连接管 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硅橡胶管.
6.1.2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仪器与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仅器基本相同,但采用25ml冲击式吸收管采样, 并在吸收管前不接采样管.
如有必要,可在吸收管前接聚四氟乙烯软管作为引气管,并在引气管前端接 一玻璃漏斗.
6.2皂膜流量计. 6.3全玻璃蒸馏器:250ml.
6.4分液漏斗:125ml.
6.5具塞比色管:20ml.
6.6分光光度计:附1cm比色Ⅲ. 7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参考GB16157-1996中9.4进行采样.
7.1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7.1.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16157-1996中9.1.1和9.1.2确定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7.1.2连接采样系统 参考GB16157-1996中9.3图28连接采样系统,连接管要尽可能短,按GB16157-1996中9.4的 要求检查其气密性和可靠性.
7.1.3样品采集 在采样管头部塞入适量无碱玻瑞棉(5.40),其尾部通过连接管(6.1.1.5)接入两只串联的50ml冲 击式吸收瓶(6.1.1.2),每瓶各装25.0ml氢氧化钠吸收液(5.20),以1.0L/min采气10~30min,记 录采样时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采样后,小心取出采样管头部的玻璃棉,置于一清洁干燥的玻璃 小瓶中,与吸收瓶一起带回实验室分析.
7.2无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7.2.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照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的规定,确定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 点的位置和采样点.
或按其他特定要求设置环境空气采样点.
7.2.2样品采集 串联两只25ml冲击式吸收瓶(6.1.1.2),每瓶各装10.0ml氢氧化钠吸收液(5.20),以1.0L/min 采气60min,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
7.3样品保存 采集好的样品最好于当天分析完毕.
在室温不超过25℃,干扰物质影响不大时,碱性样品可存放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