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方案】预制管廊制作与安装方案--涪陵集绣大道道路等五个工程打包项目集绣大道综合管廊工程(西南基础分).docx

附件大小:12.77MB
附件格式:docx
所属分类:施组方案
上传会员:
上传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等五个工程打包项目
集绣大道综合管廊工程
预制管廊制作与安装方案
编 制 人: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日期:_________________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基本情况和各参见方基本情况
工程基本情况和各参见方基本情况详见表1.1-1.
表1.1-1 工程基本情况和各参见方基本情况
1.2 工程总体简介
本项目位于涪陵新城区的李渡片区,紧邻涪陵北站.包含两条道路,其中集前路总长2173.92m,标准宽度24m.集绣大道总长3317.255m,标准宽度40m和32m.施工内容包含土石方工程、道路工程、地通道工程、综合管廊、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项目施工内容及地理位置详见图1.2-1,1.2-2所示.
图1.2-1 项目施工内容
图1.2-2 项目地理位置
1.3 工程设计概况
1.3.1 综合管廊设计概况
预制标准段结构
综合管廊标准段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形式,结构净宽3.0m,净高3.3m,顶、底板、侧墙厚度根据覆土深度分别采用0.35m及0.5m,其典型横断面如下图所示:
图1.3.1-1 预制管廊标准横断面
图1.3.1-2预制管廊标准节插口面图 图1.3.1-3预制管廊标准节承口面图
管廊标准段部分采用预制,分段预制长度2m,连接处采用承插口设计,具体作法详《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预制)标准图集》 (DJBT-096).
1.4 工程主要施工条件
1.4.1 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区属四川盆地东部宽谷缓坡之剥蚀丘陵地貌.区内地貌形态主要受构造及岩性的控制,沿构造裂隙在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宽缓的树枝状的沟谷、孤立的残丘及陡崖等地貌景观.道路沿线最高点位于K3254附近,标高411.64m;最低点位于K0213.7位置的一季节性河沟附近,标高295.52m,相对高差为116.12m.
场地西侧(K0000~K0820段)基本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0~25°;中部(K0820~K3045段)处于平场阶段,存在多处2~12m的临时边坡,地形坡角一般5~15°,边坡坡角一般30~60°;场地东侧(K3045~K3317.26段)总体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5~30°.场区沟谷切割深度一般5~30m,沟床纵坡度一般2~15%.
总之,道路区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1.4.2 气象、水文
1 气象
拟建工程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17℃,极端最高气温42.2℃(1977年8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5℃(1977年1月29日);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4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5~70%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场地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
2 水文
道路区区域水系隶属长江水系,道路区南侧约5.0km即为长江.区内的山区河流主要为K0230m的一季节性河流(涡圈河),总体由东北向西南流向,河道蜿蜒曲折,沟床宽7.0~10.0m,纵坡度小(多小于8%),勘察期间沟内近于断流,据调查,该河沟内最大洪峰流量约10m3/s(最高水位约296.5m),道路跨越河道处(K0213.5)拟修建4×3.5m的永久性排水箱涵连接河道,道路设计标高308.85,在河沟排流畅通(建议先修建排水箱涵,再回填路基)情况下,水位拟建道路无影响.
道路K0605.6~K0708.4段跨越一水塘,其水域面积约6420m2,最大水深约3.5m,最高水位约310.0m,勘察时水位标高308.50m.未来道路(场区)进行整体平场时,水塘将被全部回填,道路将采用填方路堤.其地表水对道路无影响.
道路末端(K3317.26)东南侧约100m处为大地坝水库,面积约90亩,勘察期间水位约370.4m,最高蓄水位约374.5m(远低于道路设计标高382.03m).其余地段周边未见地表水体通过,仅在局部低洼水田改建的人工鱼池内有少量地表积水.
1.4.3 地质构造
场地地质构造位处石溪堡子场向斜末端的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35~254°∠6~11°(其中K0000~K0340段优势产状235°∠6°、K0340~K0800段优势产状237°∠7°、K0800~K2480段优势产状240°∠8°、K2480~K2960段优势产状246°∠9°、K2960~K3317.26段优势产状254°∠11°),岩体为中厚层状结构,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贯通性好,岩层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地层连续,岩层产状较稳定.在场地附近基岩露头处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
裂隙①组产状5~10°∠68~72°间距0.5~2.2m,延伸长2~5m,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西侧优势裂隙产状:10°∠71°、场地东侧优势裂隙产状:5°∠68°);
裂隙②组产状70~82°∠76~82°,间距0.7~2.5m,延伸长1~3m,面平直,微张,无充填胶结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西侧优势裂隙产状:82°∠76°、场地东侧优势裂隙产状:70°∠82°).
1.4.4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内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4ml)、湖积层(Q4l)、残坡积土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
素填土(Q4ml):灰色、灰褐色、紫色等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与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稍湿、松散,碎石粒径一般2~50cm,个别可达100cm以上,含量约占20%~60%,均匀性差,局部存在架空现象,场地中部(K0820~K3045段)处于平场阶段,回填时间约1年,部分为新近或正在回填(如K0960~K1080段左侧区域、K2200~K3045的大部分路段及其邻近区域场.为园区整体平场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表工作.其采用机械抛填,未进行分成碾压及夯实等工作,人工填土总体呈松散状).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38.80m(ZBK104).
淤泥质土(Q4l):灰黑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流塑状~软塑状,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分散度较高,主要分布于鱼塘之内.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95m(ZBK63).
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黄褐色,可塑状,局部软塑状,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6.1m(ZBK57).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
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为场地主要岩性之一.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7.10m(ZBK46).
粉砂质泥岩:暗紫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可见灰色砂质条带、团块,或夹薄层砂岩及透镜体,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广,为场地主要岩性之一.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40.80m(ZBK125).
砂岩:灰色~灰黄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等矿物成组成,岩屑、云母等矿物次之,局部含泥质条带,钙质胶结,纹层理清晰.常与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呈互层状产出,或以夹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之中.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1.10m(ZBK77).
1.4.5 水文地质条件
道路地表人工素填土呈松散~稍密状,孔隙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白昼梦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