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殷跃平 张永双 2013.pdf
附件大小:0附件格式:该资料涉嫌违规,已删除!
所属分类:未分类资料
上传会员:望千山
上传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殷跃平张永双等著 科学出版社 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对汶川M.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 研究.
全书共4篇18章,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 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问题.
第一篇介绍龙门山活 动构造带现场调查、深部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前后GPS长期观测、对比 和构造应力场演化研究成果.
第二篇介绍汶川M.8.0级地震的同震地表 破裂分布、地震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震滑坡的地震断裂控制效应.
第三篇介 绍汶川地震后获得的斜坡地震动和斜坡地脉动原位观测最新成果以及地震 滑坡大型振动台试验和斜坡岩体地震稳定性评价新方法.
第四篇介绍汶川 地震触发滑坡机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学和动力学效应以及已有 滑坡抗滑桩防治工程的动力响应特征,并介绍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最大的 滑坡一大光包巨型滑坡、震后高位泥石流和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评估与编 图等研究成果.
本书是研究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较为系统的一本专著,图文 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地质、工程地 质、岩土工程、城镇建设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有关 院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股跃平等著,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ISBN 978-7-03-037534-6 I.①汶II.①股I.①地震地质学-研究-汶川县②地质-自然 灾害-灾害防治-汶川县IV.①P315.2②P69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6575号
本书其他主要作者名单 (以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王文沛王军王运生王涛王猛 王绪本王营超方慧石菊松成余粮 伍法权刘宇平孙萍苏生瑞吴树仁 李洪涛李晓春张明张瑛邢爱国 罗永红杨国香胡新丽姚鑫唐文清 唐辉明黄润秋葛华熊探宇
序 “512”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之际,《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专著正式出版 发行.
殷跃平同志邀请我为该书作序,我感概颜多.
我很少为书作序,但是该书例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国土资源部即迅速组织全国国土资 源系统上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灾区,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应急 处置和科学考察.
我受徐绍史部长之托,前往灾区参加国务院抗震教灾指挥部工作,并 成立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协调组,指导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 和滑坡摧毁了北川老县城数十栋楼房,导致2000多人死亡:地震发生时,正值旅游旺 季,213国道都江堰至汶川段车水马龙,沿线难以计数的旅游车辆被崩塌、滑坡砸毁或 掩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我和专家们多次深人汶川地震灾区,亲临惨烈的灾难现场,在救灾过程中,强烈感 到一定要把各种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尽快开展科学研究,为灾 后重建、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和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支撑.
因此,我向专家们 布置了这一工作,并在2009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部署中,专门设立“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调查评价”计划项目,组织国内一流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
五年来,他们开展了汶川地震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采用深部地球 物理探测、GPS观测、地震动监测、地脉动测试、大型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大型 三轴环型剪切试验等先进技术方法,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成 果.
该科研团队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所发表文章的引用次数在地球学科 领域也名列前茅,有效地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与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汶川地震带来的科学技术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 经历了5个汛期,震区多次遭遇极端暴雨,大量隐伏在峡谷山坡上的滑坡、崩塌堆积体 又转化为高位泥石流,给灾后重建带来了致命威胁.
这些地震地质灾害链还将会延续 10年,甚至数十年,严重威胁着震区的地质环境安全.
因此,必须长期扎实坚持开展 研究,施行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力避重蹈覆辙.
该专著不仅通过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实践,建立了新理论、新方法、 新技术,深化了内外地球动力学耦合的研究思路,而且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地震地质灾害 研究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非常欣慰的是,该书作者并未闭门
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搞研究,而是利用这一科研平台,指导和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 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成效显著;所凝练而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仅在龙门山地区,而 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推广价值.
我很高兴为该书作序,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减 灾防灾的科技水平.
江民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