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预警判据研究 于国强 张茂省 黎志恒 2016.pdf
附件大小:0附件格式:该资料涉嫌违规,已删除!
所属分类:未分类资料
上传会员:望千山
上传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舟曲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预警判据研究 StudyonFormationMechanismandWarningCriterion ofGeologicalHazardsforZhouqu 于国强张茂省黎志恒著 安 藏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论述了舟曲“88”泥石流成灾特征和发展趋势,地质灾 害预警判据及危险性分区等问题,泥石流运动三维数值模型及其数值解 法.
全书共分为九章.
主要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和发展趋 势,泥石流成灾特征和致灾因素及模式,泥石流三维数值模型的构建以及 求解方法,区域地质灾害预警判据及模型研究,区域暴雨泥石流成灾阔值 研究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等内容的介绍.
本书除了系统介绍国内外的 最新进展外,还着重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水资源等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 术人员和高等学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舟曲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预警判据研究/于国强,张茂省,黎志恒著, 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ISBN 978-7-03-048622-6 1.①舟.Ⅱ①于..②张.③黎.①地质灾害-研究-舟曲县 IV.①P69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27148号 责任编辑:张井飞韩鹏/责任校对:韩杨 责任印制:张倩/封面设计:耕者设计工作室
前言 泥石流是一种在山区频发的地质灾害,其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常常会对人们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也成为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舟曲“88”特大泥石流损 失惨重,世界震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 再次敲响了区域暴雨型泥石流的警钟.
如实地阐明舟曲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灾特 征和致灾因素及模式,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风险减缓措施,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暴雨泥 石流与高速远程滑坡的启动、形成运动机理研究,深化区域地质灾害预警判据与降雨特征 成灾阈值研究,开展不同降雨特征条件下危险性区划,建立舟曲区域地质灾害预警模型, 是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研究的基础,是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难点和关键所在,也 是防灾减灾的焦点之一,对指导今后灾后重建和监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首先以舟曲区域以及三眼峪、罗家峪、寨子沟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并梳理 以往研究成果,系统研究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致灾因素, 并提出舟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案和风险减缓措施.
其次,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三眼峪小流域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塑性区分 布规律,闸明三眼峪重力侵蚀发生的空间分异特征及作用机理.
采用有限元求解方法,开 发三维连续介质模型程序,建立舟曲高速远程滑坡及泥石流的三维动态动力分析模型.
开 展泥石流和高速远程滑坡的临界启动研究,运动侵蚀行为及冲淤特征研究,灾害体动力过 程研究,流变参数敏感性研究以及拦挡坝对泥石流、滑坡拦挡动力行为研究,系统揭示舟 曲泥石流与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理.
最后,采用水文学分析方法,计算不同降雨频率下洪水特征值与降雨特征值,划分地 质灾害不同预警级别,提出预警判据,计算不同预警级别下的降雨特征阈值,建立前期含 水量在一般和干早两种条件下,不同预警级别的降雨历时与降雨雨强函数关系曲线,闸明 触发不同等级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特征.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预警级别下区域地质灾害 危险性区划研究,分析不同预警级别下,地形湿度指数空间分布、灾害点分布范围变化趋 势及规律,稳定区、潜在不稳定区域与不稳定区域的区域面积比例与滑坡所占比例的迁移 与转化规律,揭示区域地质灾害不同预警级别下危险性区划分布规律,建立舟曲区域地质 灾害预警模型.
同时针对舟曲已经布设的监测仪器,建立不同预警级别下,不同监测指标 的预警阈值信息,以期为舟曲区域乃至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以及监测预警提供 科学依据.
全书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11000150022)、国家科学自然基 金(413022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T50797、2011M501445)、陕西省自然科学 (2012JQ5001、2014KJXX-20)共同资助完成,在此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领 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全书大纲由张茂省、于国强共同商定,然后由于国强执笔并负责修改、校对,张茂省
i.
舟曲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预警判据研究 则对全书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同时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研 究员、总工徐学义研究员、副总工侯光才研究员,水环处处长徐友宁研究员、朱桦书记、 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之际给我的热心指导.
感谢ChenHong博士、王根龙副教授、董 英博士、王化齐博士、高海东博士、杨文朋博士,为本书出谋划策,在软件编程以及模块 使用方面给予我大力支持;感谢孙萍萍、程秀娟、薛强、胡炜、丁辉、高波、张成航、徐 继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爱人张霞博士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 不至的照顾.
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你们永远健康、快乐、幸福!
在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的工作工程中,始终得到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黎志恒院 长、赵成总工、余志山院长、贾贵义主任、李瑞冬主任、丛凯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此表 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月于西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进展 6 第四节研究目的 21 第五节研究内容 17 第六节研究思路 22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26 第一节地形地貌 26 第二节地层岩性 27 第三节地质构造 29 第四节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31 第五节水文地质 32 第六节人类活动 32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 35 第一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35 第二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8 第三节地质灾害稳定性与易发性 42 第四节地质灾害危害特征 44 第五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44 第六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险性区划 48 第七节重点城镇典型地质灾害特征 50 参考文献 51 第四章泥石流成灾特征和致灾因素模式 52 第一节泥石流成灾特征分析 52 第二节泥石流致灾自然因素分析 55 第三节泥石流致灾人为因素分析 70 第四节泥石流致灾模式 76 参考文献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