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 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 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 的重大部署.
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具有基础性 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对其他规划 涉及的开发保护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
《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一2035年)》(以 下简称《规划》)是对《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一 2035年)》及《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一2035年)》 的落实和深化,是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 上作出的安排,是大同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 的空间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对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出一条新路来”的重 大任务要求,围绕聚力建设区域重点城市,实现“奋斗两 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目标.
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发和 保护,构建安全韧性、绿色高效、节约集约的国土空间新 格局.
规划范围为大同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
规划 层次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大同市全部行 政辖区范围.
中心城区包括平城区、云州区(装备产业园 区、倍加造镇、党留庄乡和杜庄乡)、云冈区(除高山镇 和鸦儿崖乡)、新荣区的古店、花园屯等地区.
规划期限为2021一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 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一章目标定位与空间战略 第一节发展目标与城市性质 目标愿景.
以建设更高标准美丽大同、更高质量富裕 大同、更高品质幸福大同为目标愿景.
2035年,形成绿色 现代的新型能源体系,在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中实践出 “大同样板”,建成能源革命示范区;积极承接京津冀溢 出效应,建成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粮食 安全切实保障,生态屏障更加稳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安全韧性全面提高,城乡品质大幅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 绿色、开放、协调、可持续的美丽国土,呈现普风同韵的 魅力大同图景.
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大同是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综合交通枢 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桥 头堡和文旅康养首选地,晋冀蒙长城金三角中心城市.
第二节开发保护目标与空间战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国土空间保护水平大幅提高,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 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城市前列,环京津冀生 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突显.
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 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大幅提高.
一一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稳步增强,引调水水利工程全 面建成,城市水资源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清洁高效的能源 供应体系基本建立,能源运输通道有效保障.
采煤沉陷区 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公共卫生等各 类灾害的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一一国土空间开发效率显著提升,以大同中心城市为 引领、以六县县城为支撑、沿二广高速等城镇发展轴为骨 架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全面形成.
产业和数字转型带动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利用 效率大幅提高.
一一国土空间品质持续优化,国土空间魅力充分彰显, 建成古今交融、倚山望水的塞北名都,城乡风貌景观特色 充分展现.
城乡生活圈全面覆盖,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高.
一一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全面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 护制度得到全面落实,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全面建成,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显 著提高.
空间战略.
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特征与问题、 风险与挑战,确定五大空间战略.
一一生态固本,筑牢底线.
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 农田,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严 守生态保护红线,锚固“一带两屏多廊道”的生态保护格 局.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加 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 统治理.
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控用水总量.
有效应对 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划定洪涝 风险控制线,加强灾害风险区的空间管控.
一一区域协同,开放创新.
对接京津冀,辐射带动蒙 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发展,引领普北城镇圈.
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建立客货运枢纽体系,加快推进高铁、 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对外交通网络的建设,完善物 流园区布局,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 纽地位.
推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与国 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大同 布局,完善大同国际创新创业园的功能,构筑创新发展新 格局.
一一转型赋能,绿色低碳.
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推动产城 融合,分类保障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空间.
深化能源革命,提升清洁能源利用占比,构建安全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